"养生"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手边事
【byb.cn】 (摘自:网易)十二时辰养生法:1.卯时(上午5~7点):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揉搓两耳五六遍;再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放中指上,以中指叩击头枕部各24次,这叫“鸣天鼓”;然后去室外导引。2.辰时(上午7~9点):导引结束后饮白开水或茶一杯;用手代梳,梳发百余遍,以醒脑明目,防止脱发;然后洗脸、漱口、刷牙;入厕排便。早餐宜吃饱吃好。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按摩腹部,以助脾健运。3.巳时(上午9~11点):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或养花。疲倦时即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唾液)。老年人气弱,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说话耗气,宜“寡言语以养气”。4.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午餐,只宜吃六七分饱。食后用茶叶水漱口,可去油腻,但刚饭后不宜饮茶。静坐或午休。5.未时(下午1~3点):或午睡,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6.申时(下午3~5点):或读书,或写作,或练字作画,或抚琴吟诗,或浏览报刊,或去田间小劳作一番。7.酉时(下午5~7点):练一段导引;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饮酒一小杯。晚饭后可在庭院散步、观落霞、听鸟鸣。8.戌时(晚7~9点):睡前漱口刷牙;用热水洗脚,以引血下行,防止老年人上实下虚,上重下轻,坐床上练静功,然后安眠。睡时宜“卧如弓”,向右侧,以防压迫心脏,以利胆汁排泄。9~10.亥、子时(晚9点至次日凌晨1点):“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宜屈膝卧,醒时则伸脚舒体,变换姿势,流通气血。环境宜静,安睡宁神以养元气。11~12.丑、寅时(凌晨1~5点):此时精气发生,阴茎勃起。人以精气为宝,老年人宜节制房事,但又不宜强制。老年人以20日或一月行房一次为宜。
脚臭可能说明你的脾出了小问题,很多人对于脚上的毛病都比较大意,其实脚气跟脚臭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病。患脚气的人一般都会有出汗、脚臭、脚痒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趾缝间会出现掉皮、红肿、水疱、裂口、溃烂等症状。脚臭的根源是脚部皮肤排汗较多,有臭气,长期下去会发展成严重的脚气。有些人总是脚上出汗很多,常常散发出令人无奈的臭味,在炎热夏季,他们为了避免气味带来的尴尬也很少穿凉鞋。好多人觉得这是天生的,没有办法。其实,如果手脚常年多汗,说明脾胃功能有些失调;如果脚汗特别臭的话,说明体内湿气很重。
中医上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脏积了太多的湿气会引起多汗。脾湿热的时候,人就会出又黄又臭的汗,这就是汗臭脚的由来。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我们就要解决它,首先,导致脾虚的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是因为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导致;第二是肝火旺盛伤到了脾胃;第三是一些人天生就脾虚,这是个人体质的问题。调理脾胃要内外结合,就是说内服和外用相结合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服些健脾丸,要少喝酒,少吃油腻、辛辣、味甜、凉的食物,做到饮食清淡,多吃豆制品和水果,多喝水,多运动都可以健脾。还可以在煮粥时放入大枣、山药、莲子,常喝这样的粥对脾胃将是很好的调理。
外用可以取艾叶10克、葛根30克、王不留行30克、透骨草30克熬成汤药,再加入明矾10克,等汤药冷却后就可以泡脚。一般6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就好了,对那些天生脾胃虚的人来说,时间还要更长些。很轻微的可以在洗脚水里加点白醋,既可以抑制汗液分泌,还可以杀菌。而比较重的汗臭脚,最好让医生配制专门中药内服、外用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另外,有些土办法治疗脚臭的效果也不错,比如,把土霉素药片压碎成末,抹在脚趾缝里,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出汗和脚臭。如果在洗脚水中加入25克茶叶和少量食盐,把双脚浸泡水中,并反复搓洗5~10分钟,脚汗臭就可以消除。还可以在热水中放适量盐和数片姜,水不烫时洗脚,并搓洗数分钟,不仅除脚臭,脚还感到轻松,可消除疲劳。当脚臭情况好转之后,要注意,以前的鞋、袜子、鞋垫尽量不要用,要用也必须经过消毒处理(高温蒸煮或用酒精等消毒剂浸泡),以后的鞋袜也要经常进行消毒处理。爱出脚汗与穿的鞋子和袜子也有很大关系,穿得不合适就会导致汗脚更严重。建议多穿布鞋、透气的鞋。汗脚的人穿的袜子应选择吸汗性能好的纯棉袜,每天更换,而且最好穿五趾袜,这样能吸收掉趾缝间的汗水,可更好地保持足部通气、干爽。有垫鞋垫习惯的人,最好选纯棉布垫,并把明矾或藿香压成细末缝制在鞋垫的夹层中,这样可以有效缓解脚部出汗和发臭。
脾胃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头,它们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中医学脏腑生理功能认为人体气血津液的生化,依赖于脾所消化吸收的食物营养精微物质,因此,脾为“气血生化之根源”,又称脾为“后天之本”、“人体之仓廪也”。故古代医学家有一句格言“脾旺百病除”,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脾气健旺则气血旺盛;若脾气虚弱,食欲便会减少,则面色淡而无华,又脾气虚,则血少,血少则发无以得生。脾为后天之本,充养全身,脏腑局部之正气亏虚,亦与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脾胃虚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中医认为脾脏有摄血统血的功能,同时脾脏和胃同为中焦,为决渎之官,和胃相表里。正气源于水谷精气,亦即李东垣所论的胃气、元气。胃气和元气的盛衰,又与脾之功能强弱有内在联系,脾旺则正气充盛,脾弱则正气不足。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首先,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储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注意饮食营养,患病治病时,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健脾常用中药:人参、党参、白术、山药、大枣、茯苓、薏苡仁、莲米、芡实等。常用食物:糯米、黄花菜、蕈类、鸡、鹌鹑、羊奶、葱、蒜、豆豉等。常用药膳:参枣米饭、益脾饼、山药饼、茯苓包子、山药面、大枣粥、红枣炖兔肉等。开胃健脾药膳适用于消化力弱、食欲不好、食后腹胀、积食腹泻,恶心呕吐、气虚症状不明显,需与健脾益气药膳区分。
养脾健脾,我们要注意多疏通脾经。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过核骨小头后(第一跖骨小头),上行到内踝前边,走到小腿内侧,沿胫骨后边走行,当走到内踝以上8寸的部位,分叉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过膝膑,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归属于脾,联络胃。向上穿过横膈,沿食管两旁上行,联系舌根,散布在舌下。它有一支脉,从胃分出,上行穿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身体有一些不适,可以坚持每天按摩脾经的大都、商丘两穴各3分钟。大都在右脚大脚趾左边靠近较低1厘米处,商丘在脚腕凹处;坚持按摩小腿脾经,再加上肾经的复溜穴可治痛风。复溜穴在小腿肚后面,靠近脚腕约5厘米。脾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其中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冲门都是一些比较常用的穴位。
脾经穴位对妇科病也颇有疗效。许多女性在经期也会出现脸部浮肿,月经量多,颜色淡的症状,这就是脾虚。脾是运化水湿的,当脾气虚就不能正常引导身体的排泄,牵连到体表就会出现水肿。补充脾气用背俞穴最有效,在肩胛骨最下面靠近第七脊椎,向下数到第十一脊椎,从正中线向外1.5寸就是脾俞穴。可以采用艾灸或者拔罐的手法来调节脾气,艾灸3分钟或拔罐5分钟,效果最佳。同时,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脾虚的饮食禁忌饮食要清淡,肥腻油炸等不易消化的东西不能多吃。味道过于咸或辣的也要少吃,应多吃稀软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多熬小米粥喝。多吃甘温之物,如板栗、山药、红枣等。忌吃寒凉之物,如鸭肉、梨子等。
中医学有“肺为百脉之总,位居诸脏之上”之说。肺,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器官。肺最关键的功能就是主气,司呼吸。肺的一呼一吸,是机体自然地吐故纳新。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促使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是机体本身内部的自然规律。“人受气于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体中的气都是从中焦的脾胃中运化而来的,中焦产生的精华就是气。人所吃的粟谷,凝成精华,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这些物质传输到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这样人才会觉得浑身有劲。
药王殿里的医圣孙思邈像都是坐在老虎身上,手里擒着一条龙,这就叫做降龙伏虎。人体内的气机也是如此,最难掌控的就是主疏泄的肝经和主肃降的肺经。要想机体处于平衡,这两条经一定要在升降间寻求平衡,使其各尽其职。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