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吃油30年增两倍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国人吃油30年增两倍 这是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 毅
本报记者 李珍玉
《生命时报》 2023-12-22 第1763期 第1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食品短缺等因素影响,想要菜肴里多点荤腥是一种奢侈,改革开放后,国人吃油渐渐不再是难题,“敞开吃”衍生出的却是一大健康问题。前不久,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与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瑞士《营养素》杂志上发表新研究显示,过去30年,我国居民脂肪摄入量过多,构成比也发生改变,这些都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脂肪摄入量严重超标
这篇题为《近三十年中国膳食脂肪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再评估》的研究,通过分析1990~2019年国人膳食脂肪消费情况,发现以下两大特点:
脂肪摄入量过多。30年间,植物油人均年消费量从5.74千克增至25.84千克,每人每天消费约70.8克;动物脂肪人均年消费量从8.27千克增至20.56千克,每人每天消费约56.3克;油脂供能比由1992年的22%增长到2017年的34.6%。
脂肪酸构成改变。上世纪末,我国居民摄入的植物油主要为菜籽油、棕榈油和大豆油,分别占植物油摄入量的38.8%、18.2%和16.1%,到了2019年,这三种油的占比变为21.2%、10.6%和44.5%。与之相应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消费比例显著下降,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升高,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例达到12∶1。在动物性食品方面,猪肉依旧是中国居民摄入的主要肉类。猪肉的平均脂肪含量高达34%,远超牛肉(15%)、羊肉(14%)和鸡肉(9.4%)。猪肉吃得多,摄入脂肪自然就多。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猪肉摄入总量在增加,但其占比从1990年的79.4%下降到2019年的65.7%,禽肉、牛肉、蛋类和水产品的比例有所提高,说明人们吃动物性食品愈发多样化。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后、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曾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国人膳食用油发生巨大变化有诸多原因。第一,植物油供给量大幅增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外经贸往来增加,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供给量大幅提高,植物油的总供应量从1990年的677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4243.1万吨。
第二,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飞速发展。曾炜说,近30年来,食品植物油应用的三大领域——家庭烹饪、餐饮业(包括餐馆、外卖、食堂等)、食品加工业,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93%、6%和0.8%,变为2019年的39%、53%和8%。“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用油比例明显增加,家庭烹饪用油占比下降,说明大家下馆子、点外卖、吃加工食品越来越多。”曾炜说,面包、香肠、蛋糕、巧克力、方便面等加工食品都会使用油脂,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人在不经意间吃进不少脂肪。人们下馆子时对高油脂食物情有独钟,大多喜欢点炸鸡、薯条、水煮鱼、毛血旺、川渝火锅、盖浇饭等,有时就连在家里做饭也喜欢用煎、炒、炸等烹饪方法。
脂肪的不良影响被低估了
这项研究有一个重要背景。曾炜介绍,2019年,《柳叶刀》刊登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国人心脏代谢疾病死亡率持续增高的膳食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高钠盐摄入、低水果摄入、低海洋食物来源的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而高脂肪摄入未被列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曾炜及其团队认为,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用油消费量未统计在内,导致脂肪摄入量被严重低估。他们为此重新做了评估后发现,在我国,尽管食盐、水果、欧米伽3脂肪酸(来自水产品)、坚果、多不饱和脂肪酸、乳制品、蔬菜、全谷物、精制谷物、红肉等10个膳食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但并非主要影响因素,反倒是总膳食脂肪摄入量与之存在非常强的线性关联。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营养科主任龚雄辉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脂肪供能比在20%~30%更有利于维持血脂正常,且成年人每天从饱和脂肪摄取的能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但如今,我国居民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接近35%。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再加上国人用油习惯不佳,常常油温过热或反复使用,会产生醛酮、反式脂肪酸、环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可诱发炎症反应,进而显著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研究显示,脂肪摄入太多还会导致超重、肥胖、代谢疾病、癌症等诸多健康问题。
超重及肥胖。膳食模式的变迁与慢性病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与膳食脂肪供能比低于20%的人相比,脂肪供能比超过35%的人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五成。
代谢疾病。高脂饮食会促进胰岛素抵抗和炎症,从而加速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2022年,我国《营养学报》刊文指出,总脂肪摄入量与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呈正相关的关系。今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一项涉及17.4万名40~46岁参试者的研究显示,过多食用超加工食品,总脂肪摄入量超标,各种肝病发病率随之升高,例如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风险增加18%,严重肝病风险增加50%。
癌症。饱和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患肝癌、卵巢癌的风险,对乳腺癌、前列腺癌也有影响。
少吃油、吃好油、吃对油
“虽然吃太多油有诸多弊端,但绝不能不吃。”曾炜说,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是细胞的重要成分,还具有储存及供应能量、调节内分泌、保持体温等生理功能。专家一致认为,做到少吃油、吃好油、吃对油即可。
今年,美国《循环研究》杂志刊文指出,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可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16%和9%。“过去30年,国人吃饭不再缺油水,餐馆为了吸引食客,喜欢把菜肴做得光鲜油亮、肥瘦兼有,甚至上桌前浇油,家庭餐桌上清蒸凉拌的菜也较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呼吁,尽量少去餐馆、少点外卖,多在家做饭,并使用标有刻度的油壶,以便按照每人每天烹调油25~30克来控制用量。比如一家三口,一天的食用油总量为75克,将其合理分配在一日三餐中即可。烹饪时多用焯、煮、蒸、炖、焖的方法,少用煎、炒、炸。吃素的人和营养欠佳的老年人,可以适当补点饱和脂肪酸。
需要提醒的是,食用油并非越贵越好,即使油好也不能常吃不换。好油有三个要素:相对合理的脂肪酸组成;有丰富的营养伴随物,比如维生素E;没有或极少存在有害物质。朱毅介绍,脂肪分为饱和脂肪酸(多见于肥肉、全脂奶、乳酪、椰子油、棕榈油)、不饱和脂肪酸,后者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芥酸(多见于菜籽油)、油酸(多见于橄榄油、茶油)。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多见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α-亚麻酸(多见于亚麻籽油、紫苏油)、花生四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一是以α-亚麻酸为母体的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水产品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是以亚油酸为母体的欧米伽6多不饱和脂肪酸。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脂肪摄入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饱和脂肪酸要在10%以下,反式脂肪酸不得超过1%,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例在4∶1~6∶1比较健康,至于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好还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好,尚无一致结论。如今,我国市场上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了许多,但人们选油的口味仍比较单一,很少换着吃。曾炜建议,应少吃猪油、牛油、棕榈油、椰子油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可适当吃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尽量选择菜籽油、橄榄油、茶油、亚麻籽油、紫苏油等,并勤更换品种,或使用调和油。曾炜提醒,选择正规工厂生产的食用油,不要用小作坊的土榨油或家庭自榨油。动物性食物方面,建议适当减少红肉摄入量,每周至少吃两次水产品,其富含的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降低甘油三酯和血压。
朱毅说,国人常常一买就是一大桶油,并且将装油的塑料瓶放在灶台旁,不注意避光、避高温保存。食用油开封后容易氧化,建议买1~1.5升的小包装油,打开后一个月内吃完,除非家里人多,否则不建议买五六升的大桶油。存放时,最好用深色玻璃容器分装,并保证密封,避免阳光照射,远离热源。最后朱毅呼吁,国家应大力倡导餐饮业少用油、用好油,严格要求食品加工业控制并标识脂肪用量。
受访专家:
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曾 炜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营养科主任 龚雄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 毅
本报记者 李珍玉
《生命时报》 2023-12-22 第1763期 第1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食品短缺等因素影响,想要菜肴里多点荤腥是一种奢侈,改革开放后,国人吃油渐渐不再是难题,“敞开吃”衍生出的却是一大健康问题。前不久,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与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瑞士《营养素》杂志上发表新研究显示,过去30年,我国居民脂肪摄入量过多,构成比也发生改变,这些都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脂肪摄入量严重超标
这篇题为《近三十年中国膳食脂肪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再评估》的研究,通过分析1990~2019年国人膳食脂肪消费情况,发现以下两大特点:
脂肪摄入量过多。30年间,植物油人均年消费量从5.74千克增至25.84千克,每人每天消费约70.8克;动物脂肪人均年消费量从8.27千克增至20.56千克,每人每天消费约56.3克;油脂供能比由1992年的22%增长到2017年的34.6%。
脂肪酸构成改变。上世纪末,我国居民摄入的植物油主要为菜籽油、棕榈油和大豆油,分别占植物油摄入量的38.8%、18.2%和16.1%,到了2019年,这三种油的占比变为21.2%、10.6%和44.5%。与之相应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消费比例显著下降,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升高,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例达到12∶1。在动物性食品方面,猪肉依旧是中国居民摄入的主要肉类。猪肉的平均脂肪含量高达34%,远超牛肉(15%)、羊肉(14%)和鸡肉(9.4%)。猪肉吃得多,摄入脂肪自然就多。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猪肉摄入总量在增加,但其占比从1990年的79.4%下降到2019年的65.7%,禽肉、牛肉、蛋类和水产品的比例有所提高,说明人们吃动物性食品愈发多样化。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后、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曾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国人膳食用油发生巨大变化有诸多原因。第一,植物油供给量大幅增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外经贸往来增加,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供给量大幅提高,植物油的总供应量从1990年的677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4243.1万吨。
第二,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飞速发展。曾炜说,近30年来,食品植物油应用的三大领域——家庭烹饪、餐饮业(包括餐馆、外卖、食堂等)、食品加工业,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93%、6%和0.8%,变为2019年的39%、53%和8%。“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用油比例明显增加,家庭烹饪用油占比下降,说明大家下馆子、点外卖、吃加工食品越来越多。”曾炜说,面包、香肠、蛋糕、巧克力、方便面等加工食品都会使用油脂,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人在不经意间吃进不少脂肪。人们下馆子时对高油脂食物情有独钟,大多喜欢点炸鸡、薯条、水煮鱼、毛血旺、川渝火锅、盖浇饭等,有时就连在家里做饭也喜欢用煎、炒、炸等烹饪方法。
脂肪的不良影响被低估了
这项研究有一个重要背景。曾炜介绍,2019年,《柳叶刀》刊登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国人心脏代谢疾病死亡率持续增高的膳食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高钠盐摄入、低水果摄入、低海洋食物来源的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而高脂肪摄入未被列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曾炜及其团队认为,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用油消费量未统计在内,导致脂肪摄入量被严重低估。他们为此重新做了评估后发现,在我国,尽管食盐、水果、欧米伽3脂肪酸(来自水产品)、坚果、多不饱和脂肪酸、乳制品、蔬菜、全谷物、精制谷物、红肉等10个膳食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但并非主要影响因素,反倒是总膳食脂肪摄入量与之存在非常强的线性关联。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营养科主任龚雄辉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脂肪供能比在20%~30%更有利于维持血脂正常,且成年人每天从饱和脂肪摄取的能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但如今,我国居民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接近35%。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再加上国人用油习惯不佳,常常油温过热或反复使用,会产生醛酮、反式脂肪酸、环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可诱发炎症反应,进而显著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研究显示,脂肪摄入太多还会导致超重、肥胖、代谢疾病、癌症等诸多健康问题。
超重及肥胖。膳食模式的变迁与慢性病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与膳食脂肪供能比低于20%的人相比,脂肪供能比超过35%的人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五成。
代谢疾病。高脂饮食会促进胰岛素抵抗和炎症,从而加速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2022年,我国《营养学报》刊文指出,总脂肪摄入量与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呈正相关的关系。今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一项涉及17.4万名40~46岁参试者的研究显示,过多食用超加工食品,总脂肪摄入量超标,各种肝病发病率随之升高,例如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风险增加18%,严重肝病风险增加50%。
癌症。饱和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患肝癌、卵巢癌的风险,对乳腺癌、前列腺癌也有影响。
少吃油、吃好油、吃对油
“虽然吃太多油有诸多弊端,但绝不能不吃。”曾炜说,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是细胞的重要成分,还具有储存及供应能量、调节内分泌、保持体温等生理功能。专家一致认为,做到少吃油、吃好油、吃对油即可。
今年,美国《循环研究》杂志刊文指出,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可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16%和9%。“过去30年,国人吃饭不再缺油水,餐馆为了吸引食客,喜欢把菜肴做得光鲜油亮、肥瘦兼有,甚至上桌前浇油,家庭餐桌上清蒸凉拌的菜也较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呼吁,尽量少去餐馆、少点外卖,多在家做饭,并使用标有刻度的油壶,以便按照每人每天烹调油25~30克来控制用量。比如一家三口,一天的食用油总量为75克,将其合理分配在一日三餐中即可。烹饪时多用焯、煮、蒸、炖、焖的方法,少用煎、炒、炸。吃素的人和营养欠佳的老年人,可以适当补点饱和脂肪酸。
需要提醒的是,食用油并非越贵越好,即使油好也不能常吃不换。好油有三个要素:相对合理的脂肪酸组成;有丰富的营养伴随物,比如维生素E;没有或极少存在有害物质。朱毅介绍,脂肪分为饱和脂肪酸(多见于肥肉、全脂奶、乳酪、椰子油、棕榈油)、不饱和脂肪酸,后者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芥酸(多见于菜籽油)、油酸(多见于橄榄油、茶油)。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多见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α-亚麻酸(多见于亚麻籽油、紫苏油)、花生四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一是以α-亚麻酸为母体的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水产品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是以亚油酸为母体的欧米伽6多不饱和脂肪酸。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脂肪摄入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饱和脂肪酸要在10%以下,反式脂肪酸不得超过1%,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例在4∶1~6∶1比较健康,至于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好还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好,尚无一致结论。如今,我国市场上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了许多,但人们选油的口味仍比较单一,很少换着吃。曾炜建议,应少吃猪油、牛油、棕榈油、椰子油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可适当吃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尽量选择菜籽油、橄榄油、茶油、亚麻籽油、紫苏油等,并勤更换品种,或使用调和油。曾炜提醒,选择正规工厂生产的食用油,不要用小作坊的土榨油或家庭自榨油。动物性食物方面,建议适当减少红肉摄入量,每周至少吃两次水产品,其富含的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降低甘油三酯和血压。
朱毅说,国人常常一买就是一大桶油,并且将装油的塑料瓶放在灶台旁,不注意避光、避高温保存。食用油开封后容易氧化,建议买1~1.5升的小包装油,打开后一个月内吃完,除非家里人多,否则不建议买五六升的大桶油。存放时,最好用深色玻璃容器分装,并保证密封,避免阳光照射,远离热源。最后朱毅呼吁,国家应大力倡导餐饮业少用油、用好油,严格要求食品加工业控制并标识脂肪用量。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肥胖会掩盖心血管病11-26
- [事件]寒潮来袭 心血管遭遇7大考...11-26
- [事件]一定要趁年轻养成这5个好习...11-26
- [事件]狼疮并非不治之症11-25
- [事件]在外不爱说话 焦虑闹的11-25
- [事件]沉默旁观或成帮凶11-25
- [事件]没苦硬吃、没福硬享啥心态11-24
- [事件]多睡1小时性欲涨14%11-24
最新文章
- [事件]肥胖会掩盖心血管病11-26
- [事件]寒潮来袭 心血管遭遇7大考...11-26
- [事件]一定要趁年轻养成这5个好习...11-26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12异法方宜论...11-25
- [事件]狼疮并非不治之症11-25
- [事件]在外不爱说话 焦虑闹的11-25
- [事件]沉默旁观或成帮凶11-25
- [事件]没苦硬吃、没福硬享啥心态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