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往坏处想易焦虑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参加聚会时,你总躲到一边,怕说错、做错什么,以免招来别人的嘲笑或排斥;领导分配任务后,你首先想的不是如何成功完成它,而是担心做不好会被批评;与爱人相处时,对方回复消息晚了一点,就怀疑他是不是不重视你了……如果你是什么事都爱往坏处想的人,也许是掉进了“隐性认知”漩涡。
国家卫健委认证心理治疗师 郭 瑞
《生命时报》 2024-09-03 第1830期 第15版
这是一种负性思维方式,指一个人习惯性地在模糊的情境下,只看到最坏的可能性,并由此感到焦虑和出现身体反应。具有隐性认知模式的人,通常存在过度警觉,把当下和未来很多事解读成威胁和风险,并迫切想通过逃避或其他行动来应对。习惯性地看向消极面,或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本能的警觉。大脑每天会产生上万个念头,其中80%都是负面的。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过去几百万年都生活在充满威胁的环境里,需要面对猛兽毒虫、自然灾害等,因此大脑便进化出了一套生存机制,倾向于把任何模糊的蛛丝马迹都当成威胁,宁愿弄错也不放过。但这套机制放到现代这个较为安全的社会里,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消极的思维模式,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开始担心,其实大部分是毫无威胁的。
家庭社会教育。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过多关于风险、失败和挫折的教育。家长或社会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过分强调潜在的危险,而未能平衡展示成功的可能性。这种偏向风险的教育方式,无形中塑造了孩子对世界的悲观预期。
挫折失败经历。个人经历中的挫折与失败,特别是频繁或重大的挫败,会加深一个人的消极自我认知,形成“我不行”“我总是会失败”的负面信念。这种信念又进一步影响后续的行为选择和情绪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持续焦虑状态。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其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处理恐惧和焦虑的脑区)会变得异常敏感,更容易被负面信息激活。这种生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在面对日常事件时,也容易过度担忧和恐惧。
大量研究显示,隐性认知风格是焦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高隐性认知的人更容易出现广泛性焦虑症状,且与多种焦虑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障碍及社交焦虑症状相关。即便没有发展成疾病,有这种思维倾向的人,也可能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中,影响身心健康,引发失眠、肌肉紧张、头痛、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问题。如果有这些表现,就提示需要进行认知“改造”了。
确认客观事实,避免过度解读。面对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况,首先尝试收集更多信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判断,而非仅凭主观臆断。学会区分“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与“真正发生但概率极低的事件”,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培养积极思维,减少消极情绪。通过刻意练习,逐渐转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比如可以每天记录3件让你感到感激或开心的事,哪怕它们微不足道;多接触乐观向上的人,学习他们的生活态度;经常做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人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正面起来。
接受不确定性,寻求他人支持。世界时刻在变化,生活中存在不确定性是常态,要学会与之和平共处。接受自己无法控制一切的事实,将注意力放在能够控制的部分上,如自己的态度、行为和努力程度,能减少杞人忧天。另外,多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分享感受,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实质性的帮助,对改善认知风格也是有益的。
有关【焦虑】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
最新文章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