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堪称黄金主食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谷皮纤维媲美蔬菜 降糖减脂保护血管 玉米堪称黄金主食
《生命时报》 2024-09-20 第1834期 第1版
当前,各地秋粮正在陆续进入成熟期,黄灿灿的玉米也到了丰收的好时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作为四大主食(水稻、小麦、玉米和土豆)之一,从最初的舶来品,到饱腹的必需品,再到如今的营养佳品,玉米在国人餐桌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单从营养方面讲,玉米甚至堪称“黄金主食”。
玉米见证国民饮食变迁
玉米,又叫玉蜀黍、苞谷、棒子,原产于中南美洲,被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后传播至全球。明代嘉靖年间,玉米被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从这时起沿着“福建-江西-湖广”等地一路“种植”,但对于这种舶来品的口味,当时人们不太能接受。到了清朝,人口增速快,高产量的玉米便成了重要的口粮之一,开始了大规模种植。清末民初时,玉米已在全国范围广泛播种,虽始终未撼动北方小麦、南方水稻的地位,但经过400多年的传播,在华夏大地稳稳站住了脚跟。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但当时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09公斤,仅为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400公斤)的一半。为了让国民有饭吃、吃饱饭,国家农业以粮为纲,可用耕地统统种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玉米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餐桌上的“救命粮”。回忆那个时期,山西南部村庄中一位年逾80岁的老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每到秋天玉米丰收后,家里就会接连吃上几天:“一盘玉米就是一顿饭,大家都抢着吃。”20世纪70年代后,玉米高产杂交种被快速推广,亩产量逐年增长,几乎每十年翻一倍,如今玉米的平均亩产量已达千斤,种植面积也超越水稻、小麦,稳居第一。
不再为吃喝发愁后,老百姓的饮食不图吃饱,而为吃好,餐食逐渐变“精细”,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消费量逐渐降低,肉蛋奶、蔬果等副食的占比逐年增大,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2016年《中国成年居民粗杂粮摄入状况》显示,如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粗杂粮最低摄入量50克为参考值,我国达到或超过该摄入量的人口比例仅为9.2%~14.6%。吃得过“细”导致机体缺乏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不断上升,我国慢病负担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健康观念的提高,近年来国人餐桌又有了新变化,开始由“精”转“粗”,玉米、红薯等粗粮再度回归,还带上了“即食”“便携”的新标签,进军零食界、健身界,可及性大大增加。近期,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玉米主食化趋势白皮书》显示,近60%的消费者每月至少购买一次玉米及其制品,其中15%的人已养成每周购买的习惯。
把一根玉米“吃干榨净”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玉米营养丰富,秋日吃正当时。
降脂降糖护心脏。一根中等大小的玉米约200克,可食用部分约100克,富含B族维生素、叶黄素等,所含淀粉多为高质量的抗性淀粉,升糖指数(指数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较低,饱腹感强、脂肪含量低,有助控血糖、降血脂,继而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近日发表在《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每日摄入约48克加入麸皮的玉米粉后,约七成高胆固醇血症参试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至少5%。
堪称天然“护目镜”。100克玉米约含1~2毫克叶黄素、玉米黄质,这两者是视网膜黄斑区的重要营养素,可保护眼内毛细血管,预防白内障、老年性黄斑变性,堪称天然“护目镜”。《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也建议成人每日摄入10毫克叶黄素。
丰富纤维护肠道。玉米谷皮富含的膳食纤维可刺激肠道蠕动,不仅可改善便秘,还能降低患上结肠癌等恶性疾病的风险。而且,玉米不含麸质,乳糜泻患者或麸质敏感者也可当作主食。范志红称,尤其是甜玉米,膳食纤维含量较其他蔬菜也不相上下。
胚芽虽小营养高。啃玉米时常被留下的白色小粒,就是玉米胚芽,虽然重量只有玉米粒的10%左右,却占据了至少70%的矿物质,还有着丰富的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玉米油就来源于此。玉米油中的植物甾醇可降低机体吸收胆固醇的量,含有的辅酶Q10也可降低心脏受损的风险。
营养协同很百搭。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姜影介绍,玉米与其他食材搭配可发挥出营养协同效应。玉米缺少赖氨酸、富含蛋氨酸,大豆富含赖氨酸、缺少蛋氨酸,吃玉米时不妨搭配豆浆、豆腐,或黑芝麻、香蕉等富含赖氨酸的食物;玉米、南瓜虽是两种主食,但都富含膳食纤维,搭配在一起替代精米白面,可延缓餐后血糖上升。
须和叶均可药用。姜影介绍,玉米须有一定药用价值,可制成代茶饮,所含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有利尿解毒的作用;玉米叶虽不在餐桌上出现,但部分地区的中医常用它来治疗消化不良、感冒和发热。
玉米不能“随便吃”
在不同地域,玉米也有特色吃法,有时是烧烤界硬菜,直接整根架在火上烤;有时是直接用水煮熟;有时搭配山药、排骨炖煮成汤;也会直接打成汁水当饮品……吃法虽多,用不对却会让营养大打折扣。
整根吃,要啃干净。范志红称,玉米的营养分散在种皮、胚芽等各个结构中,建议整根吃玉米,并啃干净,尤其别漏掉玉米胚芽。如果被碾成玉米糁、磨成玉米面、榨成玉米汁,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会大量破坏;不吃种皮、胚芽,入口的营养也会大打折扣。
甜玉米,反而糖低。市面上常见甜玉米、糯玉米两种,姜影表示,无论哪种玉米都会升高血糖,尤其是含有大量淀粉的糯玉米,但升糖指数均比米面等精粮低。范志红补充道:“虽然甜玉米带有‘甜’字,但它的水分含量较高,含糖量并不太高,升糖指数反而低于糯玉米。”数据显示,甜玉米的升糖指数为55、糯玉米为63(仅为估值,不同品种略有差异),二者均低于白米饭。因此,肥胖、糖尿病患者要尽量吃甜玉米,少吃糯玉米以及玉米糊、玉米汁等加工制品。
做法错,营养流失。从营养保存程度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蒸玉米、煮玉米、烤玉米、玉米粥、玉米面。其他烹饪方法,比如玉米烙的主料虽是甜玉米,但需油炸;烤玉米难免局部温度过热、烤糊,产生多环芳烃类致癌物,有时还会刷油、洒糖;玉米片是玉米粉挤压熟化、切片、焙烤后制成的,常会加入糖和盐,营养损失更大,升糖指数也会变高。范志红称,爆米花、玉米肠等市面上常见的玉米加工食物,大多不太健康。比如爆米花含有大量饱和脂肪、糖浆,甚至有氢化植物油,要少吃。
长期吃,会缺营养。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如果长期用玉米替代全部主食,易造成蛋白质摄入不足。姜影表示:“更推荐大家换着吃玉米、高粱等各种谷物,注意粗细搭配,替代部分精白米面即可。”范志红提醒,吃玉米后需酌量减少其他主食,如果吃了一根200克带棒玉米,需少吃80克米饭、50克馒头。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范志红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 姜 影
本报记者 牛雨蕾《生命时报》 2024-09-20 第1834期 第1版
当前,各地秋粮正在陆续进入成熟期,黄灿灿的玉米也到了丰收的好时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作为四大主食(水稻、小麦、玉米和土豆)之一,从最初的舶来品,到饱腹的必需品,再到如今的营养佳品,玉米在国人餐桌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单从营养方面讲,玉米甚至堪称“黄金主食”。
玉米见证国民饮食变迁
玉米,又叫玉蜀黍、苞谷、棒子,原产于中南美洲,被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后传播至全球。明代嘉靖年间,玉米被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从这时起沿着“福建-江西-湖广”等地一路“种植”,但对于这种舶来品的口味,当时人们不太能接受。到了清朝,人口增速快,高产量的玉米便成了重要的口粮之一,开始了大规模种植。清末民初时,玉米已在全国范围广泛播种,虽始终未撼动北方小麦、南方水稻的地位,但经过400多年的传播,在华夏大地稳稳站住了脚跟。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但当时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09公斤,仅为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400公斤)的一半。为了让国民有饭吃、吃饱饭,国家农业以粮为纲,可用耕地统统种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玉米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餐桌上的“救命粮”。回忆那个时期,山西南部村庄中一位年逾80岁的老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每到秋天玉米丰收后,家里就会接连吃上几天:“一盘玉米就是一顿饭,大家都抢着吃。”20世纪70年代后,玉米高产杂交种被快速推广,亩产量逐年增长,几乎每十年翻一倍,如今玉米的平均亩产量已达千斤,种植面积也超越水稻、小麦,稳居第一。
不再为吃喝发愁后,老百姓的饮食不图吃饱,而为吃好,餐食逐渐变“精细”,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消费量逐渐降低,肉蛋奶、蔬果等副食的占比逐年增大,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2016年《中国成年居民粗杂粮摄入状况》显示,如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粗杂粮最低摄入量50克为参考值,我国达到或超过该摄入量的人口比例仅为9.2%~14.6%。吃得过“细”导致机体缺乏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不断上升,我国慢病负担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健康观念的提高,近年来国人餐桌又有了新变化,开始由“精”转“粗”,玉米、红薯等粗粮再度回归,还带上了“即食”“便携”的新标签,进军零食界、健身界,可及性大大增加。近期,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玉米主食化趋势白皮书》显示,近60%的消费者每月至少购买一次玉米及其制品,其中15%的人已养成每周购买的习惯。
把一根玉米“吃干榨净”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玉米营养丰富,秋日吃正当时。
降脂降糖护心脏。一根中等大小的玉米约200克,可食用部分约100克,富含B族维生素、叶黄素等,所含淀粉多为高质量的抗性淀粉,升糖指数(指数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较低,饱腹感强、脂肪含量低,有助控血糖、降血脂,继而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近日发表在《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每日摄入约48克加入麸皮的玉米粉后,约七成高胆固醇血症参试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至少5%。
堪称天然“护目镜”。100克玉米约含1~2毫克叶黄素、玉米黄质,这两者是视网膜黄斑区的重要营养素,可保护眼内毛细血管,预防白内障、老年性黄斑变性,堪称天然“护目镜”。《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也建议成人每日摄入10毫克叶黄素。
丰富纤维护肠道。玉米谷皮富含的膳食纤维可刺激肠道蠕动,不仅可改善便秘,还能降低患上结肠癌等恶性疾病的风险。而且,玉米不含麸质,乳糜泻患者或麸质敏感者也可当作主食。范志红称,尤其是甜玉米,膳食纤维含量较其他蔬菜也不相上下。
胚芽虽小营养高。啃玉米时常被留下的白色小粒,就是玉米胚芽,虽然重量只有玉米粒的10%左右,却占据了至少70%的矿物质,还有着丰富的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玉米油就来源于此。玉米油中的植物甾醇可降低机体吸收胆固醇的量,含有的辅酶Q10也可降低心脏受损的风险。
营养协同很百搭。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姜影介绍,玉米与其他食材搭配可发挥出营养协同效应。玉米缺少赖氨酸、富含蛋氨酸,大豆富含赖氨酸、缺少蛋氨酸,吃玉米时不妨搭配豆浆、豆腐,或黑芝麻、香蕉等富含赖氨酸的食物;玉米、南瓜虽是两种主食,但都富含膳食纤维,搭配在一起替代精米白面,可延缓餐后血糖上升。
须和叶均可药用。姜影介绍,玉米须有一定药用价值,可制成代茶饮,所含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有利尿解毒的作用;玉米叶虽不在餐桌上出现,但部分地区的中医常用它来治疗消化不良、感冒和发热。
玉米不能“随便吃”
在不同地域,玉米也有特色吃法,有时是烧烤界硬菜,直接整根架在火上烤;有时是直接用水煮熟;有时搭配山药、排骨炖煮成汤;也会直接打成汁水当饮品……吃法虽多,用不对却会让营养大打折扣。
整根吃,要啃干净。范志红称,玉米的营养分散在种皮、胚芽等各个结构中,建议整根吃玉米,并啃干净,尤其别漏掉玉米胚芽。如果被碾成玉米糁、磨成玉米面、榨成玉米汁,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会大量破坏;不吃种皮、胚芽,入口的营养也会大打折扣。
甜玉米,反而糖低。市面上常见甜玉米、糯玉米两种,姜影表示,无论哪种玉米都会升高血糖,尤其是含有大量淀粉的糯玉米,但升糖指数均比米面等精粮低。范志红补充道:“虽然甜玉米带有‘甜’字,但它的水分含量较高,含糖量并不太高,升糖指数反而低于糯玉米。”数据显示,甜玉米的升糖指数为55、糯玉米为63(仅为估值,不同品种略有差异),二者均低于白米饭。因此,肥胖、糖尿病患者要尽量吃甜玉米,少吃糯玉米以及玉米糊、玉米汁等加工制品。
做法错,营养流失。从营养保存程度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蒸玉米、煮玉米、烤玉米、玉米粥、玉米面。其他烹饪方法,比如玉米烙的主料虽是甜玉米,但需油炸;烤玉米难免局部温度过热、烤糊,产生多环芳烃类致癌物,有时还会刷油、洒糖;玉米片是玉米粉挤压熟化、切片、焙烤后制成的,常会加入糖和盐,营养损失更大,升糖指数也会变高。范志红称,爆米花、玉米肠等市面上常见的玉米加工食物,大多不太健康。比如爆米花含有大量饱和脂肪、糖浆,甚至有氢化植物油,要少吃。
长期吃,会缺营养。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如果长期用玉米替代全部主食,易造成蛋白质摄入不足。姜影表示:“更推荐大家换着吃玉米、高粱等各种谷物,注意粗细搭配,替代部分精白米面即可。”范志红提醒,吃玉米后需酌量减少其他主食,如果吃了一根200克带棒玉米,需少吃80克米饭、50克馒头。
有关【玉米】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焦虑健康反拖垮身体10-31
- [事件]喝酒脸红易得下咽癌和食道癌10-31
- [事件]这些中药是高血压推手吗10-31
- [事件]1/4成年人心脏上有个“洞...10-30
- [事件]淋巴是身体的“派出所”10-30
- [事件]洗澡运动哭泣皆可抗抑郁10-30
- [事件]太安静的孩子要多留意10-29
- [事件]12个很火的健康误区10-29
最新文章
- [本站]这篇拔罐文章竟夺本号阅读之...10-31
- [事件]焦虑健康反拖垮身体10-31
- [事件]喝酒脸红易得下咽癌和食道癌10-31
- [事件]这些中药是高血压推手吗10-31
- [事件]1/4成年人心脏上有个“洞...10-30
- [事件]淋巴是身体的“派出所”10-30
- [事件]洗澡运动哭泣皆可抗抑郁10-30
- [事件]太安静的孩子要多留意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