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北京在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北京在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09-9-1 09:34
【分页导航】


    前一晚就到医院排队挂号,门诊等候时间长,住院床位紧张;病小处方大,检查一项接一项,花费超支……“看病难、看病贵”在北京许多大医院都一定程度地存在。

    北京在深入调研后发现,长期以来,医疗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资源短缺,造成社区卫生这个“末梢神经”萎缩、大医院这个“主动脉”梗阻。在欧美发达国家,80%患者看病在社区,20%去大医院;而在北京,比例正好相反。

    经科学论证,2005年12月,北京市发布了《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决定把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卫生改革突破口,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吃过午饭,年过七旬的潘祖成下了楼,散步几分钟就到了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街南社区站。“如今在社区看病检查,至少有3个好处:方便,熟悉,还省钱。”潘祖成说,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得定期检查、吃药、打针,社区卫生站常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一年下来医药费节省了1/4。

    在广大市民尝到甜头儿的后面,是北京卫生体制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规划之变。按照城镇、远郊平原和山区居民分别出行15、20、30分钟之内可及社区卫生服务标准,科学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并配置服务人员。至去年底,已建设完成287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01个卫生服务站,2万多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已到位,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体制之变。全市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额上交财政专户,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待遇由财政保障,让社区医疗卫生回归公益性质。同时,对328个品种1044个品规社区常用药品和医用耗材实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

    服务模式之变。社区卫生服务不是“坐堂待诊”,而是送医上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六位一体”服务。

    人才管理之变。针对社区医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即“下来一批”,组织动员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医生每人每年下社区服务一定天数;“回来一批”,组建退休专家志愿团到社区服务;“进来一批”,招聘医学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尤其是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出来一批”,对现有社区医生进行培训,2010年全部持证上岗。

    城乡统筹之变。在每个远郊区县选择一家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扩容改造升级,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按照村卫生室最高4万元、健康工作室最高2万元标准改善村镇两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装备;零差率药品进入村卫生室,农民不出村就能买到便宜药;政府为全市5500余名乡村医生按月每人发放800元补贴……

    在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改革的同时,北京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医院管理,方便群众就医:实施“一单通”,全市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之间实行临床生化、临床血液、临床免疫三个专业31项检验结果通用互认;落实预约挂号、周末门诊、专家错峰出诊等便民举措,完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绿色通道;建立全市医疗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将所有公立医院使用药品全部纳入政府采购,实现药品同一价格……下一步,北京计划将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划分为公益性、准经营性、经营性三类,逐步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最终建立现代医院制度。

    让社区看得了病,农民看得起病,大医院看得上病,北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见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统计显示,2008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接诊患者2708万人次,日均接诊10.8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350%,占全市日均门(急)诊总量的比重由2006年的不到8%提高到2008年的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次均门诊药品费用从2006年的92元下降到2008年的83元,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价格比大医院同种药品价格低23%,一年为群众让利4.26亿元左右。

    一个人的健康是自己的财富,而一个民族的健康则是国家的财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