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会“掉”下来吗
1.斑块形成是自然现象。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原本是动脉硬化过程中一种自然现象。一个人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大约从青春期就开始隐隐发生,40岁后变得明显,而到60岁后,颈动脉没有硬化斑块的人就屈指可数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管壁上沉积了一层像蜡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当这些蜡样的沉积物一块一块形成时,就称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早期是平齐血管内膜的,通常顺着血管纵向分布,如果继续进展,斑块就慢慢在管壁上向内突入,引起动脉内径不同程度的狭窄;如果有诱发因素,动脉斑块的某个部分破裂,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诱发一系列的变化,形成血栓或整个血管被血栓堵塞。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因人因病而异。
2.控制危险因素可以延缓斑块的发展。
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容易使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颈部的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在颈动脉分叉处侧壁及弯曲处的内侧壁和颈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等非层流状态,从而易使内膜受损,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其他容易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还包括年龄增长、吸烟、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血糖、缺乏锻炼、经常有炎症、饮食不健康等。这些会使动脉硬化斑块加速发展或提前出现,也会更多地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火山喷发”,诱发脑血管病。因此,控制好这些因素就可以预防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3.回声强弱不代表斑块的稳定性。
这几个词语是超声探测仪上的术语,不能简单翻译成低回声就是不稳定斑块,强回声就是稳定斑块,而混合回声就是半稳定斑块。研究表明,回声的高低强弱与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规律。斑块稳定与否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有些指标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可部分反映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因此,如果您看到低回声斑块的报告,不必步步惊心,而看到强回声斑块也不能完全淡定。因为通过超声波回声的高低强弱简单地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与否,或者进一步判断病情危险与否,是不科学的。
4.斑块让管腔狭窄了就需要干预。
40岁以上的人群在体检报告中多数会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字眼。出现这种结果后,首先应该注意斑块是否突出于血管壁,如果没有,就是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注意观察即可;如果突出于血管壁,需要了解血管管腔是否发生了狭窄。如果有管腔狭窄,则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个病变的具体情况。例如,一个身体健康、不吸烟、无高血压和糖尿病、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60岁人,查体发现右侧颈总动脉窦部一枚11.4mm×2.7mm大小的低回声斑块,血流信号正常,动脉内中膜厚度0.87mm,此时他就无需治疗。如果他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生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影响颈动脉的血流时,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以防止发生血管事件。通常当斑块生长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超过70%以上时,或者虽然狭窄程度不重,但该斑块是不稳定斑块时,则应进行积极治疗。
严重的颈动脉狭窄通常有一些非特异的症状,如头昏、头沉,有时会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发生脑卒中。其治疗方法分为两方面,一是药物治疗,比如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这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力军。二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另外,一些活血化瘀、抗氧化的药物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5.颈动脉超声需要复查。
颈动脉超声通常建议半年复查一次,两年检查颈动脉无狭窄和扩张现象。检查前应除去影响检查的颈部饰物;如果刚完成剧烈运动,则需要先休息10分钟,等呼吸及心率相对平稳后再进行检查。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