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分离焦虑如何应对

分离焦虑如何应对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4-26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提前说明情况 管好自身情绪 分离焦虑如何应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 徐超群 □主治医师 张雁翼 □主任医师 杨荣旺

  《生命时报》 2025-04-01 第1884期 第6版

  “妈妈,不要走”“爸爸,带我回家”…… 每天出门或送孩子去学校,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让无数家长心疼又无措。这些可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常见。

  分离焦虑指的是孩子在面临与亲近依恋的人分开时,所产生的担忧、焦躁、不愉快等负面情绪,以此抗拒分离。这实际上反映出孩子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分离焦虑的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反抗期,孩子会出现哭闹不止,甚至踢打等激烈行为;接着是失望期,孩子哭泣减少,不愿搭理旁人;最后是超脱期,孩子对外界的排斥感降低,表面似乎适应了分离,但看见父母情绪仍会波动,瞬间又伤心起来。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起初可能只是短暂的情绪波动。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方式不当可能让孩子产生持续的恐惧与不安,无法正常上学,难以参与社交活动,甚至引发头痛、腹痛等躯体症状。所以,在孩子陷入分离焦虑情绪时,家长不要偷偷溜走,也别用类似 “跟你玩个躲猫猫,妈妈要去躲起来”这样的理由突然消失离开,更不建议大声斥责、打骂孩子,这些方式都会让孩子产生被欺骗、被抛弃感,从而导致下次分离时更加恐惧。此外,长期不愉快的分离体验,不仅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甚至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除了不良的分离经历,分离焦虑还受以下四种因素影响:性格因素方面,有研究表明,性格较为敏感、胆怯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家庭环境因素,若家庭环境紧张,夫妻关系不和谐、争吵频繁,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进而引发分离焦虑;教养方式因素,一些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办,对孩子限制过多,这会让孩子独立性差,难以适应环境,过度依赖家长,从而产生分离焦虑;社交能力因素,有些孩子平时出门少,没有朋友,对父母依赖性强,一旦变换到新环境,就难以适应,增加了出现分离焦虑的可能性。做到以下几点,有助改善分离焦虑。

  预留告别时间,坦诚告知详情。每天出门前,特意留出一些时间,心平气和且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要去做什么,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可以通过布置小任务的方式转移注意力。

  渐进式适应,做好心理铺垫。在真正分离前几天,给孩子一个 “分离预告”。比如上班前一两天,就提前告知孩子自己上班的时间和回来的时间,让孩子提前有心理准备,这样到了分离时刻,他们会更容易接受。

  管好自身情绪,展现轻松状态。家长在与孩子分别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有些家长自己舍不得孩子,经常抹眼泪,这种 “分离焦虑” 会传染给孩子,增加分离难度;还有些家长一着急就对孩子大吼大叫,这都不可取。家长应以轻松平和的情绪面对孩子,告诉他们只是暂时分开,很快就能再见面。

  保证高质量陪伴,给予情感满足。家长平时要有固定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晚上下班或晚饭后,可以陪孩子做游戏、运动,或者一起读绘本。在外地务工的家长,每天固定时间与孩子视频通话,加强交流沟通,让孩子在陪伴中获得情感满足,增强安全感,从而更勇敢地面对分离。

  培养孩子独立性,提高孩子适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避免包办代办和过度溺爱。平时多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鼓励孩子独自完成一些任务,去做有挑战的事情。不断认可孩子的勇敢尝试与努力,让孩子更自信,这样孩子在面对分离场合时,就能更从容。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孩子的分离焦虑持续了一个月以上,甚至对孩子的情绪、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及时去医院寻求心理医生和治疗师的帮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