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热背后的思考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考生认为,收入高,就业稳定;专家称,学医是个艰难的过程,薪酬待遇也受毕业院校、学历水平、地区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 学医热背后的思考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唐旭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储朝晖
本报记者 高阳《生命时报》 2023-08-01 第1724期 第1版
近日,不少高考生收到了自己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在今年的高考专业报名中,临床医学专业“一骑绝尘”,位列热门专业第一名。与此同时,多地基层医院招聘临床医生却频频遇冷,报名人数寥寥无几。这一“冷”一“热”背后,有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报考热度断层第一,多数看重就业稳定
以往,医学圈时常戏谑的“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如今已经完全变了。《百度热搜·2023高考大数据》显示,在本科院校热门专业中,临床医学与教育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位列前五名,临床医学专业热度断层第一。数据显示,从2021~2022年开始,临床医学就回归了高考热门专业前五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地医学录取分数线也水涨船高,重点医学高校录取分数线都要超出当地一本线100多分。
“收入比较高,又稳定,越老越吃香。”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年轻人这样评价学医的优势。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临床医学就业率在85%~90%。高考后,很多父母也极力推荐孩子学医——“学医多好啊,工作稳定有保障,毕竟人总归需要看病的。”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的张同学,近来也有很多亲戚咨询他报考医学专业的事情。他认为,医学火热与当前就业难、普遍求稳定的心理有关,学医后可以在体制内工作,学习时间成本长,有行业技术壁垒,这样能更稳定地发展。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表示,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对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于是愈发关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是医学专业热度上升的客观因素。古语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小处说,学医不仅可以照顾好身边人的健康,还可以帮助病患摆脱疾苦。从大处说,有高水平的人才报考医学专业、从事医疗事业,国民健康才有保障,人类身体素质才有长远发展。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医师数量为428.7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3.04个医师。这对我国14亿的庞大人口基数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于是,扩招成为弥补医疗人员不足的“解药”。《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2010~2020年,医学类招生人数从每年的50万人左右,增至110万左右,各地医学类大专、高职院校扩招尤其明显。
为鼓励更多考生报考医学专业,地方政府也是各出奇招。6月27日,甘肃省玛曲县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出一封《致全县高考生的倡议书》,倡议广大考生考虑报考医学类院校。6月25日,江苏省太仓市卫生健康委发文称,太仓籍高中毕业生报考全国重点高校医学类专业并在本一批次以上录取,有机会获得5万~15万的资助资金。浙江省宁波市、广东省台山市等地的中学也通过校友奖学金来奖励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子。
医学生流失率高,就业困境难回避
“医学热度太高也有隐忧。”唐旭东担心,一些人只看到医生工作稳定、高薪、受人尊敬,但这并不是这份工作的全部。医生职业竞争激烈,要终身学习,本科只是一个门槛,未来想要成为临床或科研人才,必须进入硕博阶段深造,整个过程都要面临诸多淘汰、考验和人生抉择,不同层次的人才,薪资待遇也不同,未必能达到理想。
近年来,医生数量并未及想象中“可观”。医学期刊《柳叶刀》上一项研究称,2005~2015年,我国医学生流失率很高。10年间,高校培养了470万名医学毕业生,而医生总数只增加了75万;25~34岁的医生占比从31.3%降至22.6%,60岁以上医生占比从2.5%增至11.6%;农村地区的医生缺口达50万人。《2021中国医疗人才发展报告》显示,65.2%的医学生考虑毕业后转行,即便少部分从医,工作若干年后也考虑转行。转行原因主要是薪酬待遇不匹配、工作超负荷、医患关系紧张、上升空间小、不喜欢医疗职业等。
唐旭东表示,目前来看,我国的医学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浪费,大量医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医疗行业,这可能与本科专业设置不合理有关。例如,有的学生有志于从事医药研发、推广等职业,那就没必要进入临床医学专业。
基层招不到人、留不住人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今年5月,黑龙江、江苏、湖南、四川等多省三甲医院招聘无人报名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除了相关资质“卡壳”等因素外,可能与岗位薪资、发展机遇不如发达城市有关。
倡议考生报考医学的甘肃省玛曲县面临更艰难的境地。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平均海拔3600米,人口约5.7万,但全县只有两所二甲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整体不高,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少,高精尖人才缺乏,尤其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偏低,居民患重大疾病不得不转往上级医院。“希望本地高考学生能考虑学医,‘进’可以悬壶济世,‘退’可以服务乡亲,有一份稳定工作。”玛曲县卫生健康局一位负责人对《生命时报》记者说,县内80%为民族语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本土人才培养难。加上海拔高气候严酷,语言不通,待遇不高等,外地人才进来后也千方百计想调离,甚至辞去公职。全县卫生系统人员共381人,只有28名村医,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14.4%,本科以上学历不足一半。但按照省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县人民医院要创建三级乙等医院,现有卫生人才远远达不到要求。
“村里已经好几年都没来过新人(村医)了。”工作十多年的河北省邯郸市某村医说:“好一点的医学院毕业生是不会来当村医的,一些年轻人即便来了,当几年村医就走。待遇差、没有安家费、工作庞杂、晋升和学习机会不够等因素,导致根本留不住人。”
一线城市则是“挤破头也进不去大医院”。郭同学是北京某医学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读博。“不读博,想进大医院几乎不可能,一个硕士生岗位也要挤破头。”他本科同学中60%都转行了,读完硕士转行的相对少一些,基本会选择医学相关就业,但择业时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差的地方不想去,好的医院又进不了。记者发现,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招聘中,除了儿科、急诊科等紧缺岗位可放宽至硕士及以上学历外,肿瘤、神经、骨科等非紧缺岗位,通常只招聘博士,本硕学历基本没机会。
盲目报考不可取,要优化人才层次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队伍的后备力量,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容不得以量换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及,要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入口生源质量,扩大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
唐旭东认为,医学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和普及型教育,不应该盲目扩招。很多专业在毕业后可以改行或换专业读研,但医学专业壁垒较高,很难从其他专业跨考,所以必须保证医学人才的稳定储备和严进严出。国家应当结合社会需求,对医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数量做好宏观调控,各层级政府应与医药类院校协调评估来确定招生数量,定量培养,按需就业,这样才能保质保量。
针对当前医学教育仍存在的不足,唐旭东认为,
第一,重视临床实践。医学需要跟人打交道,学校和医院都要给予学生更多临床操作机会,解决好课程设置、设备配备、操作空间。
第二,加强人文教育。医学是一个奉献、慈悲、行善的学科,要把我国传统医学道德传承下去,重视国际提倡的医学人文教育。
第三,做好基层全科医生培养,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培养,他们不一定非要高分录取,但需要工作认真、乐于奉献,具备基本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坚持相关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四,加强广基础、多层次的医学教育。非二本以上医学院校,应丰富临床实践,明确培养什么岗位的医生,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应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医生的需求。
2015年,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在唐旭东看来,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订单制培养基层医生。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能落下相对薄弱的乡村基层医疗卫生,要加大基层医疗的投入力度,给予村医合理的薪酬待遇和长期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像重视乡村教师一样重视乡村医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建议,盲目报考医学专业并不可取。相比其他专业,学医是非常困难的,有着漫长的学习年限和繁重的课业压力。目前,我国医学生的主流培养过程是“5+3”,即五年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教育。“过五关斩六将”后,当了医生也并非一身轻松,工作会更加辛苦。从就业来看,也并不是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就“万事大吉”。薪酬待遇会受毕业院校、学历水平、地区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择业时要根据自身能力和未来规划,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大城市未必就如鱼得水,小乡村未必不能大显身手。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阳痿爱找懒散的人04-26
- [事件]分离焦虑如何应对04-26
- [事件]孝顺是需求的精准对接04-26
- [事件]高龄嗜睡痴呆风险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劳永...04-25
- [事件]肾不好 还能吃豆制品吗04-25
- [事件]种植牙能用上40年04-24
- [事件]接触大自然可止痛04-24
最新文章
- [事件]阳痿爱找懒散的人04-26
- [事件]分离焦虑如何应对04-26
- [事件]孝顺是需求的精准对接04-26
- [事件]高龄嗜睡痴呆风险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劳永...04-25
- [事件]肾不好 还能吃豆制品吗04-25
- [事件]种植牙能用上40年04-24
- [事件]接触大自然可止痛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