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美:稳定性肠小息肉不会进展

美:稳定性肠小息肉不会进展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12-9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美国最新研究称,稳定性肠小息肉不会进展,可以不切 我专家认为肠息肉要切


  受访专家: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陈伟庆

  陕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吴 凯

  本报记者 李珍玉

  《生命时报》 2023-11-07 第1750期 第1版



byb.cn


  我国是结直肠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增病例近56万,约占全球的1/4。因此,一旦发现肠息肉,出于对其恶变的担心,医生和患者都倾向于尽早切除,以防后患。但最近,英国胃肠病学会期刊《肠道》刊登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很多肠息肉或许“白切”了。事实真是这样吗?

  新研究不适用于我国国情

  通常来说,对于1~5毫米的肠息肉,定期随访即可,6毫米以上需要酌情处理。近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学者,分析了2004年4月~2020年8月间,在同一家医疗机构接受CT结肠造影筛查(CTC)的1.1万多个病例。结果显示,有1067人筛查出一两个6~9毫米的肠息肉;314人在初次筛查后选择立即手术(共切除息肉375个),其中67.8%的患者有腺瘤,2.2%的患者发现病理性改变;382人选择继续CTC监测,平均随访4.7年,其中62%的患者肠息肉生长稳定(年体积增长小于20%),13.1%的人肠息肉缩小,只有24.9%的人肠息肉生长迅速(年体积增长大于等于20%)。

  这项大规模研究还发现,与肠息肉生长稳定或缩小的患者相比,肠息肉生长迅速的患者发生腺瘤的风险高3.2倍,发生病理性改变的风险高3倍。平均一年内息肉体积成倍增长的患者,有64%出现不良进展。在肠息肉生长稳定或缩小的患者中,发生不良进展的只有7%。研究者因此建议,这类人群可以先随访观察,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医疗风险和医疗支出。

  “这项研究的背景是基于美国国情的实际需要。”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陈伟庆对《生命时报》记者说,美国45岁以上人口中,约50%有肠息肉,如果广泛进行肠镜筛查,医生将不堪重负。于是,美国医学界一直希望寻找用仪器检查代替人工肠镜检查的方法。近些年,美国对CTC筛查息肉的研究较多,但研究成果均未写入指南,因为从准确性、操作要求、医疗支出来看,CTC都不是筛查结直肠癌的最佳选择。医学研究统计,CTC对发现肠息肉的敏感性为67%~94%,且对肠道准备要求很高——肠道必须干净,肠道内可能要灌水以保持肠道壁平展,此外还需要注射造影剂,即使这样也很难发现小于10毫米的肠息肉。相比,肠镜对发现肠息肉的敏感性为95%,肠道准备只需较干净即可,检查费用也比CTC便宜。因此,早在2014年,亚太地区的结直肠癌筛查临床指南就已经不推荐使用CTC了。目前,欧洲相关指南也提出,仅对大于10毫米的肠息肉,CTC才可作为检查手段。但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高,筛查率又普遍较低,从这一情况出发,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仍是肠镜检查,上述研究的建议不太适合我国国情。

  什么样的息肉该切

  临床研究发现,八九成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会经过“正常黏膜—炎性细胞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转变过程,存在低烈度的炎症是主要原因。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会出现损伤,如果未及时治疗,肠腔黏膜隆起就会成为肠息肉。从息肉到进展期结直肠癌,时间跨度可达5~10年。最初,患者都没有症状,只能通过体检筛查发现肠息肉。如果肠息肉超过10毫米,患者可能有便秘、腹泻、腹痛、大便潜血、消瘦、贫血等症状。陕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吴凯介绍,发现息肉后,医生会根据其大小、形态、病理结果类型来决定治疗方式。

  从息肉大小看:一项纳入55万多个息肉的研究显示,长径在1~5毫米、6~9 毫米、10毫米及以上的息肉,病理性质为进展期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分别是0.6%、2.1%、13.4%,而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因此,《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建议,长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小于等于5毫米的非腺瘤性息肉,进展为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极低,特别是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多发性息肉,若活检证实为非腺瘤性息肉,则无须切除;不过,对于凹陷、扁平、锯齿状或有绒毛成分的息肉,即使小于等于5毫米,也建议切除。

  从镜下形态看:边缘平坦、光滑、圆润的息肉,通常是良性,若小于等于5毫米,可以随访观察;如果外观粗糙,有凹陷、扁平、溃疡、出血或坏死、星芒状开口,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很大,一定要切除。

  从病理类型看: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为非肿瘤性息肉,良性居多,其中增生性息肉最不容易恶化。腺瘤性息肉(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病变、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均为肿瘤性息肉,恶性居多。尽管只有约5%的腺瘤性息肉会恶变成癌,但85%~90%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成。在我国,至少25%的男性和15%的女性,在接受肠镜筛查时会发现腺瘤性息肉;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可达40%。因此,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都建议切除。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的患者,息肉恶变概率几乎是100%,一旦发现应尽早切除。对于病理检查有锯齿状病变,或含有绒毛成分,高度怀疑癌变可能,一定要切除。

  陈伟庆说,目前我国医生更倾向于切除肠息肉,以尽早斩草除根,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情况不乐观。2020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在各项肿瘤中排名第二位,死亡率排名第三位,且由于结直肠癌筛查比例较低,发现时多为中晚期。二是部分科学家对息肉是否会癌变持谨慎看法。例如,瑞典科学家去年曾在《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杂志发表一份涉及十余万病例的大规模研究,提出所有息肉都有癌变的可能。吴凯也表示:“最好见到息肉就切除。因为在做肠镜时,钳夹一小块组织与切除息肉的操作没有太大区别。而且,我国的内镜下圈套切除术、内镜下电灼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微创手术,以及普通手术都已比较成熟。”

  尽早筛查是防癌关键

  目前,造成结直肠癌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晰,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龄、男性、长期吸烟、肥胖、大量饮酒、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家族史、长期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等,是结直肠癌危险因素,针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进行筛查,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两位专家推荐,普通人群应从50岁开始,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林奇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或既往发现有结直肠腺瘤的高危人群,从40岁起就要开始筛查,可在体检项目中加入大便潜血试验,结合肠镜检查;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群筛查的时间也要提前,如果父辈曾发现结直肠癌,子辈要提前10年做肠镜随访(比如父亲35岁发现肠癌,儿子25岁就要做肠镜筛查),发现息肉必须切除。

  专家提醒,切除息肉不等于“一劳永逸”,需要定期复查。切除一两个10毫米以下的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或错构瘤性息肉,每2~3年复查一次;切除两个以上息肉,或10毫米以上的肿瘤性息肉,需要在切除后的第一年、第二年做肠镜检查,如果未发现问题,再每3~5年复查一次。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体重正常,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肥甘油腻食物,避免胃肠道慢性疾病,同时减少吸烟、饮酒或药物刺激等,以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