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记忆像本自传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很多老人能将陈年旧事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个中细节都很清晰,但一谈到近期的事情,他们的记忆就开始模糊。这是怎么回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王大华 □崔艳丽
《生命时报》 2023-12-01 第1757期 第5版
记忆保持的时间有短有长,心理学上一般将保持0.25~2秒的称为瞬时记忆,保持3~47秒的为短时记忆,1分钟以上甚至终身不忘的为长时记忆。心理学家将一个人对自己过往生活的长时记忆称为自传体记忆。以下3类事件更可能被纳入老人的自传体记忆中。
情绪相关。研究发现,在自传体记忆中,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尤为明显。事件发生时,人们的情绪反应越激烈,这件事越容易被纳入记忆中。老人对积极事件存在记忆偏好,通俗来讲,事件发生时的体验越好,人老了以后越容易想起,即使当时体验没那么好,记忆也会重新组织、美化,让回忆变得更好。
年龄相关。自传体记忆存在一定的规律:童年期记忆数量非常少,10~30岁回忆数量上升。事件类别也有所不同,10~20岁多是关于学校,20~30岁多是关于人际关系,此后随着年龄增长,再陆续加入工作、家庭、健康等事件。有意思的是,在男性30岁后的回忆中,工作始终是主角,一直到70岁,健康事件才占据重要地位,而女性从40岁起,健康事件就成为其自传体回忆的主线,一直持续到生命尽头。
关系相关。人是社会化动物,人际关系是生活的中心内容,相关事件必然会成为老去后的重要回忆。既往研究表明,婚姻问题在其中占很大比例。
除了上述因素,重大社会事件、标志性事件等也可能停留在记忆中。所以,某个事件之所以被想起,常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老人来说,这些记忆有很多益处:一是指导功能,即通过自动提取过去伤害性的经历,帮助躲避可能面对的危险;二是自我功能,即帮助个体实现人格完善、达到更高水平的自我同一;三是社会功能,即促进个体间交流和社会联结。
心理学家曾提出,如果一个人关于自我的记忆全部丧失,从本质上讲,他已成为另外一个人。人们逐渐老去时,会选择那些特殊的、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来填充生命,并借此评判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人生目标。所以,那些未随时间而消退的记忆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常想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肥胖会掩盖心血管病11-26
- [事件]寒潮来袭 心血管遭遇7大考...11-26
- [事件]一定要趁年轻养成这5个好习...11-26
- [事件]狼疮并非不治之症11-25
- [事件]在外不爱说话 焦虑闹的11-25
- [事件]沉默旁观或成帮凶11-25
- [事件]没苦硬吃、没福硬享啥心态11-24
- [事件]多睡1小时性欲涨14%11-24
最新文章
- [事件]肥胖会掩盖心血管病11-26
- [事件]寒潮来袭 心血管遭遇7大考...11-26
- [事件]一定要趁年轻养成这5个好习...11-26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12异法方宜论...11-25
- [事件]狼疮并非不治之症11-25
- [事件]在外不爱说话 焦虑闹的11-25
- [事件]沉默旁观或成帮凶11-25
- [事件]没苦硬吃、没福硬享啥心态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