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柏致敏今年格外猛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气温偏高提前撒粉 城市生态亟需多样 圆柏致敏今年格外猛
《生命时报》 2025-04-01 第1884期 第1版
3月本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北京的过敏患者却不敢轻易出门,要不就全副武装,戴上口罩、护目镜,但仍是喷嚏不断、涕泪横流。这是因为,圆柏开始“撒粉”了,“天坛公园3.3万株柏树花粉暴发”的新闻一度登上热榜。
“冒烟儿”的天坛公园
3月20日,多位网友拍摄到北京天坛公园内圆柏的花粉随风扬起的场景:因数量庞大,原本肉眼不可见的花粉在大风加持下瞬间从树枝间“喷涌”而出,冒出一阵阵浓浓的“黄烟”;从远处望去,整个天坛公园好似在经历一场局部沙尘暴。不少人表示,“光看视频就想打喷嚏”。
3月21日下午,《生命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天坛公园。据悉,该园区拥有市区面积最大的柏树林,其中包括3000多株古柏。当天天气晴朗,一进北门就能看到主道两旁有两排望不到头的柏树,有些是墨绿色枝叶中藏着青白色果实,属于雌株;有些则挂着一簇簇黄色花苞,即雄株,也是花粉危机的“制造者”。记者走近一棵明显“泛黄”的柏树,可以清晰地看到黄色小花苞上覆盖着一层花粉,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过,花粉便轻松脱落,不难想象如果风再大些,所有花苞一同喷撒的画面。
不只是天坛公园,北京全市花粉的浓度居高不下。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的“花粉浓度等级预报”显示,3月26日、27日,全市16个监测站的花粉浓度均为“很高”“高”级别(超过401粒/千平方毫米),其中,柏科花粉占比近半。
与此同时,北京多家医院的变态反应科迎来就诊高峰。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告诉记者,较去年同期,近段时间因花粉过敏前来就诊的患者增加了20%,大部分患者不停打喷嚏、流清涕,或鼻塞流泪、眼睛发痒,也有人皮肤瘙痒、起疹子,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气短胸闷,难受到整夜难以入睡。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秦贺对此也有同感,并表示这一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他介绍道,在春季的花粉高峰期,不同植物的散粉有一定节律,形成“一方唱罢一方登场”的节奏。除了圆柏外,松科植物、柳树、杨树、榆树等借助风力传播花粉的“风媒花”也易诱发过敏。预计到了4月上旬,柏科植物撒粉逐渐式微,整体花粉浓度有所回落;4月中下旬开始,松科花粉浓度升高,直至5月底,整个花粉季才会彻底结束。
今年圆柏花粉为何引关注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花粉攻击”都会被大众热议,今年圆柏花粉威胁升高,专家表示主要有以下原因。
高峰期提前。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解释称,今年春季花粉的开始期、高峰期均比去年提前4~7天。这是因为,2024~2025年冬季,北京地区的平均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多,植物生长更繁盛,花粉浓度上升也较快,出现生长期、高峰期提前。秦贺补充说,最近空气干燥,频刮大风,圆柏花粉得以迅速扩散。在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花粉浓度骤然飙高,让过敏患者有些措手不及,有不少人刚从冬季流感中恢复过来,又一头扎进过敏中。
现代城市病。在某种意义上讲,过敏是一种现代流行的“城市病”。《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引用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城市地区花粉症的患病率(23.1%)明显高于农村(14%)。王学艳介绍,一方面,城市热岛效应会延长花粉周期,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破坏花粉结构,使其释放更多致敏蛋白;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过度疲劳、焦虑等情况多,可造成免疫系统紊乱,且接触自然少,进一步推高了过敏率。
往年较隐形。以往,早春出现的一系列过敏症状,被统称为“春季过敏”,临床陆续找到各类过敏原,其中就有植物花粉。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园林植物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李冠衡表示,过去因杨柳絮漫天飞舞,十分醒目,成为被普遍关注的“罪魁”,圆柏较为“隐形”;今年因柏树花粉季提前,杨柳絮不再“背锅”。加上近年来居民对过敏愈加了解、媒体也在集中推送“圆柏冒烟儿”的新闻,圆柏由此成了焦点。
一直以来,北京就有野生圆柏群落分布,人工栽植历史也较为悠久。而且,进行城市园林规划时,设计师通常会考虑常绿、落叶树的栽植比例,以丰富冬季的色彩与景观。李冠衡表示,早年间,城市绿化可用的常绿植物种类较为有限,比如油松、华山松、白皮松、雪松、云杉、青杄。作为乡土植物,圆柏、侧柏的生态习性适合北京气候,且应用成本较低,成为常用、易用的树种之一。
在花粉致敏的热潮下,不少人愤怒道:“北京的圆柏能不能全砍了?”其实,往年也不乏“砍掉杨树”“砍掉柳树”的呼声。李冠衡强调,每种植物都是既有优势也有缺点。长期看来,柏树可积累更高的碳储量;在秋冬季枝叶繁茂、挂果数量多,可为留鸟、候鸟提供食物。若一遇到植物相关问题,全都“一砍了之”,城市物种多样性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与花粉“和解”
2019年,圆柏被纳入《北京市主要林木目录》名录,后因观察到过敏问题,2022年移出《北京市八种主要林木》,但并非禁用。李冠衡表示,为应对花粉暴发引发的过敏,城市园林绿化领域正在做多方面尝试,比如科学、合理地进行树种规划,部分移栽并分散传粉的圆柏雄株,但要找出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仍需各领域专家继续合作探索。日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已发布通知称,在花粉高峰期,城区公园及主要林区绿地将于每日13~15时,用高压水枪对柏树进行洒水喷淋,对周边硬化路面进行洒水湿化,以及更新替换易致敏树种(枯死树)等。
探访期间,一位从上海来京的游客告诉记者,她去年出现过花粉过敏,但当天在天坛公园并未流鼻涕、打喷嚏:“不知是不是公园管理方面采取了措施?”管理者告诉记者,公园重点区域已开启了“昼夜防治模式”,即视花粉浓度进行白天2~3次、夜间1次的喷水作业,促进花粉沉降,同时不间断清洁地面。
现存柏树的寿命长达百年,且短期内无法更替,专家们表示,如能做好防护,过敏人群也可享受春天。
花粉浓时少外出。过敏患者需养成关注“花粉监测预报”的习惯,在浓度等级为“高”“极高”时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干燥、温暖、大风天气,以及上午10点到下午5点的时段。即使是开窗通风,也需避开“高峰”时段,尽量不要在室外晾衣服、被单、床单。
出门需做好防护。不得不外出时,过敏患者需进行必要防护,戴好口罩、帽子、防护镜,外露皮肤可擦上保湿霜,起到隔绝作用;还可使用“花粉阻隔剂”,外出前涂抹在鼻腔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物理屏障。外出回家后,马上清洗鼻腔及脸部、手部等裸露的皮肤,脱下衣服,换上家居服。
提前用药固免疫。秦贺建议,过敏患者需记录自身情况,包括每年开始出现症状的时间、严重程度等,并在次年提前10~14天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比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鼻用抗组胺药。出现过敏症状后更需及时用药,不要“扛”到花粉季结束,放任不管或可进一步引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等。如果持续处于花粉等致敏环境中,本身是潜在过敏体质的人群可能出现症状,比如有过敏家族史、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的人群。因此,从未过敏的人如果出现鼻痒、连续打喷嚏、鼻塞、流清涕等症状,但没有发烧、全身无力时,不要误以为是“感冒”而自行用药,建议及时就医排查过敏。
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秦贺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园林植物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 李冠衡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王淑颖《生命时报》 2025-04-01 第1884期 第1版
3月本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北京的过敏患者却不敢轻易出门,要不就全副武装,戴上口罩、护目镜,但仍是喷嚏不断、涕泪横流。这是因为,圆柏开始“撒粉”了,“天坛公园3.3万株柏树花粉暴发”的新闻一度登上热榜。
“冒烟儿”的天坛公园
3月20日,多位网友拍摄到北京天坛公园内圆柏的花粉随风扬起的场景:因数量庞大,原本肉眼不可见的花粉在大风加持下瞬间从树枝间“喷涌”而出,冒出一阵阵浓浓的“黄烟”;从远处望去,整个天坛公园好似在经历一场局部沙尘暴。不少人表示,“光看视频就想打喷嚏”。
3月21日下午,《生命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天坛公园。据悉,该园区拥有市区面积最大的柏树林,其中包括3000多株古柏。当天天气晴朗,一进北门就能看到主道两旁有两排望不到头的柏树,有些是墨绿色枝叶中藏着青白色果实,属于雌株;有些则挂着一簇簇黄色花苞,即雄株,也是花粉危机的“制造者”。记者走近一棵明显“泛黄”的柏树,可以清晰地看到黄色小花苞上覆盖着一层花粉,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过,花粉便轻松脱落,不难想象如果风再大些,所有花苞一同喷撒的画面。
不只是天坛公园,北京全市花粉的浓度居高不下。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的“花粉浓度等级预报”显示,3月26日、27日,全市16个监测站的花粉浓度均为“很高”“高”级别(超过401粒/千平方毫米),其中,柏科花粉占比近半。
与此同时,北京多家医院的变态反应科迎来就诊高峰。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告诉记者,较去年同期,近段时间因花粉过敏前来就诊的患者增加了20%,大部分患者不停打喷嚏、流清涕,或鼻塞流泪、眼睛发痒,也有人皮肤瘙痒、起疹子,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气短胸闷,难受到整夜难以入睡。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秦贺对此也有同感,并表示这一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他介绍道,在春季的花粉高峰期,不同植物的散粉有一定节律,形成“一方唱罢一方登场”的节奏。除了圆柏外,松科植物、柳树、杨树、榆树等借助风力传播花粉的“风媒花”也易诱发过敏。预计到了4月上旬,柏科植物撒粉逐渐式微,整体花粉浓度有所回落;4月中下旬开始,松科花粉浓度升高,直至5月底,整个花粉季才会彻底结束。
今年圆柏花粉为何引关注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花粉攻击”都会被大众热议,今年圆柏花粉威胁升高,专家表示主要有以下原因。
高峰期提前。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解释称,今年春季花粉的开始期、高峰期均比去年提前4~7天。这是因为,2024~2025年冬季,北京地区的平均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多,植物生长更繁盛,花粉浓度上升也较快,出现生长期、高峰期提前。秦贺补充说,最近空气干燥,频刮大风,圆柏花粉得以迅速扩散。在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花粉浓度骤然飙高,让过敏患者有些措手不及,有不少人刚从冬季流感中恢复过来,又一头扎进过敏中。
现代城市病。在某种意义上讲,过敏是一种现代流行的“城市病”。《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引用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城市地区花粉症的患病率(23.1%)明显高于农村(14%)。王学艳介绍,一方面,城市热岛效应会延长花粉周期,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破坏花粉结构,使其释放更多致敏蛋白;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过度疲劳、焦虑等情况多,可造成免疫系统紊乱,且接触自然少,进一步推高了过敏率。
往年较隐形。以往,早春出现的一系列过敏症状,被统称为“春季过敏”,临床陆续找到各类过敏原,其中就有植物花粉。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园林植物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李冠衡表示,过去因杨柳絮漫天飞舞,十分醒目,成为被普遍关注的“罪魁”,圆柏较为“隐形”;今年因柏树花粉季提前,杨柳絮不再“背锅”。加上近年来居民对过敏愈加了解、媒体也在集中推送“圆柏冒烟儿”的新闻,圆柏由此成了焦点。
一直以来,北京就有野生圆柏群落分布,人工栽植历史也较为悠久。而且,进行城市园林规划时,设计师通常会考虑常绿、落叶树的栽植比例,以丰富冬季的色彩与景观。李冠衡表示,早年间,城市绿化可用的常绿植物种类较为有限,比如油松、华山松、白皮松、雪松、云杉、青杄。作为乡土植物,圆柏、侧柏的生态习性适合北京气候,且应用成本较低,成为常用、易用的树种之一。
在花粉致敏的热潮下,不少人愤怒道:“北京的圆柏能不能全砍了?”其实,往年也不乏“砍掉杨树”“砍掉柳树”的呼声。李冠衡强调,每种植物都是既有优势也有缺点。长期看来,柏树可积累更高的碳储量;在秋冬季枝叶繁茂、挂果数量多,可为留鸟、候鸟提供食物。若一遇到植物相关问题,全都“一砍了之”,城市物种多样性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与花粉“和解”
2019年,圆柏被纳入《北京市主要林木目录》名录,后因观察到过敏问题,2022年移出《北京市八种主要林木》,但并非禁用。李冠衡表示,为应对花粉暴发引发的过敏,城市园林绿化领域正在做多方面尝试,比如科学、合理地进行树种规划,部分移栽并分散传粉的圆柏雄株,但要找出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仍需各领域专家继续合作探索。日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已发布通知称,在花粉高峰期,城区公园及主要林区绿地将于每日13~15时,用高压水枪对柏树进行洒水喷淋,对周边硬化路面进行洒水湿化,以及更新替换易致敏树种(枯死树)等。
探访期间,一位从上海来京的游客告诉记者,她去年出现过花粉过敏,但当天在天坛公园并未流鼻涕、打喷嚏:“不知是不是公园管理方面采取了措施?”管理者告诉记者,公园重点区域已开启了“昼夜防治模式”,即视花粉浓度进行白天2~3次、夜间1次的喷水作业,促进花粉沉降,同时不间断清洁地面。
现存柏树的寿命长达百年,且短期内无法更替,专家们表示,如能做好防护,过敏人群也可享受春天。
花粉浓时少外出。过敏患者需养成关注“花粉监测预报”的习惯,在浓度等级为“高”“极高”时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干燥、温暖、大风天气,以及上午10点到下午5点的时段。即使是开窗通风,也需避开“高峰”时段,尽量不要在室外晾衣服、被单、床单。
出门需做好防护。不得不外出时,过敏患者需进行必要防护,戴好口罩、帽子、防护镜,外露皮肤可擦上保湿霜,起到隔绝作用;还可使用“花粉阻隔剂”,外出前涂抹在鼻腔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物理屏障。外出回家后,马上清洗鼻腔及脸部、手部等裸露的皮肤,脱下衣服,换上家居服。
提前用药固免疫。秦贺建议,过敏患者需记录自身情况,包括每年开始出现症状的时间、严重程度等,并在次年提前10~14天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比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鼻用抗组胺药。出现过敏症状后更需及时用药,不要“扛”到花粉季结束,放任不管或可进一步引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等。如果持续处于花粉等致敏环境中,本身是潜在过敏体质的人群可能出现症状,比如有过敏家族史、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的人群。因此,从未过敏的人如果出现鼻痒、连续打喷嚏、鼻塞、流清涕等症状,但没有发烧、全身无力时,不要误以为是“感冒”而自行用药,建议及时就医排查过敏。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圆柏致敏今年格外猛04-23
- [事件]他汀升糖重女轻男04-23
- [事件]四类人要吃他汀防病04-23
- [事件]发生低血糖时首选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长胖的四个时间点04-22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最新文章
- [事件]圆柏致敏今年格外猛04-23
- [事件]他汀升糖重女轻男04-23
- [事件]四类人要吃他汀防病04-23
- [事件]发生低血糖时首选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长胖的四个时间点04-22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