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跟谁住影响老人健康

跟谁住影响老人健康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1-1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跟谁住影响老人健康 与配偶一起幸福感更强 和晚辈同住生活更积极


  受访专家: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总干事 杨 萍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 张旭熙
  本报记者 田雨汀
  《生命时报》 2023-12-05 第1758期 第1版

  人到晚年,是只和老伴一起住,度过安静自在的悠然时光,还是同晚辈们生活,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近日,《公共卫生前沿》杂志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老年人选择和谁一起住,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同影响。

  家庭结构、规模发生剧变

  安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联合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了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健康数据,将7943名85岁高龄老人分为四组:仅与配偶居住;与成年子女/孙子女居住;与配偶及子女/孙子女居住;不与配偶或子女/孙子女居住(包括一人居住、住在养老院或与其他亲戚等同住)。其中,近一半高龄老人仅与儿子/孙子住,其次是独居、仅与女儿/孙女住、仅与配偶同住。

  “我国传统社会中,大家庭和扩大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联合)最为典型,但随着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转型,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空巢老人比例快速增加,直系扩大家庭户比例下降明显。”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张旭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国家庭结构从原来的几世同堂大家庭、大家族聚集居住,已逐渐演变到现在的以小家庭为主。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82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4.41人/户,65岁以上老人与子女(包含孙子女)合住比例为67.9%,空巢比例仅为27.6%。到2000年,家庭户规模下降到3.44人/户,老人与子女合住比例下降至59.9%,空巢比例升至37.2%。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2~3人的小型家庭户成为主流,4~6人的家庭户占比已经低于小型家庭户;家庭代数的构成以2代人为主,占50.6%,1代人居其次,占24.5%。

  “家庭规模变得小而单一了,传统大家庭中的连襟、妯娌不再多见,家庭成员数量也在减少。”张旭熙说。社会发展和生育率的降低,使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子女数量正在减少,人口流动性却增加了,这些都会引发开篇提到的“跟谁住”选择题。

  与子孙住健康,与配偶住幸福

  为探究“跟谁住”更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上述研究调查统计了老人们的饮食模式、吸烟饮酒状况、睡眠情况、体力和休闲活动等信息。分析发现,与子女/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生活方式健康的比例最高,他们通常不吸烟、不饮酒,几乎每天都吃新鲜果蔬、喝茶、睡眠在8小时以上且质量良好、积极参加休闲活动和体育锻炼。而仅与配偶住,或与配偶及子女/孙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幸福感更强。但独居老年人的情况不乐观,除了更容易有饮食不均衡、久坐不动、睡眠质量下降、缺乏休闲活动和体育锻炼等问题,自评健康也更差。

  由此可见,与配偶同住可能是促进老年人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总干事杨萍分析,这或许与配偶间的生活节奏更同频,心灵契合度更高,陪伴与倾听更频繁,共同经历的苦与乐更多有关。这种相濡以沫的关系会让他们产生难以言喻的亲密感。而与子女/孙子女同住,可能有助高龄老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曾毅教授及其团队也曾对CLHLS数据进行过分析。结果表明,和空巢老人相比,与子女同住者的认知功能显著改善四成,自评健康良好的可能性高了三成,生活满意度提高超五成。杨萍表示,这背后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提供照护保障。老年人身体状况通常较脆弱,可能面临突发疾病、跌倒意外等问题,需要更好的照顾和安全保障。与子女同住,方便及时发现问题,让老年人得到紧急救助和充分照料。此外,子女可以完成购物、烹饪、清洁等家务,减轻老人的日常生活负担。

  满足情感需求。与子女住在一起时,老年人能更好地与孩子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所见所想,加强家庭纽带的联结。子女能给予老人必要的精神慰藉,避免老人因孤独空虚而焦虑、抑郁,进而改善身心健康。

  督促健康生活。成年子女或孙辈通常比老年人了解更多、更新的健康知识,并且会认真遵循健康建议。在子女的督促下,老年人能更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老年人吃饭大多“糊弄”,而与年轻人同住时,饮食搭配往往更丰富,日常营养素摄入更全面。

  取长补短更能幸福长寿

  部分基于西方国家数据的研究发现,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优于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张旭熙分析,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更有可能独居,而身体较差的老人往往需要与他人同住;另一方面,受观念和生活习惯差距的影响,有时老人与子女可能发生矛盾冲突,独居能避免两代人间不良互动给身心带来的影响。

  “我国的国情不同,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老年人更偏向与子女共同生活,因此与子女同住或近邻居住仍是大部分中国老人的理想居住模式。有学者对老年人居住偏好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中,近五成住所距子女住所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张旭熙介绍,家庭代际间的互动模式正在发生转变,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与配偶同住或独居,同时和子女近邻而居的模式,得到不少老年人的青睐。

  专家们表示,在家庭关系和谐、考虑主观意愿的前提下,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但现实中,往往因时间、空间、经济或家庭关系等诸多困素,老年人无法与子女同住。在这种情况下,近邻而居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子女能定期探望、陪伴父母,提供相对及时的照顾和帮助;另一方面,给彼此留有充足的独立空间,可以避免共同居住产生的矛盾冲突。

  张旭熙强调,理想的居住模式因人而异,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个人选择,只要他们觉得快乐,就有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促进身心健康。“无论跟谁住都要时刻关注自身需求、保持乐观心态,努力寻找幸福感和满足感。”杨萍说。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积极沟通是建立和维护良好家庭关系的基础,老年人要认真和家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感受和需求。杨萍表示,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要多坐下来和孩子闲聊,自己住的老人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沟通。同时,老人要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决策,有助提升责任感和价值感,比如一起做饭、举办家庭聚会、规划旅行、确立一个家庭传统或纪念日等。

  其次,保持充分的社交联系。和子女同住的老人,往往会将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上,忽略了自身的社交需求。这类老人应多参与社交活动,努力多交朋友;尝试寻找新的兴趣爱好,如园艺、手工、广场舞等;也可以加入志愿者工作。独居老人也应有意识地多与家人、朋友和所在社区保持联系,常约朋友到家中做客,或组织家庭聚餐。这些都能为老人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和陪伴,减轻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

  最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均衡饮食、充足睡眠有助维持身心健康。”杨萍强调,运动不仅能降低衰弱和慢病的发生风险,还能提升体内多巴胺水平,让情绪变得更积极。老年人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运动,最好和家人朋友结伴锻炼。此外,保证每日三餐合理搭配、定时定量、七八分饱,选择健康烹饪方式,避免营养不良。每天要睡够6~8小时,中午可适当午睡半小时左右。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