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黏膜 抗病的隐蔽战线

黏膜 抗病的隐蔽战线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2-15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覆盖在人体内部腔道和器官表面,是一层柔软、湿润的薄膜,总面积可达400平方米,接近一个篮球场大小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程艳丽 □ 副主任医师 王亚丽

  本报记者 任琳贤
  《生命时报》 2024-01-23 第1772期 第1版

  入冬以来,多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不少人咽痛难忍、咳痰不断,呼吸道仿佛经历过一场枪林弹雨,处处“断壁残垣”。有专家提醒,不论是否感染,都要注意保护呼吸道黏膜,若其反复遭受损伤且来不及修复,感染就可能接踵而至。因为黏膜是人体实现免疫功能的主力军,不只存在于呼吸道,全身都有它的踪影。黏膜就像一道“城墙”,表面布满纤毛和黏液,起到“哨兵”的作用。一旦微生物或有毒物质试图入侵,首先会受到“城墙”的阻隔,并被“哨兵”吞灭。如果黏膜系统受损,“城墙”出现漏洞,免疫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像“哨兵”般筑起第一道免疫防线

  “黏膜免疫”乍一听感觉陌生,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资料记载,公元900年左右,我国预防天花的方法被很多国家借鉴,其本质就是黏膜免疫——将结痂的脓疱磨碎后吹入鼻腔,激活鼻腔黏膜免疫,降低感染天花病毒的可能性。新冠疫情以来,专家们也一直把加强鼻黏膜保护和清洁作为预防感染的关键建议。

  “大家熟知的免疫防御,通常是免疫细胞把入侵人体的有害微生物打败。如果进一步了解免疫的工作流程,就会明白黏膜免疫的重要性。”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程艳丽介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细菌和病毒飘落在我们身上,或随饮食进入消化道,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保持健康生活,这就要归功于免疫系统为我们筑起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在身体和器官的最表层,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生理屏障免疫;第二道防线是由巨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构成的体内先天免疫,可以直接吞掉或阻击一部分细菌或病毒;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的适应性免疫。前两道防线是人们先天拥有的,第三道防线需要后天建立,通常只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起作用,比如得过水痘后,免疫系统会记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待其再次入侵时就会快速识别并清除。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亚丽说,黏膜是覆盖在人体内部腔道和器官表面的一层柔软、湿润的薄膜,广泛分布在眼部、口腔、鼻腔、呼吸道、支气管、泌尿生殖道,尤其是消化道的表面,总面积可达400平方米,接近一个篮球场大小。不同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黏膜只负责特定部位的局部免疫,“自成一派”地完成使命。

  黏膜不仅和皮肤一起阻隔病原体,还是超级敏感的“哨兵”。王亚丽介绍,黏膜会分泌黏液,例如唾液、肠液、胃液等,其中包含黏蛋白、杀菌蛋白等,一旦局部有风吹草动,就会做出响应,避免病原体进入身体组织造成损伤。整个黏膜免疫系统集合了全身高达80%的免疫细胞和50%以上的淋巴组织,大多数病原体都会在这一关被“拒之门外”。

  四类因素对黏膜杀伤力大

  “黏膜免疫系统也有脆弱的一面。”王亚丽解释,不仅每天都要接受致病微生物入侵的挑战,还需要对非致病性微生物保持免疫耐受,“侦查工作量”相当大,受伤几率也很高。具体来说,以下几类因素会直接损伤黏膜屏障:

  感染因素最常见。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会导致黏膜发炎、溃疡和糜烂,破坏其完整性。有研究显示,约70%引发感染的病原体都是破坏了黏膜屏障后才进入人体的,比如人们熟知的流感、新冠、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等疾病,以及消化道的沙门氏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呼吸道的链球菌、肺炎杆菌感染,泌尿生殖道的淋球菌、梅毒螺旋体感染等。

  化学性刺激危害大。这类损伤最容易发生在消化道。例如,长期酗酒、吸烟、喝大量浓茶或咖啡,以及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部分抗肿瘤的生物制剂、靶向药物等,都会刺激胃黏膜,轻则诱发黏膜炎症,重则造成黏膜糜烂、溃疡、消化道大出血。

  外伤因素易被忽视。外部创伤,包括撞击、划伤、擦伤、割伤等机械性损伤,以及烧伤、化学品(强酸、强碱)灼伤等,都会造成黏膜受损,若不重视,可能引起疼痛、出血和溃疡等连锁症状。例如,刷牙不正确或牙刷过硬等,可能导致口腔黏膜出血,进而发生溃疡;吃太烫、过硬的食物可能损伤口腔、消化道黏膜等。

  自身免疫病引发“内乱”。若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就会攻击自身组织,导致黏膜发炎、溃疡和糜烂。

  一旦黏膜受损,病原体便会乘虚而入,不仅增加感染风险,还可能造成严重的感染性损伤。王亚丽介绍,黏膜受损后通常会有“应激”表现,例如呼吸道黏膜受损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泌尿生殖道黏膜损伤可能造成下腹痛、尿频、尿急、尿痛等。值得注意的是,消化道黏膜受损时可表现出胃疼、腹胀、消化不良、烧心、呕血、黑便等,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对全身健康造成危害。

  增强愈合力,获得好免疫

  黏膜修复与身体其他组织修复差不多,都涉及细胞再生过程,但修复时间因个体差异和受损程度而异。专家们表示,轻度黏膜受损一周内即可自行恢复,较严重的受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例如,由病毒、细菌引发的呼吸道感染,一般为自限性,1~2周即可缓解,但若发展至肺炎,需要到医院就诊,除了治疗感染问题,必要时还得用药来辅助黏膜愈合。个人的整体健康情况、免疫系统功能和营养状况,都会影响黏膜修复速度。为了减少黏膜损伤、帮助受损黏膜尽早恢复,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尽量避免刺激。少接触可能刺激黏膜的危险因素,如机械性损伤、烧伤、化学品灼伤,以及一些刺激性饮食、酒、烟草等。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进食后漱口、每天至少刷两次牙、人群密集时佩戴口罩等,尽可能避免接触病原体。

  3.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熬夜、过劳等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睡眠。做到均衡饮食,多吃新鲜果蔬、全谷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尤其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营养物质,有助提升自愈能力,对黏膜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局部护理。日常要避免鼻腔干燥、结痂等情况,可适当用淡盐水冲洗鼻部或喷专用保湿喷雾,保持鼻黏膜湿润和功能正常。如果黏膜受损,还需加强局部护理,降低进一步感染和炎症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皮肤黏膜受损后,可及时擦涂碘伏消毒。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生素、黏膜修复剂等,有助重获良好的免疫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