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育儿缺位影响孩子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不仅智商略胜一筹,还更开放、包容,独立感与自信心更强,人际关系也更融洽 父亲育儿缺位影响孩子
《生命时报》 2024-01-30 第1774期 第1版
生活中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家庭里,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是母亲:幼儿园门口接送孩子的是母亲,参加家长会的是母亲,公园里陪孩子玩耍的是母亲,带孩子看医生的也多是母亲。当下的家庭育儿中,父亲常常是缺位的,由此发展出一个看似幽默实则意味深长的段子——“男主外、女主内”的尽头是“丧偶式育儿”。近日,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就全国范围内0至14岁儿童的情况来看,育儿重任确实主要由母亲承担,父亲照管孩子的比例不超过5%。
“爸爸去哪儿了?”
几年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通过展现明星爸爸和孩子相处日常,获得了广泛关注。爸爸们手忙脚乱、心力交瘁、力所不能及的育儿过程成了节目最大看点,让观众们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引发全社会深刻反思。很多人发现,身边有不少同款爸爸。他们跟孩子单独相处后才发现,自己既不知道给孩子吃什么,又不知道他们的喜好和习惯等。
张帆是一名“北漂”爸爸,在孩子出生前就从安徽老家到北京发展,如今孩子五岁,他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孩子会坐、会爬、会走路、会开口说话,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演出,这些成长过程,我都没有亲历。孩子生病去医院,遇到困难,受了委屈,这些需要陪伴的时候,我也不在身边。每每见面,孩子都对我有些陌生和害羞,没等混熟就又要分别。”讲到这些,张帆脸上写满自责与遗憾。
作为二孩妈妈,陈露的精力被分为两部分:工作和带娃,工作时间孩子主要由老人照看,休息时间夫妻俩各司其职,她负责陪娃参加各种培训班,丈夫充当司机。“孩子的同学家几乎都这样,妈妈是育儿主力,爸爸打配合,比如开车、买菜、修玩具。”陈露说,她从小也是这么过来的,印象中儿时没什么和父亲相处的经历,“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我爸沉默寡言,平时交流互动都少,更别提谈心了。”
上海闵行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曹慧,有一本老式通讯簿,上面写满了十几年来她所登记的学生家长联络方式。“其中70%以上都是妈妈的电话,只有在联系不上妈妈的时候,我们才会找爸爸。”曹慧说,无论家校联系、课外作业、亲子互动,积极响应且认真配合的主要是妈妈。
近年来,网络上充满了关于“丧偶式育儿”的讨论,随着时代发展,家庭教育中父亲一方的显著缺失已然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不同教育水平或收入水平群体中均存在。《蓝皮书》显示,白天,近半数的儿童是由母亲照管,祖父母承担了29%,另有24%的儿童由除父母及祖父母之外的人照管,仅有4%的儿童主要照管人为父亲。到了晚上,父亲的照管比例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5%),祖父母照管的比例为25%,其他照管人的比例降至13%,夜间照管任务主要转移给了母亲(57%)。总的来说,无论昼夜,父母照管分工都有着巨大差异,绝大部分压力集中在母亲身上。
父爱缺席影响巨大
事实上,父亲养育缺位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从空间维度来看,它是一个全球问题;从时间维度来看,它始终受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
“首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母亲负责全方位照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涉及‘关键’的前途问题,往往需要父亲来‘掌舵’。当工作和家庭有冲突时,母亲总是作出更多妥协的一方。”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说。《蓝皮书》分析发现,如果男方收入高于女方或双方相近,育儿工作多由女方承担;当女方收入高于男方时,“女主外、男主内”的模式却极少出现。
其次,在育儿过程中,父亲普遍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感不足,表现为缺少照顾孩子的信心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霞介绍:“既往研究显示,父亲角色认同感越强,就越有可能投入育儿活动中,其他角色与父亲角色冲突时,也会优先考虑其父亲角色。”
两位专家认为,在当下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父亲淡出育儿活动的速度胜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然而,父亲缺位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超乎想象。父亲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别化进程。比如,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榜样,独立、勇敢、自信的父亲意象特征可以促进其男性性格发展;女孩则会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中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比如择偶标准,若女孩在5岁前缺乏父爱,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容易焦虑、羞怯或无所适从。综合各国亲子影响力调查发现,在逻辑思维影响、运动技能影响、人际交往影响方面,父亲常优于母亲。一旦父亲缺位,孩子往往羞涩、胆怯、不合群、缺乏进取精神。杨健介绍:“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的孩子,容易焦虑、孤独、自尊心弱,甚至还有攻击性强、叛逆等问题。”赵霞补充说:“一些研究发现父亲养育缺失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即母亲独自抚养的儿子更有可能出现暴力行为,犯罪风险更高。”相反,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不仅智商略胜一筹,还更开放、包容,独立感与自信心更强,人际关系也更融洽。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小时候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取得更高的成就。
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老师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曾说:“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老师。”相较于母爱的无微不至,父爱常常拥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坚定力量。“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父亲可以扮演多种多样的育儿角色。”赵霞说,他们是孩子儿时的玩伴,在一起“疯”玩中教会孩子更多知识和道理,培养其独立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胆探索、努力尝试;他们也是孩子的人生向导,在孩子对未来迷惘、不知所措时,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帮其辨明前行方向。
跳水冠军郭晶晶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及丈夫霍启刚:“哪怕多忙,他还是会千方百计抽空陪孩子。周末陪孩子一起玩耍,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平时工作期间,哪怕只有1个小时的空隙,他都会赶回家看看孩子,陪孩子画画、出门散散步。”一个合格的父亲,首先需要在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抚育责任,真正地履行父亲的职责,每天留出一定时间,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给予孩子更多精神力量。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父亲,要求更为全面:既是玩伴型父亲,能够耐心地陪孩子跑、跳、爬、攀,或做一些启智性游戏,比如猜谜语、走迷宫、搭积木等;也是学习型父亲,能够放下手机和电视遥控器,和孩子一起拿起书本获取知识,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或在一起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是坚忍型父亲,能够以身作则,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并在孩子面临挑战时提供支持,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是有同理心的父亲,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杨健认为,父亲的角色不仅取决于个人意愿,也是家庭结构和社会文化的产物。这意味着,要使父亲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除了其个人努力之外,也需要家庭和政策的同步推进。“妻子要多鼓励丈夫参与孩子的教养,引导丈夫与孩子积极互动。”赵霞说,与此同时,相关政策的落实、企业文化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要。在社会政策层面,北欧一些国家走在了前面,比如设立独属于父亲的陪产假,并通过国家补贴企业开销的方式,促使政策真正落地。以瑞典为例,父母双方共享480天带薪育儿假,其中的390天,休假者可领取其休假前薪资的80%左右。为鼓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瑞典社会保障部门还设立了一项基金,父母双方休假时长越接近,得到的奖金越多。
每个爸爸都有成为好爸爸的潜能。与孩子一起打闹,一起冒险,一起完成任务,一起探索精彩世界;多给孩子鼓励、拥抱、肯定和赞许;身体力行,不教而教。只要有心,爸爸们都可以打破认知局限,在不断反思、学习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受访专家: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杨 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 霞
本报记者 施 婕《生命时报》 2024-01-30 第1774期 第1版
生活中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家庭里,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是母亲:幼儿园门口接送孩子的是母亲,参加家长会的是母亲,公园里陪孩子玩耍的是母亲,带孩子看医生的也多是母亲。当下的家庭育儿中,父亲常常是缺位的,由此发展出一个看似幽默实则意味深长的段子——“男主外、女主内”的尽头是“丧偶式育儿”。近日,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就全国范围内0至14岁儿童的情况来看,育儿重任确实主要由母亲承担,父亲照管孩子的比例不超过5%。
“爸爸去哪儿了?”
几年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通过展现明星爸爸和孩子相处日常,获得了广泛关注。爸爸们手忙脚乱、心力交瘁、力所不能及的育儿过程成了节目最大看点,让观众们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引发全社会深刻反思。很多人发现,身边有不少同款爸爸。他们跟孩子单独相处后才发现,自己既不知道给孩子吃什么,又不知道他们的喜好和习惯等。
张帆是一名“北漂”爸爸,在孩子出生前就从安徽老家到北京发展,如今孩子五岁,他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孩子会坐、会爬、会走路、会开口说话,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演出,这些成长过程,我都没有亲历。孩子生病去医院,遇到困难,受了委屈,这些需要陪伴的时候,我也不在身边。每每见面,孩子都对我有些陌生和害羞,没等混熟就又要分别。”讲到这些,张帆脸上写满自责与遗憾。
作为二孩妈妈,陈露的精力被分为两部分:工作和带娃,工作时间孩子主要由老人照看,休息时间夫妻俩各司其职,她负责陪娃参加各种培训班,丈夫充当司机。“孩子的同学家几乎都这样,妈妈是育儿主力,爸爸打配合,比如开车、买菜、修玩具。”陈露说,她从小也是这么过来的,印象中儿时没什么和父亲相处的经历,“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我爸沉默寡言,平时交流互动都少,更别提谈心了。”
上海闵行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曹慧,有一本老式通讯簿,上面写满了十几年来她所登记的学生家长联络方式。“其中70%以上都是妈妈的电话,只有在联系不上妈妈的时候,我们才会找爸爸。”曹慧说,无论家校联系、课外作业、亲子互动,积极响应且认真配合的主要是妈妈。
近年来,网络上充满了关于“丧偶式育儿”的讨论,随着时代发展,家庭教育中父亲一方的显著缺失已然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不同教育水平或收入水平群体中均存在。《蓝皮书》显示,白天,近半数的儿童是由母亲照管,祖父母承担了29%,另有24%的儿童由除父母及祖父母之外的人照管,仅有4%的儿童主要照管人为父亲。到了晚上,父亲的照管比例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5%),祖父母照管的比例为25%,其他照管人的比例降至13%,夜间照管任务主要转移给了母亲(57%)。总的来说,无论昼夜,父母照管分工都有着巨大差异,绝大部分压力集中在母亲身上。
父爱缺席影响巨大
事实上,父亲养育缺位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从空间维度来看,它是一个全球问题;从时间维度来看,它始终受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
“首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母亲负责全方位照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涉及‘关键’的前途问题,往往需要父亲来‘掌舵’。当工作和家庭有冲突时,母亲总是作出更多妥协的一方。”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说。《蓝皮书》分析发现,如果男方收入高于女方或双方相近,育儿工作多由女方承担;当女方收入高于男方时,“女主外、男主内”的模式却极少出现。
其次,在育儿过程中,父亲普遍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感不足,表现为缺少照顾孩子的信心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霞介绍:“既往研究显示,父亲角色认同感越强,就越有可能投入育儿活动中,其他角色与父亲角色冲突时,也会优先考虑其父亲角色。”
两位专家认为,在当下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父亲淡出育儿活动的速度胜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然而,父亲缺位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超乎想象。父亲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别化进程。比如,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榜样,独立、勇敢、自信的父亲意象特征可以促进其男性性格发展;女孩则会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中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比如择偶标准,若女孩在5岁前缺乏父爱,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容易焦虑、羞怯或无所适从。综合各国亲子影响力调查发现,在逻辑思维影响、运动技能影响、人际交往影响方面,父亲常优于母亲。一旦父亲缺位,孩子往往羞涩、胆怯、不合群、缺乏进取精神。杨健介绍:“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的孩子,容易焦虑、孤独、自尊心弱,甚至还有攻击性强、叛逆等问题。”赵霞补充说:“一些研究发现父亲养育缺失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即母亲独自抚养的儿子更有可能出现暴力行为,犯罪风险更高。”相反,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不仅智商略胜一筹,还更开放、包容,独立感与自信心更强,人际关系也更融洽。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小时候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取得更高的成就。
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老师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曾说:“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老师。”相较于母爱的无微不至,父爱常常拥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坚定力量。“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父亲可以扮演多种多样的育儿角色。”赵霞说,他们是孩子儿时的玩伴,在一起“疯”玩中教会孩子更多知识和道理,培养其独立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胆探索、努力尝试;他们也是孩子的人生向导,在孩子对未来迷惘、不知所措时,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帮其辨明前行方向。
跳水冠军郭晶晶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及丈夫霍启刚:“哪怕多忙,他还是会千方百计抽空陪孩子。周末陪孩子一起玩耍,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平时工作期间,哪怕只有1个小时的空隙,他都会赶回家看看孩子,陪孩子画画、出门散散步。”一个合格的父亲,首先需要在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抚育责任,真正地履行父亲的职责,每天留出一定时间,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给予孩子更多精神力量。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父亲,要求更为全面:既是玩伴型父亲,能够耐心地陪孩子跑、跳、爬、攀,或做一些启智性游戏,比如猜谜语、走迷宫、搭积木等;也是学习型父亲,能够放下手机和电视遥控器,和孩子一起拿起书本获取知识,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或在一起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是坚忍型父亲,能够以身作则,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并在孩子面临挑战时提供支持,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是有同理心的父亲,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杨健认为,父亲的角色不仅取决于个人意愿,也是家庭结构和社会文化的产物。这意味着,要使父亲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除了其个人努力之外,也需要家庭和政策的同步推进。“妻子要多鼓励丈夫参与孩子的教养,引导丈夫与孩子积极互动。”赵霞说,与此同时,相关政策的落实、企业文化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要。在社会政策层面,北欧一些国家走在了前面,比如设立独属于父亲的陪产假,并通过国家补贴企业开销的方式,促使政策真正落地。以瑞典为例,父母双方共享480天带薪育儿假,其中的390天,休假者可领取其休假前薪资的80%左右。为鼓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瑞典社会保障部门还设立了一项基金,父母双方休假时长越接近,得到的奖金越多。
每个爸爸都有成为好爸爸的潜能。与孩子一起打闹,一起冒险,一起完成任务,一起探索精彩世界;多给孩子鼓励、拥抱、肯定和赞许;身体力行,不教而教。只要有心,爸爸们都可以打破认知局限,在不断反思、学习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肥胖会掩盖心血管病11-26
- [事件]寒潮来袭 心血管遭遇7大考...11-26
- [事件]一定要趁年轻养成这5个好习...11-26
- [事件]狼疮并非不治之症11-25
- [事件]在外不爱说话 焦虑闹的11-25
- [事件]沉默旁观或成帮凶11-25
- [事件]没苦硬吃、没福硬享啥心态11-24
- [事件]多睡1小时性欲涨14%11-24
最新文章
- [事件]肥胖会掩盖心血管病11-26
- [事件]寒潮来袭 心血管遭遇7大考...11-26
- [事件]一定要趁年轻养成这5个好习...11-26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12异法方宜论...11-25
- [事件]狼疮并非不治之症11-25
- [事件]在外不爱说话 焦虑闹的11-25
- [事件]沉默旁观或成帮凶11-25
- [事件]没苦硬吃、没福硬享啥心态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