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牛”老人容易长寿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针对1.7万人的研究发现 “社牛”老人容易长寿
《生命时报》 2024-07-26 第1819期 第1版
我们如何才能健康长寿?一直以来,人们孜孜以求,从医、食、动、养中寻求答案,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社交。作为群居动物,社交行为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美国公共健康杂志》刊登新研究指出,在社交场合表现出色,与谁都能游刃有余交谈的人(简称“社牛”),更容易长寿。
社交触发“长寿因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团队对1.7万余名65岁以上老年人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社交频率将他们分为五组:从不社交、有时参与、至少每周一次、至少每个月一次、几乎每天社交。结果发现,10年随访期内,社交活动多的老人,累积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与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老人相比,其他四组全因死亡率依次下降21%、22%、26%和30%。这意味着,更频繁的社交活动与更长的寿命有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侃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人的依恋需求更复杂。一方面,面对社会角色转换,不少人退休后睡眠、食欲、精神状态不如从前,安全感降低,对亲人、朋友会更加依恋。另一方面,负面情绪更容易侵扰老人,并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个时候,老人更需要心灵的陪伴和呵护。而良好的社交行为能触发体内的“长寿因子”,通过有益的社交活动,老人能拥有活跃的思维、愉悦的身心、健康的生活和有效的社会支持,这些指标都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具体来说,与三五好友喝茶、聊天、下棋、郊游能增进情感联系。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接触新知识、新信息,不仅能提升思维能力,还能开阔眼界。走出家门,由静息活动转为动态活动,能改善身体素质,减少因久坐带来的疾病风险。爱社交、朋友多,有助老人获取更多信息和资源,得到更多帮助。
三五好友最适宜
不过,张侃也指出,虽然常与人打交道、多参与社交活动有益健康,但仍应讲求适度。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老人有16个朋友对健康最有益。但张侃认为:“朋友绝非多多益善,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言,16个朋友显然多了点。年轻时,人们常常追求广阔的社交圈。到了老年阶段,由于精力有限,老人更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而行。从我的人生经验来看,老人有3~5个朋友最合适。”这3~5个朋友可以在老人的社交生活中发挥四种作用。
交心。当老人出现负面情绪时,如果能有懂自己、可信赖的朋友谈谈心,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相互劝慰和支持,心情就会变好。
结伴。晚年时光,老人有更多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可以与志趣相投的人结伴,参与有益健康的活动,能在探寻乐趣中寻求进步。
互助。子女不在身边时,如果老人遇到困难或突发疾病,可以寻求朋友、邻居的帮助,帮忙出谋划策,紧急送往医院。
榜样。退休后,老人容易出现“不中用了”的心理,失去生活目标。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老人可以学习朋友身上的长处,燃起晚年生活的热情。比如,学习有些老人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在社区积极做贡献;学习有些老人每天都安排运动时间,可以和这类朋友组成“运动搭子”,更容易将运动习惯坚持下来。
如何拓展圈子
乐于交友、善于社交并非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力。张侃表示,如果不爱社交对自己的影响不大,相反还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则不需要刻意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希望丰富社交生活的老人,则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拓展圈子。
主动走出家门。多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也可以报名老年大学,或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分享、敞开心扉。
主动联系老朋友。和过去没时间联系的朋友重新联络起来,并定期纳入到退休活动安排中,比如组织钓鱼、出游等。
主动学习互联网社交。社交的核心是信息交流,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老人保持往来、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老人可以适度通过社交软件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另外,可以学习拍摄美图、制作视频,通过社交平台记录与分享生活点滴,借此与亲朋好友互动,充实生活。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张 侃
本报记者 施 婕《生命时报》 2024-07-26 第1819期 第1版
我们如何才能健康长寿?一直以来,人们孜孜以求,从医、食、动、养中寻求答案,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社交。作为群居动物,社交行为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美国公共健康杂志》刊登新研究指出,在社交场合表现出色,与谁都能游刃有余交谈的人(简称“社牛”),更容易长寿。
社交触发“长寿因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团队对1.7万余名65岁以上老年人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社交频率将他们分为五组:从不社交、有时参与、至少每周一次、至少每个月一次、几乎每天社交。结果发现,10年随访期内,社交活动多的老人,累积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与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老人相比,其他四组全因死亡率依次下降21%、22%、26%和30%。这意味着,更频繁的社交活动与更长的寿命有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侃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人的依恋需求更复杂。一方面,面对社会角色转换,不少人退休后睡眠、食欲、精神状态不如从前,安全感降低,对亲人、朋友会更加依恋。另一方面,负面情绪更容易侵扰老人,并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个时候,老人更需要心灵的陪伴和呵护。而良好的社交行为能触发体内的“长寿因子”,通过有益的社交活动,老人能拥有活跃的思维、愉悦的身心、健康的生活和有效的社会支持,这些指标都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具体来说,与三五好友喝茶、聊天、下棋、郊游能增进情感联系。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接触新知识、新信息,不仅能提升思维能力,还能开阔眼界。走出家门,由静息活动转为动态活动,能改善身体素质,减少因久坐带来的疾病风险。爱社交、朋友多,有助老人获取更多信息和资源,得到更多帮助。
三五好友最适宜
不过,张侃也指出,虽然常与人打交道、多参与社交活动有益健康,但仍应讲求适度。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老人有16个朋友对健康最有益。但张侃认为:“朋友绝非多多益善,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言,16个朋友显然多了点。年轻时,人们常常追求广阔的社交圈。到了老年阶段,由于精力有限,老人更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而行。从我的人生经验来看,老人有3~5个朋友最合适。”这3~5个朋友可以在老人的社交生活中发挥四种作用。
交心。当老人出现负面情绪时,如果能有懂自己、可信赖的朋友谈谈心,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相互劝慰和支持,心情就会变好。
结伴。晚年时光,老人有更多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可以与志趣相投的人结伴,参与有益健康的活动,能在探寻乐趣中寻求进步。
互助。子女不在身边时,如果老人遇到困难或突发疾病,可以寻求朋友、邻居的帮助,帮忙出谋划策,紧急送往医院。
榜样。退休后,老人容易出现“不中用了”的心理,失去生活目标。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老人可以学习朋友身上的长处,燃起晚年生活的热情。比如,学习有些老人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在社区积极做贡献;学习有些老人每天都安排运动时间,可以和这类朋友组成“运动搭子”,更容易将运动习惯坚持下来。
如何拓展圈子
乐于交友、善于社交并非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力。张侃表示,如果不爱社交对自己的影响不大,相反还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则不需要刻意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希望丰富社交生活的老人,则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拓展圈子。
主动走出家门。多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也可以报名老年大学,或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分享、敞开心扉。
主动联系老朋友。和过去没时间联系的朋友重新联络起来,并定期纳入到退休活动安排中,比如组织钓鱼、出游等。
主动学习互联网社交。社交的核心是信息交流,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老人保持往来、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老人可以适度通过社交软件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另外,可以学习拍摄美图、制作视频,通过社交平台记录与分享生活点滴,借此与亲朋好友互动,充实生活。
有关【长寿】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
最新文章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