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故事奇穴38胃脘下俞:胃痛

【byb.cn 人体管道工】上回书,我们解读了经外奇穴的第37穴夹脊,它不是一个穴,而是一组穴,位于脊柱两侧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各17穴,共34穴,几乎人体的各种病症,均可通过此组穴来找到治疗的方法,传说最先是由神医华佗发现,故又名华佗夹脊穴。今天,我们解读经外奇穴中的第38穴胃脘下俞,它对治疗生理性的胃脘疼痛痛、腹胀等,有一定的效果,咱们还是先说文解字~~!

一、胃之背俞穴
胃:胃部
脘:通常指胃的内部空腔
下:指胃底
俞:气血通道
胃脘下俞:经外奇穴,指后背正中线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膀胱经上),胃底反射区胃部的气血通道。
【定位】: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或俯伏取之。
【解剖】: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八肋间后动,静脉背侧的分支或属支


我们搜索别有病网针灸穴位库发现:
以“胃”命名的穴位多大4个,其中在后背的内外两条膀胱经上,平行并列各有一个,即胃俞和胃仓穴,还有两个经外奇穴,胃上 (经外奇穴胸腹部)和胃脘下俞 (经外奇穴背部),一前一后。
以“脘”命名的穴位,主要集中在任脉腹部这个位置的“三脘”(上脘、中脘、下脘)穴上,另外还有一个经外奇穴,在后背胃的投影位置,即胃脘下俞穴,前三后一,全与胃有关。
以“下”命名的穴位,共涉及14条经脉中的4条5个穴位,外加2个经外奇穴,它们分别是:
大肠经:下廉
胃经:下巨虚、下关
膀胱经:下髎
经外奇穴背部:胃脘下俞、下极俞
任脉穴:下脘
在十二正经+任督二脉中,所有的“下”穴,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有下就会有上,有下廉,就会有上廉;有下巨虚,就会有上巨虚;有下关,就会有上关;有下髎就会有上髎;有下脘就会有上脘,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还是很有意思的。
在中医的穴位命名中,以“俞”字命名的穴位相当多,涉及三条经络的24个穴位,其中尤以膀胱经最多,占了18个。“俞”字应该是穴位命名中最常用到的字,只有肾经的俞府穴不符合命名规则,其他的23个俞穴,包括三个经外奇穴,均符合。
小肠经:臑俞、肩外俞、肩中俞
膀胱经: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共计18个)
督脉:腰俞
记住,所有的“俞”穴,均为气血流通的要道(或者说是五脏六腑的气血排毒通道),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按摩师最愿意做背部了,不只是因为背部方便好做易操作上手,而是因为背部的“俞”穴太多了,在此下一番功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治疗因受寒或饮食不节导致的胃痛
有些朋友可能受寒以后会胃痛、腹泻,尤其是后背受寒;还有一些是因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寒凉食物而胃痛、腹胀等,可以尝试在后背找到胃脘下俞,如果摸上去,很敏感或者疼痛,或者结节,就说明这个气血通道被封闭了,此时可刮痧、拔罐、按摩、艾灸,将这个气血通道打开,胃痛就会消失。当然,如果是病理性的,可能就需要就医了。
张章解读经外奇穴背部胃脘下俞-胃痛
三、功效和主治
【功效】
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
1、胃痛,腹痛,胸胁痛;
2、消渴,咽干。
四、总结
1、胃之背俞穴
2、治疗因受寒或饮食不节导致的胃痛
这正是:外感风寒后背紧,饮食不节胃脘顶,皆因俞穴被封闭,胃脘下俞一身轻!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7离合真邪论...03-31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6八正神明论...03-24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5宝命全形论...03-17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4血气形志篇...03-10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3宣明五气之...03-03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2藏气法时论...02-24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1经脉别论之...02-17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0三部九候论...02-10
- [事件]“枣核型身材”容易招病04-02
- [事件]法国人抑郁率欧洲最高04-02
- [事件]蔬果谷物低脂奶减轻牛皮癣04-02
- [事件]一把玉米测肠道健康04-01
- [事件]肠息肉离癌约5~10年04-01
- [事件]骨松针打一次顶10年04-01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7离合真邪论...03-31
- [事件]涂风油精不能治早泄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