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黄素不是保健“全能王”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吹嘘各种功能 涉嫌夸大宣传 叶黄素不是保健“全能王”
本报记者 虞 晔
产品“全面开花”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叶黄素是一种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主要分布于眼睛的黄斑区和视网膜,补充叶黄素有助于改善视力,还能延缓部分白内障患者的病情进展。根据《2024-2029年中国叶黄素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2015年我国叶黄素行业市场规模约2.59亿元,2022年增长到约4.7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05%。从电商平台来看,叶黄素的销售数字也很亮眼。以天猫淘宝平台为例,魔镜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叶黄素市场从3000万元翻倍至超7000万元,年增长率分别为30.53%、38.06%、69.35%,势头迅猛。
回顾叶黄素的发展历程,其产品的更新迭代呈现出功能多元化、渠道多样化、目标人群扩大化的特点。
2008年,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叶黄素酯为新资源食品,可以作为食品原料使用,叶黄素产品随即陆续面市。当时,叶黄素的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主要是补充剂,价格较高,目标人群多为有强烈护眼需求的特定群体,消费场景较为局限。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天然”“无添加”产品的偏好,推动着植物提取物行业快速发展,同时助推了叶黄素市场的扩大升级。2019~2021年,叶黄素市场发展加速,软胶囊、压片糖果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入局的企业越来越多,叶黄素的销售渠道逐渐从药店扩展到超市、电商平台,经常看电脑或熬夜的大众群体或多或少都听过叶黄素。
宣传五花八门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分析,初期叶黄素市场的增长,与健康意识提升、技术创新推动、营销手段多样化密不可分。比如,电子设备的普及导致眼疲劳、视力下降问题愈加普遍,消费者对护眼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同时,叶黄素酯糖果、咖啡、固体饮料等多样化产品满足了更多人群不同场景的需求;技术加持方面,纳米化、微囊化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让产品朝着高端化和高效化方向改进。
但行业在高速发展中免不了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记者发现,叶黄素产品宣传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疾病防治”字眼。例如,某电商平台销量前十的叶黄素基本都是软糖类食品,却宣称可以保护视力、明亮双眼,甚至改善视力。这些动辄百元一瓶的产品,尽管用户评价褒贬不一,但单店铺月销量均超过6000瓶。部分商家还宣称产品能预防老年痴呆、骨质疏松、冠心病,可美白皮肤、淡化皱纹,将其吹嘘成无所不能的“保健全能王”。
阮光锋强调,目前市面上的叶黄素产品主要分为保健品和普通食品两类。获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保健食品,均印有“小蓝帽”标志,无标志的即为普通食品,不允许宣传功效。即使是保健品叶黄素,也不能宣称有防治疾病的作用。记者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检索“叶黄素”,共有132条注册信息,保健功能无一例外,均注册为“缓解视疲劳”。而市场上目前销售的叶黄素软糖产品,大部分是普通食品。
竞争还将加剧
叶黄素市场的发展已逐渐从野蛮生长期过渡到成熟期,虽然增速放缓,仍有较大潜力。除缓解视疲劳的保健用途外,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老年黄斑变性等疾病发病率上升,叶黄素作为预防手段的医用需求也会增加。从市场渗透来看,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对基础护眼产品的需求尚未饱和,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的加速覆盖,还将开发出一片不小的市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推动叶黄素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
国家加强监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食品、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在产品销售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对夸大宣传和违规产品的整顿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企业加大研发。中国叶黄素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品牌化趋势。企业间既存在价格竞争,也存在基于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的差异化竞争。若要从中突围,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在细分市场上发力,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消费者提升认知。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应每日摄入10毫克叶黄素。阮光锋说,通过均衡饮食,保证深绿色蔬菜、鸡蛋、柑橘类水果的摄入,即可满足上述要求,无需依赖保健品。消费者应当提升对叶黄素的科学认知,了解其实际功能和适用范围,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
受访专家: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 朱丹蓬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阮光锋本报记者 虞 晔
《生命时报》 2025-03-07 第1877期 第11版
产品“全面开花”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叶黄素是一种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主要分布于眼睛的黄斑区和视网膜,补充叶黄素有助于改善视力,还能延缓部分白内障患者的病情进展。根据《2024-2029年中国叶黄素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2015年我国叶黄素行业市场规模约2.59亿元,2022年增长到约4.7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05%。从电商平台来看,叶黄素的销售数字也很亮眼。以天猫淘宝平台为例,魔镜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叶黄素市场从3000万元翻倍至超7000万元,年增长率分别为30.53%、38.06%、69.35%,势头迅猛。
回顾叶黄素的发展历程,其产品的更新迭代呈现出功能多元化、渠道多样化、目标人群扩大化的特点。
2008年,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叶黄素酯为新资源食品,可以作为食品原料使用,叶黄素产品随即陆续面市。当时,叶黄素的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主要是补充剂,价格较高,目标人群多为有强烈护眼需求的特定群体,消费场景较为局限。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天然”“无添加”产品的偏好,推动着植物提取物行业快速发展,同时助推了叶黄素市场的扩大升级。2019~2021年,叶黄素市场发展加速,软胶囊、压片糖果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入局的企业越来越多,叶黄素的销售渠道逐渐从药店扩展到超市、电商平台,经常看电脑或熬夜的大众群体或多或少都听过叶黄素。
宣传五花八门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分析,初期叶黄素市场的增长,与健康意识提升、技术创新推动、营销手段多样化密不可分。比如,电子设备的普及导致眼疲劳、视力下降问题愈加普遍,消费者对护眼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同时,叶黄素酯糖果、咖啡、固体饮料等多样化产品满足了更多人群不同场景的需求;技术加持方面,纳米化、微囊化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让产品朝着高端化和高效化方向改进。
但行业在高速发展中免不了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记者发现,叶黄素产品宣传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疾病防治”字眼。例如,某电商平台销量前十的叶黄素基本都是软糖类食品,却宣称可以保护视力、明亮双眼,甚至改善视力。这些动辄百元一瓶的产品,尽管用户评价褒贬不一,但单店铺月销量均超过6000瓶。部分商家还宣称产品能预防老年痴呆、骨质疏松、冠心病,可美白皮肤、淡化皱纹,将其吹嘘成无所不能的“保健全能王”。
阮光锋强调,目前市面上的叶黄素产品主要分为保健品和普通食品两类。获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保健食品,均印有“小蓝帽”标志,无标志的即为普通食品,不允许宣传功效。即使是保健品叶黄素,也不能宣称有防治疾病的作用。记者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检索“叶黄素”,共有132条注册信息,保健功能无一例外,均注册为“缓解视疲劳”。而市场上目前销售的叶黄素软糖产品,大部分是普通食品。
竞争还将加剧
叶黄素市场的发展已逐渐从野蛮生长期过渡到成熟期,虽然增速放缓,仍有较大潜力。除缓解视疲劳的保健用途外,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老年黄斑变性等疾病发病率上升,叶黄素作为预防手段的医用需求也会增加。从市场渗透来看,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对基础护眼产品的需求尚未饱和,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的加速覆盖,还将开发出一片不小的市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推动叶黄素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
国家加强监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食品、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在产品销售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对夸大宣传和违规产品的整顿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企业加大研发。中国叶黄素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品牌化趋势。企业间既存在价格竞争,也存在基于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的差异化竞争。若要从中突围,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在细分市场上发力,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消费者提升认知。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应每日摄入10毫克叶黄素。阮光锋说,通过均衡饮食,保证深绿色蔬菜、鸡蛋、柑橘类水果的摄入,即可满足上述要求,无需依赖保健品。消费者应当提升对叶黄素的科学认知,了解其实际功能和适用范围,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枣核型身材”容易招病04-02
- [事件]法国人抑郁率欧洲最高04-02
- [事件]蔬果谷物低脂奶减轻牛皮癣04-02
- [事件]一把玉米测肠道健康04-01
- [事件]肠息肉离癌约5~10年04-01
- [事件]骨松针打一次顶10年04-01
- [事件]涂风油精不能治早泄03-31
- [事件]湿气太重身体发臭03-31
最新文章
- [事件]“枣核型身材”容易招病04-02
- [事件]法国人抑郁率欧洲最高04-02
- [事件]蔬果谷物低脂奶减轻牛皮癣04-02
- [事件]一把玉米测肠道健康04-01
- [事件]肠息肉离癌约5~10年04-01
- [事件]骨松针打一次顶10年04-01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7离合真邪论...03-31
- [事件]涂风油精不能治早泄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