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精读黄帝内经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3-12-16 10:00

  【byb.cn XJ】著至教论篇,有的版本为"着"至教论篇。因"著"也可发"着"的音,故此。

  著,是显明、显出的意思;至教,至真至确的圣人教诲。因此本篇意为,阐述的是医学上最重要的思想。其内容强调了学习医学,必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并指出三阳并至的发病情况及其对人的危害性。

 

精读黄帝内经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精读黄帝内经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之前的文章,都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为何本篇成了黄帝教育雷公了呢?对此,王冰是这样解释的。"岐伯乃帝王之师,故称伯曰天师,所以前七十四篇,皆咨访于伯。然帝之神灵敦敏,具生知之质,乃上古继天立极,传道教化之至圣,其访咨于伯者,盖以证明斯道也。是以末后七篇,乃帝之所以复教化于臣僚。闵士先曰,首篇亦帝与伯论毕,而即归于帝论"。注:雷公传说为黄帝的臣子,擅长医术。

 

  读完上一篇冗长的"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后,遇到本篇如此短小精悍的文章时,一时还都无法适应。不过"素问"的最后几篇的篇幅也都不会太长了,我总算能松口气了。

 

  原文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曰:不知。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道,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点评

 

疑于二皇

[nǐ],古同"拟",比拟

二皇,指伏羲和神农

 

无失之

有译为"不要忘掉"。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以上所说的这些,不外乎......

 

③至如礔礰,礔礰[pī lì],亦作"礕礰"。响声巨大的急雷,亦用作象声词。

 

④薄为肠澼

,同搏

肠澼,中医古病证名,大便脓血之病证,可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漏等肠道疾病。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澼,(音pi 僻),便泄脓血。杨上善《太素·调阴阳》注云:"澼,音僻,泄脓血也。"


全文翻译

 

黄帝坐在明堂,召见雷公问道:你通晓医学的道理吗?
 

雷公回答:我虽诵读医书却还不能理解它的道理,即使能理解还不能深刻地分析辨别,有时能够辨别还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虽然有些地方能够明白但临证时还不能一一去做,所以我的医术只能用来治疗一般同僚百姓的疾病,还不足以治疗候王的病患。我希望能够得到用以分析天地自然之道的法度,并据以综合四时阴阳,测察日月星辰,从而使经典理论昭明于天下,能和神农对上话,让后世医家日渐明了,其功勋足以和二皇相媲美。
 

黄帝说:好。以上的这些内容,不外乎讲的都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等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道理。就医学道理来讲,应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晓人事,这样的学术才会长久存在,用来教导庶民百姓,也不会有什么疑惑。将这些道理撰着成书,可以传于后世,可以做为宝贵的资料。
 

雷公说:请您将这些理论传授于我,以便诵读修习,钻研理解。
 

黄帝向雷公问道:你没有听到有《阴阳传》这本著作吗?

 

雷公回答说:我不知道。
 

黄帝说:三阳之气护卫于人身之表,具有适应天气变化的作用。如果上下经脉运行不循常度,则内患外邪相合而生病,会损害阴阳之用。
 

雷公问道:怎样理解"三阳莫当"这句话呢?
 

黄帝回答说:三阳独至,就是指三阳之气合并而至,并至则阳气过盛,其来势突兀迅猛,犯于上,则头顶患病,犯于下,则二便失禁,由于这些病变化无常,在外没有明显的征象可查,在内没有确切的征象可预期,其病变不符合一般的发病规律,因此临证诊断时常无法确定其病属上属下,而应根据《阴阳传》来加以识别。
 

雷公说:我的医术很差,极少能治愈疾病,请您说说其中的原因,以解除我的疑惑。
 

黄帝说:三阳为至盛之阳,如果三阳之气积并而至,则发为惊骇,起病象疾风一样迅速,如霹雳一般猛烈,九窍都因此而闭塞,阳气滂溢,咽干喉塞。若邪气并入于阴分,则上下失常,下迫于肠,则发为肠澼。如果三阳之邪直冲心膈,其症状是坐下则不得起立,卧下则全身困重,这就是三阳积并之病,从而可以进一步得知,欲通晓人与天地的关系,必须知道如何区别阴阳,及其上应天之四时,下合地之五行的道理。
 

雷公说:你通俗地讲解我尚不能辨别;你隐晦地讲述我就更不能理解。请你再作详解,以便使我领会这一至深的道理。

 

黄帝说:你接受老师的传授,如果不懂得将之与高深重要的理论相结合的话,就不能全面领会老师的教导而产生疑惑,我现在就告诉你高深理论的要点。如果人患病伤及了五脏,筋骨就会日渐瘦削,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不明不白,世上的医学就要失传了。例如肾脉将绝,则表现为整天惊恐不安,日暮尤甚,全身无力,即使闲暇无事,也不愿出户,懒于应酬人事。

 

总结

 

都说教学互长。从《黄帝内经》的开篇,黄帝就几乎是一直和其老师岐伯对话,而到七十五篇时,黄帝居然成了老师,开始对雷公时行拷问了,这也说明黄帝的学问和本领在开始增长。

 

本篇中,最常被后人引用的话就是:"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从另外的一句话中表现出来,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它把治国和医术联系在一起了。关于这句话的出处,搜索了一下是这样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是三国的诸葛亮对自己的子孙说的,另一种则认为北宋范仲淹在浙江宁波当刺史的时候说的。 虽然有关这句话出处的说法不一样,但是其中的寓意大体相同。都是源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有幸成为良相,那就好好"先天下之忧而忧"为百姓谋福利;如果没办法当丞相的,那就好好干个医生,悬壶济世。这两个职业都是拯救天下苍生所系,所以便有了这个说法。

 

还有一句话,是老子《道德经》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把治国和烹饪联系在一起。

 

其实,无论治国也好,烹饪也好,当医生也好,都需要综合天文、地理、人文等综合的知识,都需要掌握好"火侯"。因此,当你看中医时,往往医生会问到你的"职业",可每每遇到此时,病人都会很警惕,认为医生是看人下菜碟,怀疑医生是看自己的钱包鼓不鼓......,其实,一个真正的好的医生,往往通过了解病人的职业,可以从侧面印证发病的原因,这既是对病情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因为,如果不搞清发病的原因,就会导致,医生在不停地救火,而病人却在不停地放火,尤其是对于很多的生活方式病而言,不把错误的生活方式改掉,神仙也治不好你的病。因此,当你看病时,医生问到你的职业时,一定要如实报告,以便和医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来。这也就是本篇为什么可调好的医生要"上知天问,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