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精读黄帝内经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4-1-27 07:07

    【byb.cn XJ】解精微论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篇文章所说的"精微"就是人的眼泪和鼻涕。我们知道,中医认为泪为肝之液,肝又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因此,其产出的物质当然是精微物质了;同样,涕为肺之液(本篇认为涕为脑之液),同样也是精微物质。本篇文章,就是让我们了解这精微物质泪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心肾之相相互感应的关系,它也是《黄帝内经.素问》篇的最后一章。

 

byb.cn

 精读黄帝内经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液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上免下免)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全文翻译

 
  黄帝坐在明堂里,雷公向他请教道:我接受了你所传授的医业并将它传授给弟子,我是按照古代的医经理论来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医经中所记载的诊病刺治的各种方法,以及汤药的临床作用。由于遵循这些方法施治的人有贤愚的差别,所以在临症时不一定都能取得"十全"的疗效。我首先告诉他们有关悲哀喜怒等各种感情、燥湿寒暑等不同气候与诊治疾病的关系,以及有关阴阳妇女等施治的事宜,然后让他们回答其所以如此的原因,以及对卑贱富贵等不同病形体态的人在治疗时应当遵从的方法。学生们都能按照我的教育进行学习,并且临症时能恰当运用所学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全然接受这一医道。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医经中没有论述到的荒谬、愚蠢、蒙昧、浅陋的问题,我想听你谈谈其中的情状。

 

  黄帝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真有深度啊!

 

  雷公请教道:人在哭泣时流不出眼泪,或是虽然流出了眼泪却流出的鼻涕很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黄帝回答说:这个问题在医经中是有记载的。

 

  雷公又问道:我不晓得泪水是从何处产生的、鼻涕是从何处产生的,你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黄帝回答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对于治病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但它也是医生应该了解的知识,并且也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心脏是五脏中专主精气的器官,双目则是五脏精气外现的孔窍,面色又是五脏之气盛衰的外在表现。因此,人遇到得意之事,和悦的神情便会流露在目光中;遇到了失意之事,忧愁的情绪就会显现在面色上。因此,人在悲哀时就会哭泣落泪,流出的泪水便是由水津所生成的东西。

  体内水液的渊源来自于水液聚积之处,水液的聚积之处在于人体的至阴,人体的至阴就是肾脏之精。来源于肾精的水分在平时不外泄的原因,就是由于肾脏的精气能够控制它,夹持它、包裹它的缘故,因为这个缘故而水分不会妄行。肾水的精气就是肾脏所藏守的志,心火的精气就是心脏所藏守的神,肾水与心火之气相互感应。心所藏的神与肾所藏的志都感受了悲哀之情,因而泪水也就产生了。所以俗话说:心悲也叫做志悲,这是由于肾志与心精共同会合于双目的缘故。因此,在心肾同时悲哀之时,神气就会将其传入心精,即使未传入肾志,肾志也会独自悲哀,因而就会流出眼泪。

  人在哭泣时流出的鼻涕来源于脑,脑属阴性,而属脑的骨髓又是骨中的充养物质,所以脑髓渗出便形成了鼻涕。肾志又是骨的主宰,因此泪水流出后鼻涕也就会跟着流下来,它们的活动方式是相类似的。鼻涕与泪水的关系就如同人的兄弟关系,既能在危急之际共同献身,又能在安乐之时共同生存,因而当肾志产生悲哀之后,鼻涕眼泪也就因而纷纷流出了。人的鼻涕之所以能跟着眼泪一起流出,就是因为它们都属于水的缘故。

 

  雷公说:你讲的道理真是博大啊!请问人在哭泣时有时流不出眼泪,或是虽然流出了却很少,或是鼻涕不跟着眼泪流出来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回答说:眼泪在哭泣时不流出来的原因是哭泣时心中不够悲伤,遇到悲哀之事而不哭泣的原因是精神中缺乏爱怜之情,精神中缺乏爱怜之情则不会悲伤。由于不慈不悲而心肾两脏控制了神志,眼泪怎么会流出来呢?

  志悲则情绪凄惨,情绪凄惨则邪气逆冲脑际,邪气逆冲脑际则肾志离目而去,肾志离目而去则神不能守精,精与神都离目而去则会流出鼻涕眼泪。你难道没有读过医经中有厥症会导致双目失明这样的话吗?人患了厥症之后,阳气就会偏聚于上部,阴气就会偏聚于下部。阳气偏聚于上部就会出现如火光炎上的阳亢之症;阴气偏聚于下部就会出现足寒的厥冷之症,患了足寒之症就会感到足部发胀。因为一水不能胜于五火,所以就会使眼睛失明。

  所以,人在迎风站立行走时,往往会流泪不止。这是由于风邪侵袭双目之时,阳气内守于精,因而就导致了火气烧伤眼目的结果,所以遇到风就会落泪。有个事例可以类比这个情况,像自然界中由于火盛热极而生风,接着便下雨,就是这一类的事情。

 

  【总结

 

  解精微论是《黄帝内经.素问》篇的最后一章。从2011年10月24日,我们开始《精读黄帝内经.素问》篇,已经过去了2年多的时间,感谢广大网友,特别是喜爱《黄帝内经》的朋友,与我们一起度过了这一段艰难枯燥又美好的时光。

  

  《黄帝内经.素问》篇因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充满哲理的智慧,几千来,被国人一直追捧和研读,成为一部中医师一生所追求之最高境界的作品。

 

  但时至今日,在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情况下,不仅西医对此绝少提及,就是中医,真正全篇仔细研读的,也寥寥无几,更别提中医院校了,基本上都不会把〈黄帝内经〉当作必读的课来讲,即使作为选读课的学校也不多,这就造成了当今的中医,急功近利和懂得皮毛者居多,而掌握中医灵魂的很少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然这和中国目前的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有关。

 

  《黄帝内经.素问篇》揭示的中医的精髓,其实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天人合一为中心,以经络和阴阳为两个基本点展开的。如果我们读完了素问篇,还是把握不了这个主线,那就说明白读了。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反复提及,中医的意思有两个,即,一是中国传统医学,二是中和的医学。绝大多数人,只能回答第一层意义,英文对中医的翻译(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也仅限于第一点,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中医与西医相比,西医把人看成一个部件,看的是人生的病;而中医,把人看成是宇宙的一部分,看的是生了病的人。在西医眼里,疾病成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东西,缺少整体观,是西医的最大弊病,往往是,病治好了,人挂了。而对于中医来说,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在调整,调整人的经络和阴阳,调整人体的情志,这种调整就是中医的治病方法,让其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从而达到中和,达到一种平衡,即Equilibrium medicine就正确了,看的是生病的人

 

  平衡医学,正是中医的第二层意思,如果你看懂了,领会了,你就算真正了解了中医,读明白了《黄帝内经.素问》篇。

 

  从下次《精读黄帝内经》开始,我们就要读《黄帝内经.灵柩》篇了,希望广大网友能继续和我一起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