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探路居家养老社区
【byb.cn 】(来源:中新网)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规模庞大的中国老年人将在哪里实现最美“夕阳红”,这是一件事关“老有所依”的大课题。近年来,面对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多地推出规划措施,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据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长期以来,中国养老形成“9073”格局,即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约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约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而近年来,伴随“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群体被舆论所聚焦,如何在社区和家庭完善养老服务,就更显紧迫。
今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对媒体表示,未来养老服务的重点要放在居家和社区,要大力加强居家和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此外,文件还提出“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如何把养老院“搬”进家?多地探索新型养老社区建设
近年来,针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多地创新理念和服务,积极探索适应当地需求的社区养老模式。
例如,广东广州在社区建设以上门护理服务为主的护理站,承担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开展上门照料服务,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由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实现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专业化服务“三入户”。
在山东青岛,该市国际大健康产业聚集区在建的百洋绿洲家园,以疗养院级健康社区为目标,建设“家家有医生、时时能护理、常常做理疗、人人懂养生”的新型医养结合社区。
社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即时采集健康数据并及时对异常做出反馈,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安全急救”“诊疗转诊”“预防预警”“管理改善”“群体生态”的五级健康服务,建立专业个性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在四川,从去年起,四川全面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试点建设智慧养老社区,打造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可对辖区老年人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通过平台及物联网等技术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急救援助、安全防护、远程照护等养老服务。
不能忽视的关键养老社区不能重开发、轻服务
“银发浪潮”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挑战,也催生着巨大的新消费潜能,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日,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相关的企业已超28万家,2020年注册量超5.1万家,同比增长22%,今年1-11月共新增超4.9万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9%。
市场空间广阔,各地探索案例繁多,但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社科文献出版社等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9~2020)》提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起步较晚,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不强、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居民认同感不高,不能真正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此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内容记录不完整、填写不准确、查阅不方便、实际利用率低,与辖区外的相关医疗机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共享信息,造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割裂,形成纵向信息系统“孤岛现象”,不能为预防疾病提供有效的信息。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日前发文表示,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减轻了家庭养老的压力,可以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急救、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不过,我国当前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覆盖范围不足、服务能力有限、专业人员缺乏、多样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对于当前医养结合社区建设存在的短板,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全科医生分会委员宋青分析,目前的养老社区多是重开发、轻配套,重房产销售、轻养老服务,“一些养老社区会植入一些养老设备、可穿戴设备,甚至有的开发商会在社区附近收购一家医院做配套等等,但还是缺少专业的配套服务,没有健康服务,硬件设备带来的可能更多的是焦虑和无所适从”。
“医”和“养”如何结合真正让健康服务融入家庭生活
显然,未来的中国,家庭和社区必然要承担起养老重担,而如何推进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如何将“医”和“养”在家庭和社区充分结合,就是必须要解答的问题。
“养老社区的核心是服务,而不是住宅环境有多高级。”宋青表示,养老社区要重新定义人与社区关系,在房屋的居住功能上升级健康管理服务,把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以介护为支持的养老体系融入到生活中。
宋青表示,在人员上,家庭医生要与居民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提供专业、便捷、持续的基础医疗服务,来解决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亚健康状态。
“很多老人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可能都不会生病,并不一定需要看医生,但是他确实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帮助其进行营养、运动、养生等方面的介护服务。”
在设施方面,宋青表示,应充分地将社区的健康硬件配套与健康管理软服务深度融合,通过住宅的健康元素设计、智能可穿戴设备配套以及全健康数据的管理相结合,真正让健康服务融入社区管理。
“以急救为例,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后,家庭内可以通过生物雷达及时捕捉到患者摔倒的信号并传达给物业和家庭医生,此刻,社区会第一时间打通门禁、电梯、无障碍通道,保障救护车出入通畅,同时家庭医生会及时入户为患者做应急处理,直到救护车到来实现送医。”
专家表示,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应该彻底打破社区居住功能与健康服务割裂的状态,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把养老和健康的元素深入融入到老年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张依琳)
相关文章
- [行业新闻]京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08-24
- [行业新闻]中疾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11-26
- [行业新闻]北京发布重点场所AED电子...11-23
- [行业新闻]京宫颈癌乳腺癌治疗率近10...11-03
- [行业新闻]中成药集采中选结果落地北京10-31
- [行业新闻]京60岁+常住人口达465...07-01
- [行业新闻]职业健康素养水平为52.6...06-16
- [行业新闻]养老业里的90 00后的年...05-15
最新文章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
- [事件]对镜揪出疾病苗头11-20
- [事件]揪头发的疼传得最快11-19
- [事件]乐观变老多活七年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