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炉
【byb.cn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到2025年,中国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将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有了清晰的路线图。
“以往的中医药五年发展规划均由行业部门印发,《规划》首次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策进一步优化,支持进一步加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力助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关键举措。”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看来,这再次证明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中医药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到2022年,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到2025年,以地市级中医医院为重点,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规划》统筹考虑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国际合作等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设置15项具体发展指标和11项工作专栏。
“《规划》提出了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介绍,《规划》明确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基层中医馆建设、名医堂工程等项目,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补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
“《规划》对中医药发展目标进行了量化,设置了15项主要发展指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主任李宗友说,这体现出“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发展思路。
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为了“固根基”,《规划》设置了10个指标。
以增强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为目标,强调加强中医医疗资源的规模,设置了“中医医疗机构数”“中医医院数”“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4个核心指标。
以“补短板”为目标,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设置了“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覆盖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的比例” “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3个指标,为实现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全覆盖奠定基础。
以“强弱项”为目标,重视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临床科室等资源配置水平,设置“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二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3个指标,体现出中西医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把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任务,以“扬优势”为目标,《规划》设置了4个指标。
提出中医医院必须“姓中”的基本建设要求,加强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师资源配置,设置“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的指标。
加强中医医院老年健康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设置“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的比例”2个指标,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发展要求。
进一步加强中医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中医类医院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水平,通过设置“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设置发热门诊的比例”这一《规划》中唯一的约束性指标,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家对中医药防疫寄予的厚望,显现了中医药在未来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实施岐黄工程,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大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中医药人才后备力量,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对此,《规划》提出了一揽子具体措施。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院校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经典教学,突出中医药人才培养特色,健全完善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十四五”时期,评选表彰13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250名左右岐黄学者、12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和一批中医药骨干人才,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创新团队。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订单定向方式继续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本科学历中医医生,持续开展中医全科医生培训和基层医药卫生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建立覆盖所有二级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建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评选表彰机制,引导各地建立不同层级的表彰奖励机制。
“以往的中医药五年发展规划均由行业部门印发,《规划》首次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策进一步优化,支持进一步加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力助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关键举措。”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看来,这再次证明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中医药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到2022年,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到2025年,以地市级中医医院为重点,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规划》统筹考虑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国际合作等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设置15项具体发展指标和11项工作专栏。
“《规划》提出了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介绍,《规划》明确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基层中医馆建设、名医堂工程等项目,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补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
“《规划》对中医药发展目标进行了量化,设置了15项主要发展指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主任李宗友说,这体现出“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发展思路。
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为了“固根基”,《规划》设置了10个指标。
以增强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为目标,强调加强中医医疗资源的规模,设置了“中医医疗机构数”“中医医院数”“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4个核心指标。
以“补短板”为目标,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设置了“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覆盖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的比例” “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3个指标,为实现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全覆盖奠定基础。
以“强弱项”为目标,重视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临床科室等资源配置水平,设置“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二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3个指标,体现出中西医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把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任务,以“扬优势”为目标,《规划》设置了4个指标。
提出中医医院必须“姓中”的基本建设要求,加强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师资源配置,设置“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的指标。
加强中医医院老年健康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设置“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的比例”2个指标,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发展要求。
进一步加强中医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中医类医院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水平,通过设置“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设置发热门诊的比例”这一《规划》中唯一的约束性指标,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家对中医药防疫寄予的厚望,显现了中医药在未来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实施岐黄工程,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大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中医药人才后备力量,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对此,《规划》提出了一揽子具体措施。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院校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经典教学,突出中医药人才培养特色,健全完善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十四五”时期,评选表彰13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250名左右岐黄学者、12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和一批中医药骨干人才,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创新团队。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订单定向方式继续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本科学历中医医生,持续开展中医全科医生培训和基层医药卫生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建立覆盖所有二级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建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评选表彰机制,引导各地建立不同层级的表彰奖励机制。
相关文章
- [行业新闻]京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08-24
- [行业新闻]中疾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11-26
- [行业新闻]北京发布重点场所AED电子...11-23
- [行业新闻]京宫颈癌乳腺癌治疗率近10...11-03
- [行业新闻]中成药集采中选结果落地北京10-31
- [行业新闻]京60岁+常住人口达465...07-01
- [行业新闻]职业健康素养水平为52.6...06-16
- [行业新闻]养老业里的90 00后的年...05-15
最新文章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
- [事件]对镜揪出疾病苗头11-20
- [事件]揪头发的疼传得最快11-19
- [事件]乐观变老多活七年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