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做到五点抗抑郁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常与家人和邻里联系 护好认知与自理能力 老人做到五点抗抑郁
本报记者 虞 晔
《生命时报》 2023-04-21 第1698期 第1版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转变、疾病、家庭等因素影响,相对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不仅影响晚年生活质量,还增加各种健康风险。前不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了一项调查,对2019年辽宁、河南和广东3省16个县(区)共14335名60岁及以上人群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估后发现,抑郁症状检出率达15.45%。
该研究分析称,离异或分居、认知功能异常、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会增加抑郁风险;与家人共同居住、与邻居有交往、每周锻炼多次和几乎每天锻炼可降低抑郁风险。专家们表示,从结论可总结得出,家庭情况、认知功能、日常活动能力、锻炼习惯和社会交往对预防抑郁至关重要。
与家人同住,提升幸福感
上述研究显示,相比没结过婚的老年人,离异或分居的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吕继辉表示,这表明,导致老年人抑郁的原因,不光是独居,不良的配偶关系更为关键。夫妻关系是个人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之一,无论是离异还是分居,都显示了亲密关系的中断,会对老人带来巨大精神打击。临床上,有不少老人会因为身体亲密接触减少、丧偶等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症状。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功表示,老幼代际互动所形成的亲密关系可成为配偶关系的重要补充。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会缺乏安全感,更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等。而子女的关怀、陪伴能明显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降低抑郁风险或改善其抑郁水平。特别是家里有孙子、孙女的,与孙辈间的代际互动,更能显著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效能、自尊等积极信念。
因此,专家们建议,老年人即使有独自享受生活的条件或意愿,但如果年纪比较大,或是有丧偶、离异等情况,最好与子女或亲友共同居住。
保护认知,降低抑郁风险
调查发现,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认知正常者高。吕继辉说,诸多证据表明,认知功能障碍与抑郁症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相互伴随出现,二者在情绪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相似。因此,预防抑郁一定要保护好认知功能。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自然出现记忆衰退、认知下降的现象,但如果出现很快忘记刚发生的事、完成原本熟悉的事务变得困难、搞不清所处的时间地点、说话或写字困难、突然变得不爱社交、对原来的爱好失去兴趣、性格或行为出现变化等情况,可能是认知障碍的早期信号,家人最好陪同老人到医院就诊,可选择老年病科、神经内科、记忆门诊或精神心理科。尽早发现认知障碍病情,在轻度时就开展干预,有助延缓或阻止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此外,避免头部外伤、保证良好睡眠、积极治疗慢性病、均衡膳食、多动脑多学习、保持积极情绪等,都有助预防认知障碍。
生活能力强,情绪更积极
研究发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的老年人抑郁检出率高于未受损人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为两类: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穿衣、吃饭、洗澡、室内行走、如厕和上下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打电话、购物、做饭、做家务、洗衣服、乘坐公共汽车、自行安排服药和打理钱财。后者受损更易导致抑郁。
吕继辉说,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会导致老年人在生活中对他人的依赖度增高,给家人或照顾者带来更多负担,进而产生失落感和愧疚感,甚至焦虑、抑郁情绪。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通常会使用一定的工具,往往需要更高的认知水平,比如操作电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通常,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发展严重后,才出现基础性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当老人刚发现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变多时,受挫感明显,累积之下就容易抑郁。而当老人出现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时,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值已经没那么高了,反而可能内心的失落感会少一些。”
“老人一定要重视生活自理能力的维持。”吕继辉说,健康状况直接决定自理能力,建议老年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一定要积极治疗,严格遵医嘱复诊、调药,控制疾病的进展,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坚持运动,健康又快乐
吕继辉表示,运动可以强身健体,降低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对维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有好处。人们在运动时,体内多巴胺水平会升高,大脑的兴奋水平会提高,情绪也更积极。另外,户外绿植、阳光的接触也有助降低抑郁风险。老人要选择适合自身、力所能及的运动方式,例如健步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患基础性疾病或关节疾病的老人,要遵医嘱调整运动量和运动方式。运动贵在持之以恒,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持续30~50分钟。为了防止意外风险,老年人可以结伴锻炼,同龄人因为兴趣爱好成为朋友,也是一种良性社交。
邻里关系好,有事能“搭把手”
“大多数老年人在晚年时都已退休或赋闲在家,单一的社交和生活环境使其容易产生孤独感,孤独是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陈功说,老年人孤独与健康密切相关。一方面,与社会接触减少,老年人无法从中获取充足的物质和信息资源以建立正确的健康认知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处于孤独状态的老年人容易出现神经内分泌反应失调,导致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影响躯体健康水平。诸多证据显示,孤独会导致老年人躯体活动能力加速退化,患慢性病患病的风险增加,睡眠质量下降。孤独也是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孤独还会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老年人若能就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以缓解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带来的孤独感。这其中不仅有精神层面的交流,更体现在生活便利方面,尤其当发生意外(如跌倒、突发疾病)或家庭矛盾时,邻居能在关键时刻“搭把手”。“现在有很多养老型社区,居住的都是老年人,社区提供食堂、保洁服务,并定期组织各类活动,老年人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很丰富多彩。其实,聚会、运动、学习、旅游、抱团养老等都能成为老年人就近拓宽社交的方式。”吕继辉说。
最后,专家们表示,预防抑郁从来不是“放宽心”“想开点”那么简单,必须根据老年人独有的特征,注重躯体、心理、社会环境、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特别提醒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18.97%)要明显高于男性(10.73%)。吕继辉解释说,这可能是女性独特的生理(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和心理(更敏感脆弱)特性所致,因此老年女性要格外重视预防抑郁。此外,部分自我照料能力差的老年男性,如果遇到丧偶或离异的情况,受到的打击可能比女性更大,应加以关注。
受访专家: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 吕继辉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 陈 功本报记者 虞 晔
《生命时报》 2023-04-21 第1698期 第1版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转变、疾病、家庭等因素影响,相对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不仅影响晚年生活质量,还增加各种健康风险。前不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了一项调查,对2019年辽宁、河南和广东3省16个县(区)共14335名60岁及以上人群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估后发现,抑郁症状检出率达15.45%。
该研究分析称,离异或分居、认知功能异常、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会增加抑郁风险;与家人共同居住、与邻居有交往、每周锻炼多次和几乎每天锻炼可降低抑郁风险。专家们表示,从结论可总结得出,家庭情况、认知功能、日常活动能力、锻炼习惯和社会交往对预防抑郁至关重要。
与家人同住,提升幸福感
上述研究显示,相比没结过婚的老年人,离异或分居的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吕继辉表示,这表明,导致老年人抑郁的原因,不光是独居,不良的配偶关系更为关键。夫妻关系是个人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之一,无论是离异还是分居,都显示了亲密关系的中断,会对老人带来巨大精神打击。临床上,有不少老人会因为身体亲密接触减少、丧偶等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症状。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功表示,老幼代际互动所形成的亲密关系可成为配偶关系的重要补充。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会缺乏安全感,更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等。而子女的关怀、陪伴能明显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降低抑郁风险或改善其抑郁水平。特别是家里有孙子、孙女的,与孙辈间的代际互动,更能显著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效能、自尊等积极信念。
因此,专家们建议,老年人即使有独自享受生活的条件或意愿,但如果年纪比较大,或是有丧偶、离异等情况,最好与子女或亲友共同居住。
保护认知,降低抑郁风险
调查发现,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认知正常者高。吕继辉说,诸多证据表明,认知功能障碍与抑郁症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相互伴随出现,二者在情绪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相似。因此,预防抑郁一定要保护好认知功能。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自然出现记忆衰退、认知下降的现象,但如果出现很快忘记刚发生的事、完成原本熟悉的事务变得困难、搞不清所处的时间地点、说话或写字困难、突然变得不爱社交、对原来的爱好失去兴趣、性格或行为出现变化等情况,可能是认知障碍的早期信号,家人最好陪同老人到医院就诊,可选择老年病科、神经内科、记忆门诊或精神心理科。尽早发现认知障碍病情,在轻度时就开展干预,有助延缓或阻止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此外,避免头部外伤、保证良好睡眠、积极治疗慢性病、均衡膳食、多动脑多学习、保持积极情绪等,都有助预防认知障碍。
生活能力强,情绪更积极
研究发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的老年人抑郁检出率高于未受损人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为两类: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穿衣、吃饭、洗澡、室内行走、如厕和上下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打电话、购物、做饭、做家务、洗衣服、乘坐公共汽车、自行安排服药和打理钱财。后者受损更易导致抑郁。
吕继辉说,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会导致老年人在生活中对他人的依赖度增高,给家人或照顾者带来更多负担,进而产生失落感和愧疚感,甚至焦虑、抑郁情绪。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通常会使用一定的工具,往往需要更高的认知水平,比如操作电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通常,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发展严重后,才出现基础性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当老人刚发现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变多时,受挫感明显,累积之下就容易抑郁。而当老人出现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时,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值已经没那么高了,反而可能内心的失落感会少一些。”
“老人一定要重视生活自理能力的维持。”吕继辉说,健康状况直接决定自理能力,建议老年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一定要积极治疗,严格遵医嘱复诊、调药,控制疾病的进展,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坚持运动,健康又快乐
吕继辉表示,运动可以强身健体,降低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对维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有好处。人们在运动时,体内多巴胺水平会升高,大脑的兴奋水平会提高,情绪也更积极。另外,户外绿植、阳光的接触也有助降低抑郁风险。老人要选择适合自身、力所能及的运动方式,例如健步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患基础性疾病或关节疾病的老人,要遵医嘱调整运动量和运动方式。运动贵在持之以恒,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持续30~50分钟。为了防止意外风险,老年人可以结伴锻炼,同龄人因为兴趣爱好成为朋友,也是一种良性社交。
邻里关系好,有事能“搭把手”
“大多数老年人在晚年时都已退休或赋闲在家,单一的社交和生活环境使其容易产生孤独感,孤独是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陈功说,老年人孤独与健康密切相关。一方面,与社会接触减少,老年人无法从中获取充足的物质和信息资源以建立正确的健康认知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处于孤独状态的老年人容易出现神经内分泌反应失调,导致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影响躯体健康水平。诸多证据显示,孤独会导致老年人躯体活动能力加速退化,患慢性病患病的风险增加,睡眠质量下降。孤独也是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孤独还会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老年人若能就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以缓解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带来的孤独感。这其中不仅有精神层面的交流,更体现在生活便利方面,尤其当发生意外(如跌倒、突发疾病)或家庭矛盾时,邻居能在关键时刻“搭把手”。“现在有很多养老型社区,居住的都是老年人,社区提供食堂、保洁服务,并定期组织各类活动,老年人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很丰富多彩。其实,聚会、运动、学习、旅游、抱团养老等都能成为老年人就近拓宽社交的方式。”吕继辉说。
最后,专家们表示,预防抑郁从来不是“放宽心”“想开点”那么简单,必须根据老年人独有的特征,注重躯体、心理、社会环境、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特别提醒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18.97%)要明显高于男性(10.73%)。吕继辉解释说,这可能是女性独特的生理(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和心理(更敏感脆弱)特性所致,因此老年女性要格外重视预防抑郁。此外,部分自我照料能力差的老年男性,如果遇到丧偶或离异的情况,受到的打击可能比女性更大,应加以关注。
有关【抑郁】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最新文章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