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四种情况耳屎越掏越多

四种情况耳屎越掏越多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7-24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耳屎,医学上称“耵聍”,由外耳道皮肤的耵聍腺分泌,是阻挡飞虫和异物进入耳道的天然屏障,还有一定润滑保湿作用,有助维持耳道内的酸碱平衡。正常情况下,耵聍有自身的生长周期,如果掏过耳朵,过段时间才会再有,但部分人群存在以下4种情况时,耵聍可能越掏越多。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高云海 □医师 曲 静

  《生命时报》 2023-07-11 第1718期 第16版


  ①白色豆渣:慢性外耳道炎

  大多是因急性外耳道炎长期未愈或患者抵抗力较差,炎症迁延为慢性。在慢性炎症的持续刺激下,耳道分泌物增多、黏稠,更易形成白色豆渣样分泌物或结成干痂,时间久了还可引发外耳道皮肤增厚和脱屑,让人感觉耵聍“掏不完”。


  ②黄色痂皮:外耳道湿疹

  这是外耳道皮肤的一种过敏性炎症,常会累及耳廓、耳周皮肤,急性期可伴有明显耳痒、潮湿感,或耳道内流出黄色水样分泌物,凝固后形成黄色痂皮;慢性期仍会有明显耳痒,皮肤结痂、脱屑增多,但水样分泌物减少。


  ③棕黑团块:外耳道胆脂瘤

  该病目前原因不明,通常认为与外耳道皮肤细胞生长旺盛、角化上皮加速脱落,但排出受阻有关。早期没有明显表现,可形成白色或表面为棕黑色的团块,但随着上皮不断堆积,胆脂瘤体积进一步增大,可侵蚀外耳道骨质,尤其是耳道内进水或伴有感染时,可有明显胀痛及脓性分泌物。


  ④脓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虽然发病部位不在外耳道,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鼓膜穿孔,因此,中耳内的炎性分泌物可通过鼓膜穿孔流入外耳道,常表现为黏液或黏稠的脓性分泌物,也易形成脓痂。


  以上四种情况均可造成外耳道内有分泌物、痂皮、脱屑,易被人误以为“耳屎”增多。其实,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耵聍多为干性片状,可随着头部的活动及下颌关节运动自行向耳外脱落,不需频繁清理。但部分人的耵聍呈油状或耵聍腺分泌旺盛,耵聍易堆积在外耳道内,最好每3~6个月到耳鼻喉科门诊进行清理。如果近期发现耵聍变多了,且伴有明显耳痛、痒、流水,甚至闷堵、听力下降的情况,需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在清理耵聍的同时,明确病因并及时治疗,千万不要频繁用力掏耳,以免造成皮肤甚至鼓膜损伤。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