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定目标: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

定目标: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4-27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激发斗志 拓展想象 突破极限 求高得中,求中得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淑君

  《生命时报》 2025-04-01 第1884期 第8版


  人要成事,就必须先立目标,怎么定目标最有效?热播剧《山花烂漫时》中,张桂梅老师的方法或许可以借鉴:她让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心仪的大学,当女孩写下“云南大学”时,她温柔而坚决地擦去,换上“清华大学”;当学生犹豫地写下“二本院校”,她喊:“给我往高了写!”这看似严苛的要求,却在十年间,将两千余名山区女孩送入大学,创造了教育奇迹。

  桂梅老师践行的,是“求高得中,求中得下”的目标哲学。《易经》中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是以最高标准为目标,即便未能完全达成,实际结果仍可达中等水平;若仅以中等标准为目标,最终可能只得下等成果。人们常说“目标要可实现”“接地气”,但张桂梅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目标定得太低,可能永远也突破不了自身极限,永远也飞不起来。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智慧,即目标设定与最终结果间的动态关系,高远志向才能对行动形成牵引力。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爱德温·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就指出,当目标具有挑战性时(比个人当前能力高15%~20%),个体的努力程度和任务表现才会显著提升,获得的成就会比随便定下模糊且容易的目标高出25%~35%。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当目标难度处于“当前能力的20%以上”时,脑中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量达到峰值,让前额叶皮层(执行认知能力)与海马体(储存记忆)的神经可塑性最强,从而激发人的潜能。高目标还能培养成长型思维,即不要觉得“我就这样了”,而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张桂梅常说:“考不上清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想清华。”当把目标定得高些,它就会转化为一种思维工具,拓展了我们的想象力,也帮助我们建立“努力就能提升”的核心信念。

  当然,目标并非越高越好,否则就是痴人说梦,不仅毫无意义且可能带来巨大打击。我们定目标时,最好要平衡“做得到”和“跳一跳”。首先,找把“看得见的尺子”——先摸清自己现在的水平,再设定一个有可能但不是轻易达到的目标;接着,搭个“阶梯式跳板”——把大目标拆成“够一够能做到”的几个阶段,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留个“弹性缓冲带”——目标旁备注“可浮动20%”的区间,比如原本计划“每天背50个单词”,若某天加班到很晚,改成“背30个+复习旧单词15分钟”。这种策略既保持了理想的激励强度,又避免了目标压力导致的习得性无助。

  在黑板上写下高目标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心理暗示。在张桂梅老师任教的华坪女高里,孩子们同时利用了目标可视化工具——专属的“目标手账”,用思维导图分解目标,用荧光笔标注关键节点;也用了环境暗示系统,在书桌、手机屏保设置目标关键词,形成视觉包围;还随身携带“目标提示卡”,强化对目标的记忆。这些都在不断暗示我们:目标会实现。

  从科学角度看,手写目标时,大脑记忆中枢海马体与运动皮层的联动增强,形成更深刻的神经回路。研究发现,手写目标者的记忆留存率比键盘输入高40%。而且可视化的目标比口头、想象的目标更能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人的潜意识往往分不清理想和现实,当我们不断暴露在“目标”中,潜意识就会信以为真,加强我们对目标的认同感和信念感,让高目标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

  另外,写下目标还有互相监督作用。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公开写下目标比较冒险,万一没完成怎么办?是不是会被人瞧不起,没面子?其实,这种担忧反而是一种动力,“知耻”感会督促我们不断行动,为避免嘲笑而努力接近理想。社会心理学奠基人、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就说过,公开承诺,将自己的目标暴露在公共视野中后,维护自我形象的社会需求会转化为强大的行为驱动力。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公开目标的人,其目标达成率比秘而不宣者高出65%。所以,当张桂梅让孩子们把目标公开写在黑板上,这会让孩子们形成一种“我承诺了,我就要努力做到”的使命感和“不能让人看不起”的“求生欲”,于是会想方设法地实现目标。建议大家制定目标时也最好公之于众。例如在朋友圈、微博或同学会上公布自己的目标,或建立“互助社群”“目标攻坚群”,每天打卡分享进展,形成支持性社交网络,借助群体动力激发自身进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