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医生看病效果好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最新研究发现,与接受男医生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女医生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较低,再入院率也较低 女医生看病效果好
《生命时报》 2024-05-31 第1804期 第1版
人们常说“男女有别”,性别差异不仅表现为身体构造的不同,更对思维模式有明显影响。在医生这个职业中,不同性别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诊疗风格,给患者的健康也可能带来不同获益。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通过最新研究证明,医生性别与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确实存在一定关联,值得医生和患者关注。
女医生治疗效果更好
上述研究从美国老年医疗保险的受益人中随机抽取了77万余名患者的索赔数据,其中女性患者45.8万名,男性患者31.9万名,他们均于2016~2019年因病住院并接受治疗。研究人员统计了30天的患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并根据患者、医生特征及医院水平进行相应调整。在调查者中,分别有14.2万名女性和9.8万名男性由女医生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与接受男医生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女医生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较低,再入院率也较低;如果患者初次就诊时由女医生接诊,则患者在出院30天内返回医院的可能性较小。
研究人员还发现,女性患者似乎从这种“女医生效应”中受益最多。具体来看,对于女性患者,女医生和男医生治疗的死亡率分别为8.15%和8.38%,差别看似细微,但考虑到美国每年有超过400万例老年住院患者,这样的临床差异其实是很显著的。不过,男性患者身上并未显现出因医生性别不同而带来的治疗差异。
此前已有不少学者基于男女行医方式的差异开展过相关研究,并强调了“女医生效应”。201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者对158万65岁以上的老年非手术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除病情最轻的患者外,经女医生治疗的患者30天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更低;比较同一医院、同一科室、相似年龄的男女医生时,这种死亡率差异仍然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也曾发表文章指出,女医生主刀手术对患者更有益,而由男医生主刀时,13.9%的患者会在3个月内经历至少1次再入院、并发症等不良事件;25%的患者会在1年内经历至少1次不良事件;女医生主刀时,相关比例则分别为12.5%和20.7%。
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认为,国内可能并不存在患者更愿意找女医生看病的情况。她说: “目前在我国,患者在挂普通号时,号源基本随机分配,无法自主选择医生性别;挂专家号时,患者往往会依据病情选择医生,每位医生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顶尖专家可能是男医生也可能是女医生,因此统计性别的意义也不大。”临床上,除了妇科、男科等可能涉及查体、隐私等方面的科室,患者就诊时可能对医生性别有一定倾向性,其他时候患者通常不会特意选择女医生问诊,但韩萍认为,“女医生效应”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慰藉、鼓励也会提升诊疗效果
“不管是哪项研究,研究者的目的肯定都不是出于鼓励、批评男性或女性医生,或呼吁大家都找女医生看病,更多的是从科学角度去探究,为何女医生看病的效果相对更好。”韩萍说,男女医生之间的诊疗差异,更可能是因为女医生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更好。
擅长沟通。病人对医生有着天然的信任感,如果医生能多嘱咐两句或多强调一些生活照护细节,会让患者觉得很温暖。韩萍解释,女医生语气更加温和,询问患者病情时如同聊天一般,更易与患者建立起信任、让患者放松下来。多数男医生更关注体格检查等结果,在人文关怀等方面稍欠考虑。对于同一个检查结果或治疗方案,有的医生可能会理性客观地向患者讲述,而女医生倾向于从患者角度出发,将问题解释得更透彻,使患者心理舒适不少。另外,女性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与同性别医生进行深入和敏感的话题交流。
遵循标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肿瘤专家克里斯托弗·沃利斯曾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发表文章认为,女医生倾向于遵守诊疗指南,在判断患者症状时不易受性别干预,在制定手术计划时更仔细。而男医生可能对女患者诉说病情时存在误解或偏见,低估其术后疼痛和不适。我国也曾对多家三甲医院近4000名内科医生治疗的7.9万例住院病例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男医生治疗患者的费用比女医生高出4.1%,可能是因为男医生更愿意尝试新药、执行更复杂的治疗,而女医生更习惯以患者为中心,帮助希望降低治疗费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重视细节。“从性别带来的性格差异来讲,男性可能比较粗放、女性相对细腻。”韩萍说,在诊疗过程中,女医生给予患者的指导和关注会更全面、更细致、更人性化。例如,女医生更容易理解妇产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儿科女医生的温柔细心有助于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等。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报》上一项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及其接诊医生的研究指出,由女医生接诊的女患者生存率最高,男医生接诊的女患者死亡率最高。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患者急性心梗的症状与男患者不太一样,而女医生能更好地识别出来。此外,如果急救团队中有更多的女医生参与,心梗女患者的生存率也会有所提高。
韩萍表示,“女医生效应”确实可能对诊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但更多的是,女医生能在精神和心理层面给患者带来更多慰藉、鼓励和支持。其实,当面对癌症等重大疾病时,安慰的话语能帮助患者有效减轻焦虑,让患者树立抗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甚至提升治疗效果。
医生好不好,技术很关键
细腻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强烈的同理心,都让女医生在医学领域“坐拥”天然优势,在特定专业中表现出色。在公共卫生领域中,面对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等工作,女医生的优势也能发挥更大作用。不过,男医生的体力好、能够承受更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遇到突发事件时更为理性、冷静、果断,胆子更大、抗压能力较强,这也是男医生的优势所在,所以他们在外科及妇产科等科室尤其吃香。
“从诸多研究中不难发现,男女医生应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综合提升各项能力来完善诊疗体验。”韩萍说,作为女医生,如果从事外科、妇产科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领域,可能就要加强锻炼,努力提升身体素质;在临床多磨练、多经历,正视情绪波动、加强心理韧性,训练抗压能力。此外,女医生家庭负担较大,往往还要承担照顾孩子和老人的任务,家人应帮忙多分担,平衡她们的工作和生活。
韩萍表示,虽然“女医生效应”对患者来说有一定优势,但男女医生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一个医生好不好、治病效果如何,主要还是看技术,需要患者理性看待和综合考量。”她建议,患者就诊时,要抛开性别、年龄、资历等滤镜,可以先挂普通号进行相应检查,若是疑难杂症或其他专科问题,医生会推荐前往专家门诊。如果多次就诊或反复检查后仍然存在问题,可以考虑挂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的号,获得更细致深入的诊疗。另外,年龄越大的医生不一定诊疗效果越好,随着医疗理念和科技的更新迭代,年轻医生在掌握新技术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另外,切忌只看医生排名和头衔,这些并不能帮患者直接判断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
韩萍建议,当患者看病时,应当首先了解医生的专业背景,如毕业院校、进修培训或学习经历等,查看医生的研究成果、论文和专利等,以评估其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再按照擅长领域选择更符合自己病情的医生。其次,向其他患者收集评价,看大家是否普遍给出好评,也可以到医院官网或第三方网站搜索医生信息。最后,可以优先选择副主任医师,他们的从医时间大多已达10年,体力和脑力相对充沛活跃,门诊、病房、手术等临床经验也较丰富。
受访专家:
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韩萍
本报记者 田雨汀《生命时报》 2024-05-31 第1804期 第1版
人们常说“男女有别”,性别差异不仅表现为身体构造的不同,更对思维模式有明显影响。在医生这个职业中,不同性别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诊疗风格,给患者的健康也可能带来不同获益。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通过最新研究证明,医生性别与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确实存在一定关联,值得医生和患者关注。
女医生治疗效果更好
上述研究从美国老年医疗保险的受益人中随机抽取了77万余名患者的索赔数据,其中女性患者45.8万名,男性患者31.9万名,他们均于2016~2019年因病住院并接受治疗。研究人员统计了30天的患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并根据患者、医生特征及医院水平进行相应调整。在调查者中,分别有14.2万名女性和9.8万名男性由女医生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与接受男医生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女医生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较低,再入院率也较低;如果患者初次就诊时由女医生接诊,则患者在出院30天内返回医院的可能性较小。
研究人员还发现,女性患者似乎从这种“女医生效应”中受益最多。具体来看,对于女性患者,女医生和男医生治疗的死亡率分别为8.15%和8.38%,差别看似细微,但考虑到美国每年有超过400万例老年住院患者,这样的临床差异其实是很显著的。不过,男性患者身上并未显现出因医生性别不同而带来的治疗差异。
此前已有不少学者基于男女行医方式的差异开展过相关研究,并强调了“女医生效应”。201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者对158万65岁以上的老年非手术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除病情最轻的患者外,经女医生治疗的患者30天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更低;比较同一医院、同一科室、相似年龄的男女医生时,这种死亡率差异仍然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也曾发表文章指出,女医生主刀手术对患者更有益,而由男医生主刀时,13.9%的患者会在3个月内经历至少1次再入院、并发症等不良事件;25%的患者会在1年内经历至少1次不良事件;女医生主刀时,相关比例则分别为12.5%和20.7%。
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认为,国内可能并不存在患者更愿意找女医生看病的情况。她说: “目前在我国,患者在挂普通号时,号源基本随机分配,无法自主选择医生性别;挂专家号时,患者往往会依据病情选择医生,每位医生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顶尖专家可能是男医生也可能是女医生,因此统计性别的意义也不大。”临床上,除了妇科、男科等可能涉及查体、隐私等方面的科室,患者就诊时可能对医生性别有一定倾向性,其他时候患者通常不会特意选择女医生问诊,但韩萍认为,“女医生效应”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慰藉、鼓励也会提升诊疗效果
“不管是哪项研究,研究者的目的肯定都不是出于鼓励、批评男性或女性医生,或呼吁大家都找女医生看病,更多的是从科学角度去探究,为何女医生看病的效果相对更好。”韩萍说,男女医生之间的诊疗差异,更可能是因为女医生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更好。
擅长沟通。病人对医生有着天然的信任感,如果医生能多嘱咐两句或多强调一些生活照护细节,会让患者觉得很温暖。韩萍解释,女医生语气更加温和,询问患者病情时如同聊天一般,更易与患者建立起信任、让患者放松下来。多数男医生更关注体格检查等结果,在人文关怀等方面稍欠考虑。对于同一个检查结果或治疗方案,有的医生可能会理性客观地向患者讲述,而女医生倾向于从患者角度出发,将问题解释得更透彻,使患者心理舒适不少。另外,女性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与同性别医生进行深入和敏感的话题交流。
遵循标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肿瘤专家克里斯托弗·沃利斯曾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发表文章认为,女医生倾向于遵守诊疗指南,在判断患者症状时不易受性别干预,在制定手术计划时更仔细。而男医生可能对女患者诉说病情时存在误解或偏见,低估其术后疼痛和不适。我国也曾对多家三甲医院近4000名内科医生治疗的7.9万例住院病例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男医生治疗患者的费用比女医生高出4.1%,可能是因为男医生更愿意尝试新药、执行更复杂的治疗,而女医生更习惯以患者为中心,帮助希望降低治疗费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重视细节。“从性别带来的性格差异来讲,男性可能比较粗放、女性相对细腻。”韩萍说,在诊疗过程中,女医生给予患者的指导和关注会更全面、更细致、更人性化。例如,女医生更容易理解妇产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儿科女医生的温柔细心有助于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等。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报》上一项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及其接诊医生的研究指出,由女医生接诊的女患者生存率最高,男医生接诊的女患者死亡率最高。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患者急性心梗的症状与男患者不太一样,而女医生能更好地识别出来。此外,如果急救团队中有更多的女医生参与,心梗女患者的生存率也会有所提高。
韩萍表示,“女医生效应”确实可能对诊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但更多的是,女医生能在精神和心理层面给患者带来更多慰藉、鼓励和支持。其实,当面对癌症等重大疾病时,安慰的话语能帮助患者有效减轻焦虑,让患者树立抗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甚至提升治疗效果。
医生好不好,技术很关键
细腻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强烈的同理心,都让女医生在医学领域“坐拥”天然优势,在特定专业中表现出色。在公共卫生领域中,面对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等工作,女医生的优势也能发挥更大作用。不过,男医生的体力好、能够承受更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遇到突发事件时更为理性、冷静、果断,胆子更大、抗压能力较强,这也是男医生的优势所在,所以他们在外科及妇产科等科室尤其吃香。
“从诸多研究中不难发现,男女医生应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综合提升各项能力来完善诊疗体验。”韩萍说,作为女医生,如果从事外科、妇产科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领域,可能就要加强锻炼,努力提升身体素质;在临床多磨练、多经历,正视情绪波动、加强心理韧性,训练抗压能力。此外,女医生家庭负担较大,往往还要承担照顾孩子和老人的任务,家人应帮忙多分担,平衡她们的工作和生活。
韩萍表示,虽然“女医生效应”对患者来说有一定优势,但男女医生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一个医生好不好、治病效果如何,主要还是看技术,需要患者理性看待和综合考量。”她建议,患者就诊时,要抛开性别、年龄、资历等滤镜,可以先挂普通号进行相应检查,若是疑难杂症或其他专科问题,医生会推荐前往专家门诊。如果多次就诊或反复检查后仍然存在问题,可以考虑挂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的号,获得更细致深入的诊疗。另外,年龄越大的医生不一定诊疗效果越好,随着医疗理念和科技的更新迭代,年轻医生在掌握新技术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另外,切忌只看医生排名和头衔,这些并不能帮患者直接判断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
韩萍建议,当患者看病时,应当首先了解医生的专业背景,如毕业院校、进修培训或学习经历等,查看医生的研究成果、论文和专利等,以评估其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再按照擅长领域选择更符合自己病情的医生。其次,向其他患者收集评价,看大家是否普遍给出好评,也可以到医院官网或第三方网站搜索医生信息。最后,可以优先选择副主任医师,他们的从医时间大多已达10年,体力和脑力相对充沛活跃,门诊、病房、手术等临床经验也较丰富。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没苦硬吃、没福硬享啥心态11-24
- [事件]多睡1小时性欲涨14%11-24
- [事件]脸型、体态看出性能力11-24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最新文章
- [事件]没苦硬吃、没福硬享啥心态11-24
- [事件]多睡1小时性欲涨14%11-24
- [事件]脸型、体态看出性能力11-24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