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广东读者王女士来信:我今年30岁,自认是个热心肠,生活中很关心家人,工作中也愿意帮助同事。但我好像有个毛病,就是听不进别人的好心相劝。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心理援助部心理治疗师樊亚奇、副研究员阳波
《生命时报》 2025-03-28 第1883期 第15版
我不知道这和我儿时的经历是否有关系。小时候我爸妈虽然对我很好,我需要的物质他们都会满足我,但他们之间经常吵架。我妈妈的脾气不太稳定,要求也严格,经常批评我,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感谢我的父母,但是我也畏惧他们。请问我为啥总是恶意解读他人的用意,这有办法改善吗?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心理援助部心理治疗师樊亚奇、副研究员阳波回复:从信中可以看出,您虽然有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人的好心建议,但你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也希望通过自我调整来缓和与身边人的关系,这是改善思维和行为的一个很好的基础。
经常把他人的关心当指责,从我们以往的咨询经验看,这很可能是因为缺乏感知爱的能力,把别人投来的爱意都当成了攻击。这确实与童年的负面经历有关。比如要是儿时父母之间的相处关系是既依赖又互相伤害的话,我们对爱的认知就是“它是危险的”,觉得被爱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矛盾或冲突。即便到成年后,我们也还是会把他人的好心当成危险信号,觉得接受好意一定意味着要牺牲、付出些什么,从而回避或曲解他人的好意。另外,如果小时候经常被养育者贬低,我们形成的自我认知就是“不值得被爱”“自我厌恶”,时刻处于自我检讨中,因此也会把别人的建议当成指责或攻击。你还提到你母亲情绪比较不稳定,这可能会导致你分辨情绪的能力比较弱且常常处于应激状态,容易把关心误认为是找茬儿。
当儿时的这些负面经历和体验过于持久或强烈时,它还会改造大脑。大脑的杏仁核是我们的情绪警报系统,研究发现,曾经有创伤经历的人,杏仁核比普通人活跃。这导致同样是听到关心话语,普通人杏仁核不会启动警报系统,而受伤者会警铃大作,过度放大他人话语中的负面信号,把好心解读成恶意。
要改善这个问题,建议你做两方面的练习。一是进行积极自我对话。感到被冒犯时,不要着急做反应,提醒自己“这只是感觉,不是事实,而且这种感觉可能是错的”。等心跳、怒气平复下来后,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告诉自己“他只是出于好心提醒,不是攻击我、伤害我,也不代表我做得不好”,并反复自我确认“我是值得被他人关心、在意的”。二是行为练习,从生活中的细微场景入手。比如尝试接受爱人的帮助也经常帮助他、接受售货员的微笑并反馈以微笑、接纳同事的建议并真诚地给予他们积极的建议。一来一回中你会发现,其他人其实和你一样,行为的动机大多是善意的,没有这么多恶意的成分。当你领悟到这一点,对他人的曲解少一些,面对好心建议的反应就不会这么剧烈了。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