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旅行打扮社交老年女性有了新生活

旅行打扮社交老年女性有了新生活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3-29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舍得花钱旅行打扮 愿意社交勇敢追爱 老年女性有了新生活


  受访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 唐 丹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 汪 冰

  本报记者 钟财芬
  《生命时报》 2025-03-14 第1879期 第1版

  如何迎接老年的到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过去,老年生活似乎有固定模板,尤其是女性,持家带孙占据了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而如今,不少中老年女性在打破常规,比如56岁的家庭主妇苏敏挣脱压抑的家庭生活,只身一人自驾走过中国数百个城市,被美国《纽约时报》赞为“无所畏惧的公路旅行者”。近期,澳大利亚学者完成了一项调查,他们跟踪采访了29名女性旅行者(大多超过60岁)后发现,很多中老年女性在挑战传统观念,追寻个人成长,并都在用行动证明“老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妇女与老龄化杂志》上。

  成为“新老人”

  广场上,退休后老年女性尽情舞动;合唱团内,她们歌声嘹亮;社区活动中,她们积极奉献、发光发热……我国很多老年女性不再将自己局限于家庭,而是怀揣勇气,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王沛:从运动教练到时尚达人。王沛是湖北人,出生于1950年11月,13岁时因身高突出被体校教练一眼挑中,进入湖北女篮。20世纪80年代,出于对“水上舞蹈”的兴趣,已从篮球队退役的王沛以领队的身份加入湖北省花样游泳队,直到61岁退休。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沛得知小区有老年大学,想去报名合唱团。由于身材高挑、气质出众,报名负责人推荐她去了时装班做模特。在动感的旋律中,她重燃了对舞蹈与艺术的热爱,一得空就往老年大学跑。很快,她成为武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时装队队长,带着一众六七十岁的队员,脚踩25厘米的高跟鞋,从武汉走到北京、澳门、青岛等全国各地参加时装周表演,自己也收到央视栏目的邀请,成为舞台上绽放的“银发玫瑰”。

  对王沛来说,当下每一天都热烈而充实,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退休后要帮忙带孙子,也感到身体不再那么灵活。但年龄、琐事都不能限制我尝试新生活。”

  陈梅:从退休工人到旅途诗者。陈梅(化名)67岁,来自广东,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每月有5000元左右的退休金。退休前,她的日常是围着工作和灶台转;退休后,突然的一次动心起念,她想趁身体还行出去看看,于是报名了旅行团。“有了第一次,就有了后来的无数次。”对陈梅来说,旅行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弥补了年轻时因条件限制未能增长的见识。陈梅还加入了诗社,有次做对联时,她突生灵感,想起在甘肃了解到西北大漠里有个叫“瓜州”的地方,于是做出一句“高原雪域花千朵,大漠瓜州沙万重”,得到一众表扬。

  如今,靠着平日里攒下的积蓄,陈梅已游览了大半个中国,还去了俄罗斯、澳大利亚、柬埔寨等国家。在她看来,走出家门、国门让她的生活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开启“新风尚”

  苏敏、王沛和陈梅只是当下众多老年女性的缩影,《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报告》显示,50岁后,我国中老年人开始重新关注自己,开启人生新阶段。新时代的老年女性,人生轨迹可大致概括为建国早期的青年、改革开放的中年、移动互联的晚年,这些造就了她们“适应变化”的时代特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认为,最早只有少数老年女性率先走出家庭,但取得积极效果后,互联网将这类“榜样力量”迅速扩散,推动了老年女性整体的转变。

  从顾家迈向广场。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唐丹表示,越来越多老年“新女性”意识到,晚年生活有多样化选择,而不是只能绕着孙辈转,和“姐妹”走出家门、迈向广场是最近的一步。《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26.1%的老年人参加了各类社会团体或组织。以广场舞为例,老年女性已成为主力军。调查显示,60~69岁女性占比最高,且近半数是在近些年广场舞热潮中加入,并成为全民新型健身的推动者。

  从单一趋于多元。看电视、打麻将、听广播……基本涵盖了老一代女性的闲暇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转变,《中国老年文娱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女性较男性在社交、参与活动、接触新事物上更活跃。比如,在“活到老学到老”大潮中,老年女性比男性更积极,会主动学习摄影、绘画、写作等技能。《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老年大学在校学员的男女比例约为3:7。很多“银发班”是清一色女学员,不少大学几乎成了老年“女子”大学。基于共同兴趣、社交需求,不少老年女性自发组织社交群组,比如“哈尔滨阿姨搭子群”,她们会定期聚餐、外出旅游,甚至举办文艺汇演。

  从“小家”到“大家”。以社区为场景的志愿活动中,退休后的老年人参与比例较高,达到75%以上。其中,年龄较小、健康良好、收入较高的老年女性积极性高。有些女性志愿群体在社区治安治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北京西城大妈”“广州家姐”“浙江武林大妈”等。

  从“不舍得”到“提质量”。以往奉行能省则省、节衣缩食的准则,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老年女性开始愿意为衣食住行买单。艾瑞数据显示,2020年4月销售额排名前三的中老年需求商品中,中老年女装位居首位;旅游服务企业发布的《2024女性旅行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50岁以上女性出行订单增速最快,高达205.6%。

  从独身到追爱。传统观念中,老年人的情感与性被贴上“无欲无求”的标签,谈爱甚至被认为“不正经”。近两年,老年相亲节目越来越火,不乏率真坦诚的老年女性主动表达情感需求。我国女性在60~70岁时面临的独身风险最大,但一大批“新老年女性”正在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主动寻求情感归属。过去20年,有配偶的老年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67.33%上升到2020年的75.21%,原因之一是部分老年人离婚或丧偶后再婚。

  打造“新篇章”

  专家们表示,老年女性想要尝试多样的生活,需先打造高质量的健康土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防病要主动。《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我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高5.51岁,但在世界范围内,老年女性带病生存的时间也长于男性,常“带病长寿”,更年期是重要的分水岭。因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机体免疫力跟着下降,骨质流失速度加快,乳腺癌、宫颈癌等妇科疾病发病率均开始增加。

  饮食上,老年女性尤需增加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量,必要时需应用补剂;保持运动,比如和“姐妹”一起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增强骨骼与肌肉力量,并定期筛查骨密度。人到老年,或多或少患有慢病,尤其是绝经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一定要遵医嘱服药,以免发生不良事件。即使平时没有任何不适,每年也要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妇科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检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等。

  子女要主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老年女性需待在家中照顾孙辈,难有闲暇时间。需明确的是,老人只是帮忙分担,子女不能当甩手掌柜。比如,用一张“周末自由券”给老人放个假,并确保不被做饭、洗衣等其他家务侵占;或者,晚饭后主动带娃,让老人有时间去散步、跳广场舞;也可以请一个外援,比如社区托管中心、育婴师、保姆等。此时,老年人不要拒绝子女的好意,这是子辈、孙辈发展亲子关系、塑造和谐家庭的机会;平时也要表达需求,学会说“我要”,比如“我要出去走走”“我要休息一下”。

  外出要主动。没有家庭的后顾之忧,不少老年女性反而感到孤独,担心家人不与自己亲近,这往往是依赖固有生活模式的表现,还未打开真正的社交。平时,子女要多肯定老人对“小家庭”的付出,让她们认同自身价值;老年女性要主动“走出去”,可就近去社区公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转转,或从加入志愿活动、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社群开始,主动拓展社交圈,而不是“坐等”别人上门。而且,积极进行社交活动,对老年女性的认知、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