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肿瘤标志物该不该取消

肿瘤标志物该不该取消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9-7-28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在众多体检指标中,人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肿瘤标志物升高。由于这项指标与肿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常会让人怀疑得了癌症。现实中,有的人指标升高,可检查一通却发现不是癌症;有的人指标正常,却在不久后确诊患癌。人们不免质疑,肿瘤标志物到底有没有用?

 

被滥用的肿瘤标志物

 

过去半年,小王一直活在恐慌中。去年12月体检,他的肿瘤标志物某项指标超出标准值2倍多,他便从此坐立不安,总是感觉自己得了癌症。为此到多家医院检查,始终没有查出是什么病,“会不会是癌症前期?”“会不会得了疑难病?”……各种疑窦在小王心里撕扯蔓延,让他每天都郁郁寡欢,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家人见况,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却发现他患了抑郁症和疑病症。像小王这样的患者,在医院门诊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这类患者不是没病找病,而是真的被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吓到了。

 

近十多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面对这些“恐怖”数字,很多单位都为员工安排了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一些“恐癌”的人也每年主动做“防癌筛查”。浏览国内大型体检机构的网站发现,几乎所有体检项目都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查项目,从最基础的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再到更高端VIP的体检套餐里,肿瘤标志物可达到12项之多,有些体检机构还专门推出了“防癌体检套餐”。

 

虽然多检查几项看起来“更加保险”“避免遗漏”,但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看来,过度检查带来的过度诊疗才是问题的关键。例如,因为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不明,频繁过度做检查,可能造成一些创面和感染。或发现一些良性肿瘤或良性小结节过度干预,盲目一刀切,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健康损失。

 

肿瘤标志物高≠癌症

 

肿瘤标志物也称肿瘤标记物,早在1978年就被发现了,它是指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身体对肿瘤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尽管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其表现却没有我们想象得完美。”尤长宣说,衡量一个肿瘤标志物质量主要看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可简单理解为“能不能检测到肿瘤”,特异性可理解为“能不能对应某类肿瘤”。理论上,一个理想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该都为100%,但很遗憾,业界至今没有发现一种具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标志物指标。

 

尤长宣举例说,癌胚抗原(CEA)绝对是体检套餐中的“老大”。作为一个广谱肿瘤标志物,它具有高敏感性,但特异性却很差,大约70%的直肠癌、55%的胰腺癌、50%的胃癌、45%的肺癌、40%的乳腺癌、40%的尿道癌、25%的卵巢癌以及胆管细胞癌/甲状腺癌患者,都可出现CEA升高。如果一个平常较健康的人,检测出CEA升高,想要确定是哪种癌症可就太难了,而且不一定肿瘤标志物高,就一定是癌症。

 

尤长宣表示,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甲胎蛋白(AFP),除原发性肝癌外,怀孕、活动性肝炎和生殖系统肿瘤等都可能导致升高。另外,不同医院检测仪器或所用试剂的不同,有时也会有假阳性现象的出现。尤长宣说,有些商业体检机构为节约成本,可能会采用较便宜的检测方法,比如组织芯片法很便宜,但检测结果可能存疑;化学发光法精确度更高,但价格也会更高。

 

同样的道理,即便是得了肿瘤,也并不能保证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100%是高的。肿瘤细胞在体内发展初期是很难被检测到的,只有当肿瘤细胞分泌出来蛋白分子,我们才能在血液里检测到,而这个“时间差”可能有三四个月。此外,有些癌型不分泌蛋白分子,就更难被“捕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患者明明几个月前肿瘤标志物结果显示正常,但后来还是确诊为癌症。

 

正因为肿瘤标志物存在上述局限,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联合筛查”的方法以弥补它的不足。比如确诊肺癌,往往要检查多项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等。另外,还要结合影像学和生化检测结果,如胸片、核磁、痰检、尿检等确诊。尤长宣表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仍旧是病理结果,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来帮助确诊癌症。

 

不适合普通人癌症筛查

 

尤长宣表示,健康人群做肿瘤标志物检测,利弊参半。好处是,从心理上老百姓认为“查了比不查强”,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值得质疑。当前,临床上较常用、较有用的肿瘤标志物不超过10个,但一般体检套餐中动辄数十项的标志物检测,不仅经济成本巨大,大量的假阳性只会增加健康人群不必要的恐慌。因此,肿瘤标志物不是查得越多越好。

 

国际医学检验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美国全国临床生物化学学会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制定了睾丸癌、前列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宫颈癌和胃癌的肿瘤标志物使用指南。这些指南都明确指出,肿瘤标志物不适合用于普通人群肿瘤的筛查。

 

尤长宣也认为,肿瘤标志物检查不应该取消,但应注意避免在健康人群中开展广泛筛查,需要完善相应的法规和监管,节约医疗成本,减少过度诊疗。那么,什么情况下适用肿瘤标志物检测呢?年龄在40岁以上的、有相应癌症家族史的、过往病史,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还是有必要的。选择检测的肿瘤标志物时,一定要有针对性选择联合筛查的标志物和检查手段。

 

发现标志物升高后怎么办?

 

尤长宣表示,不要过于担心着急。去正规医院咨询。发现体检报告中某些标志物较高,应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咨询专科医生,了解这些相应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意义,或重新做相应的标志物检查,核实结果的准确性。

 

单项升高没意义。体检结果中,常会出现某单项肿瘤标志物升高,要结合总体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单项肿瘤标志物升高并没有临床意义,多是由炎症等其他情况导致。

 

一个月后复查。发现某些肿瘤标志物略有升高,不要慌张,建议隔一个月之后复查。如果在查体时候再有增高的话,医生会根据情况做进一步确诊筛查。

 

连续观察。无论是医院还是体检机构,不同机构的检测方法不同,检测结果也会不太相同。建议患者在同一家医疗机构的检测平台上连续观察,这样所得的结果才有意义,不要多家机构来回奔波,对比结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