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湿”指南的中国贡献
【byb.cn 】(来源:北京日报)“白肺!”“呼吸衰竭!”“最大流量吸氧!”
……
前不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来了一名重症“肺炎”患者。来到医院时,患者已出现呼吸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急诊科迅速将患者收入院,随后将她送进重症监护室(ICU),用上呼吸机。
“本来好好的,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ICU外,家属陷入焦灼,难以理解病程进展如此之快。患者家在河北,这次进京看病,被一家人视做“最后的希望”。
离奇的“肺炎”
患者的所有症状,都直指一种疾病:重症肺炎!但按照肺炎治疗了三四天,患者的症状始终不见好转。影像片上,“大白肺”的面积越来越大……
这是怎么回事?
急诊科请来全院会诊,风湿免疫科一位主治医师语出惊人:“可能不是肺炎!”
这位主治医师刚刚到重症监护室看过患者,她心中已做出初步判断;再经过细致体格检查,她更加确认自己的诊断——“这不是肺炎,而是皮肌炎。”
皮肌炎?这是什么病?皮肤上的病,怎么呼吸就不行了?原来,皮肌炎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的皮肤和肌肉,所以被称之为皮肌炎。这名患者的症状很重,她体内早已分不清“敌我”的免疫系统,执着而又疯狂地攻击她的肺。这种攻击产生的肺间质炎症,反映在影像片上,就像是感染性的肺炎。
诊断明确,立刻调转治疗方向!
医生迅速停掉抗生素治疗,改为激素治疗。大剂量的激素冲击,让躁动不安、四处出击的免疫系统“安静”下来。不到一周,患者影像片上,“白晃晃”的影像逐渐缩小……病情平稳后,患者从重症监护室回到了普通病房。
一位年资并不高的主治医师,通过一般的问诊、查体,就能诊断出伪装成“肺炎”的皮肌炎?这在由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带领的学科团队中,并不稀奇。从各种疑难杂症中找到致病“真凶”,就是他们的日常。
栗占国团队的主要成员——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教授李玉慧说,像这样的“大白肺”、被误以为是感染性肺炎的皮肌炎患者,在风湿免疫科病房常年不断。幸运的是,现在她的同事们大都能通过“相面”,对多数患者做出准确诊断和治疗。
怎么“相面”?
“看手,看关节!”李玉慧说,皮肌炎是一种“挂相”的疾病,患者的皮疹很有特点——“有的皮疹特别隐蔽,通常长在肘关节或者踝关节处,看起来黑黢黢的,好像很久没有洗澡”“有的患者则表现为‘技工手’,双手非常粗糙,就像一名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又忘了洗手的钳工”……
“其实这都是皮疹。”李玉慧说,这是风湿免疫科医生给皮肌炎患者“相面”时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那位在全院会诊中语出惊人的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就是在患者胳膊肘和膝关节等处发现了很明显的粗糙皮疹,进而成功诊断出伪装成“肺炎”的皮肌炎。
“常见、疑难、误诊误治多,这是目前国内风湿免疫病的主要特征。”栗占国说。在北大人民医院疑难病例的全院大会诊中,半数以上病例与风湿免疫相关。多年来,风湿免疫科收治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疑难危重患者,是北大人民医院外地患者比例最高的临床科室之一。
栗占国要求全科的医师对每一位病人都要认真负责,仔细了解病情、查体及既往病史,从不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发现线索做出诊断,给予规范的治疗。
【中国贡献】
中国医生的这种细致观察,不仅为患者做出正确诊断,亦为相关疾病的国际分类标准做出贡献。皮肌炎本来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以及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虹吸”效应,这里的皮肌炎患者并不少见。
2017年,国际上发布了最新的皮肌炎国际分类标准。这份为全球医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标准一共采用了全球40多个医学中心提供的1900多例患者的研究数据,平均每个中心不到50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提供了200多例患者的数据,是为指南做出贡献最大的中心,李玉慧也是这项国际指南的共同作者之一。
中国医生的研究成果写入国际指南,不仅仅代表中国医学团队的诊疗水平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更是中国医生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治疗狼疮的“新药”
大约200年前,有医生发现一种新的疾病——
患者脸上都长满了“蝴蝶斑”,看起来就像被狼咬过一样可怕。更可怕的是,长了“蝴蝶斑”的患者往往病情很重,多数在几个月内死亡。这种疾病后来有了一个听上去挺可怕的名字——红斑狼疮。这种古老的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在和人类的漫长斗争中,始终表现得像狼一样顽强,而且,越来越狡猾——
红斑狼疮在患者的皮肤表面表现得愈发平和。第一次发病时,不是所有人的脸上都有狼疮,这可不是病毒偃旗息鼓,它们在人体深处兴风作浪,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更凶险的疾病:狼疮性肾病、狼疮性脑病、狼疮性心脏病……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门诊和病房中,有大量的红斑狼疮患者。如果说治疗其他疾病有“十八般武器”,那么治疗狼疮的传统药物只有“两板斧”:激素、免疫抑制剂。一旦这“两招”不奏效,患者就会陷入“持久战”,反反复复,求死不忍,求生太难。
有没有新的方法能让狼疮患者看到希望?栗占国团队的研究,使这一长期困扰着学者、医生和患者的问题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
2015年,栗占国团队关注到一种生物靶向药:白介素-2。这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广泛应用于肾癌、黑色素瘤、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常出现发热、水肿、皮疹、局部过敏等副作用。但低剂量的白介素-2可通过上调患者体内自身免疫的有益细胞,下调有害细胞,从而纠正患者的免疫失衡状态,维持免疫稳态,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治疗效果。
但为何白介素-2迟迟没有用于治疗红斑狼疮?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一次用多少”,剂量刚好就是“良药”,剂量不对,可能就是“毒药”。
栗占国团队开始了白介素-2用药剂量的尝试。
“内科医生手里的武器就这么多,必须要靠医生耐心细致的尝试,细心观察。”栗占国说。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他和团队终于在2016年成功完成了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药》)杂志上。
【中国贡献】
栗占国团队主要成员、主治医生张霞说,低剂量白介素-2属于生物治疗手段,相当于在原来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之外,发现了一种新的靶向治疗方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提供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这项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应用于临床。
栗占国团队并未止步,他们开始“随机双盲”试验,期望用最高水平的“随机双盲”试验来证明低剂量白介素-2在中重度等病人群体治疗的有效性。
试验将红斑狼疮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使用白介素-2治疗,另外一组使用安慰剂,但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自己的用药。实验三个月,“揭盲”显示,使用低剂量白介素-2的治疗组,跑出了预期的漂亮曲线:患者的临床症状、免疫指标及疾病活动指数都明显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今年9月,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
三联方案缓解类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也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往往从小就开始出现关节变形,然后蔓延到全身所有关节,严重者只能坐轮椅生活,甚至长期卧床,而且还要忍受不分日夜的刺骨疼痛。
25岁的优优,是一位爱跳舞的大连女孩。几年前,她突然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她曾经一度想要放弃自己,是栗占国给了她面对疾病的勇气。
“栗教授特别和蔼,每次来到他的门诊,他都会叮嘱我如何锻炼,如何用药,让我看到了希望……”优优说。她跟随栗占国治疗5年来,疾病始终处于完全缓解状态,身边的人甚至不相信她是一个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在很多医疗相关网站上,患者都可以给医生打分、点评,栗占国收到的总是“好评”,“耐心细致”“态度好”“有方法”“医术高”等评价高频出现。
栗占国常说:“我们面对的是病人,而非仅仅是疾病,从‘病’到‘病人’多出一个‘人’字,医患交流的情形就大不一样。”在栗占国看来,医生的一番话,能让患者重获信心,培养耐心,规范治疗。而规范治疗恰恰是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关键,“经过正规治疗,大多数风湿免疫病包括红斑狼疮、皮肌炎、各种血管炎等都可以控制,甚至完全缓解。”
【中国贡献】
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有了重要进展,主要集中在生物制剂的应用,但这类药物价格昂贵,国内很多类风湿患者苦于经济压力,难以使用。因此,寻找适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栗占国研究团队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的“三联缓解方案”,即联合使用口服药物、积极治疗,大幅度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缓解率,大大减低了患者的看病成本。
目前,该方案已经用于临床治疗,有大量患者从中受益。这套方案也成为欧洲风湿病联盟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中,所引用的循证研究成果。
领创者说
用了20年的“逆袭”
风湿免疫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并不被重视,研究、治疗水平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如今,在众多学者和医者的努力下,中国学者亦有机会参与国际风湿病分类标准及诊治指南的制定。
20年前,一个越洋电话,似已预示了这场“逆袭”。1998年,栗占国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他已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一天,他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越洋电话,是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免疫科两位老主任打来的,他们想和这位已初露锋芒的中国学者商讨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栗占国和他们聊了很久,心中萌发了回国发展的念头。
随后,又有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找到栗占国,当时他们正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受医院委托,邀请栗占国加盟人民医院。这份诚意,使栗占国下定决心。1999年初,他回到北京,决心建设一支优秀的风湿免疫队伍。
几乎是白手起家。当时人民医院免疫科室里只有几名医生,实验室只有一名技术人员、一台冰箱,只能完成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持之以恒,千里不远。栗占国用勤奋和精益求精,激励着团队不断加快脚步,一步一步攀登高峰。栗占国说,做一名医生,要对得起患者;做一名老师,要对得起学生;做人,要对得起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将每一位患者当作亲人,为他们选择最佳治疗手段。
“老师的办公室总是我们楼层最早开门的”“免疫科408实验室清晨来得早的同学,常常会碰到夜间还没完成试验的同学”……学生的描述,似乎道出了“逆袭”的秘诀。
天道酬勤
2005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风湿病重点实验室,2013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5年批准为中国首个亚太风湿病中心,2016年成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牵头多中心研究,推出一系列诊治方法、标准和方案,发表240多篇SCI论文,研究成果列入国内及国际诊治指南,成为中国、亚太和国际风湿病组织主任委员主席单位……
20年,栗占国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成为国内外一流的风湿免疫团队。
路还很长。风湿免疫学科依然是疑难病最多的学科,大多数免疫疾病仍然是“病因不明、不能治愈,只能缓解”。这也正是学科的魅力所在,使不畏挑战者心向往之。
日复一日,栗占国团队,以及所有中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学者们,仍在一刻不停地攀登。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