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设备更紧缺的是急救常识
【byb.cn 】(来源:北京日报)年轻艺人节目录制中意外身亡,心脏病患者地铁病发抢救无效……近日,心源性猝死成为舆论场上一个颇为沉重的话题。随后有媒体调查发现,“急救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很多商场和车站“一台难求”,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不足现象较为普遍。
意外事故看似偶然,但整体概率并不低。小到跌打损伤、急性病症,大到心脏骤停、烧伤溺水,突发危险在公共场所时有发生。时间就是生命,事发后及时进行正确急救,能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甚至还能化解危机,比如心脏骤停就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但就现实来看,遇到类似情况,大家除了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还能做些什么,具体怎样施救,需要何种设备,恐怕心中都不太有数,更不敢妄伸援手。如何补上急救时刻的短板,无疑是亟待解答的社会难题。
“硬件”短缺,“软件”不足,这是眼下国内公共场所在急救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人流密集地带,专业急救设备配置本就不多,缺少显著标识或摆放位置不当,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使用困难。此外,即便配有相应设备,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少之又少,效用更是大幅缩减。就拿AED来说,每有相关事故发生,总有网友评论“没听说过”“不会使用”“不敢上手”;现实中,很多场所的AED直到电极片过期都未使用过一次……虽然借着新闻热议,舆论场上也不乏加强急救教育的呼声,但热度一过,很快又归于沉寂。由此来看,仪器“硬件”短板亟待补齐,急救意识、救助技能更需提升,否则即便配备了相应设备,也难免成为“箱子里”的摆设。
人人可救人,才能人人可获救。首要一点,就是客观、专业评估公共场所,合理进行应急物品的配备。急救包、必备药也好,专业仪器也罢,都要根据人流密度、场所性质等保证供给、做好维护。而让急救设备真正“救急”,根本上还是要提升整个社会的意识。在日本,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参与心脏急救课程,AED使用更是驾校的“必修课”;而德国专门设有“全民救护日”,让大范围民众接受基本急救培训……这些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眼下,我国对急救普及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知识也被纳入中小学生的考试范围,但急救终究不是书本上的公式,只有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才能化“人人愿为”为“人人能为”。
懂急救是一项个人能力,全民懂急救则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期待“硬件”“软件”协力提升,为公共场所的生命安全再加一层保障。(郑宇飞)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