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老人 丹麦做了30年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指导防治疾病 疏解负面情绪 家访老人,丹麦做了30年
本报驻丹麦特约记者 荷 芃《生命时报》 2022-05-10 第1605期 第4版
丹麦流行一句俗语:“3天后就会变成臭鱼”,意思是来家的访客最好不要逗留超过3天,因为时间久了,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矛盾。无论是远房亲戚、朋友还是父母、子女,只要在别人家住上3天,关系往往如此。丹麦子女大多在20岁左右搬离原生家庭,就算去探望住在远方的父母,逗留时间也不会超过3天,父母探望子女也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谁来照料年老体衰的父母呢?答案是:政府。
1996年7月1日起,丹麦政府开始实施老年人预防性家访政策。国家卫生委员会还编写了《老年人预防手册》《高危老年人检测指南》等,旨在有效预防老年疾病,提高老年人福祉,并以“未病先防”的理念,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照顾有心理和身体不适迹象的老年人。丹麦全国促进健康预防性家访员工协会、老龄委和老年理事会组成了参政小组,为政府提供老年人预防性家访建议和指导。这些组织共同建议,家访顾问应始终以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及早发现并预防将会出现的问题。
预防性家访的主要对象是年满70岁的老年人,但如果有严重社交、心理或身体问题的65岁老人,如丧偶、酗酒、孤独,以及生活困难等特殊问题,也可加入预防性家访行列。按照规定,年满70岁的公民必须每年接受1次家访,因为政府要确保这一人群尽可能过上健康和自给自足的生活。75岁以上老人的家访频率会增加到每年1~2次;80 岁以上要接受每3个月1次的家访。
家访前,区政府会提前通知老人,然后登门“服务”。家访的重点内容是掌握老人如何管理每日生活,谈话内容会从日常生活、社交状况、住房等入手,了解老人的健康、活动和兴趣等。谈话也会涉及老人可能面临的问题,如是否有悲伤、失落或孤独等负面情绪。当然,家访顾问会顾及老人的感受,如果老人不愿谈及某个话题,就不会触及。
大多数丹麦老人对家访持肯定态度,生活在勒藻勒自治市的老人玛特说:“老伴儿走后,我真的很难适应一个人孤单的生活,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了政府的来信,说要派人来家里探望我。家访顾问给了我很多建议,还鼓励我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我的生活又重新恢复了活力,跟其他老人一起运动、聚会,我感觉精神状态好多了。”预防性家访实施以来确实颇见成效,有效防止了老年人身体功能丧失,节省了公共护理费用,还推迟了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年龄,同时降低了一半以上老年人的急诊率。
有关【老龄化】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