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祛湿之法在于气动

祛湿之法在于气动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2-8-26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气滞则湿聚,气行则湿化,“死水”变活水 祛湿之法,在于气动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医师 钟卫红 □中医师 禤影妍

  《生命时报》 2022-08-16 第1632期 第8版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日子,顺势养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认为,阳气盛则湿气除,故眼下正是祛湿的好时机。

  湿从何来?一是外湿,即来自自然界的湿邪,如暑湿天气等;二是内湿,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人体津液是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肌肤等组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过多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病态反应,多则为湿,少则为燥。

  湿气被中医认为是万病之源,最难治疗。这是由于湿为阴邪,有阻遏气机、易伤阳气的特点;湿邪为患,很少孤军作战,多兼夹其他病邪一起共同致病。譬如,挟风为风湿,挟寒为寒湿,挟热为湿热,挟痰为痰湿,正是这种“拉帮结伙”抱团袭击的行为,使得人体感受湿邪后病程反复,缠绵难愈。

  湿邪为患,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肺处于上焦,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其职责是通过肺气的宣发把脾输送的水液精微布散到肌表皮毛,使其保持润泽,同时把代谢完的水液通过汗液和呼吸排出体外。此外,肺气的肃降功能将体内水液输送至肾和膀胱,变成尿液排出体外。脾处于中焦,主运化水湿,其功能好比室内的“除湿机”,对饮食而来的水分,起着吸收、传输和布散的作用,吸收后清者传输到全身脏腑、四肢百骸,浊者则下输到肾,若脾阳不振,则会出现水湿停聚的现象。肾位于下焦,主水司二便,对肺、脾传来的水液起着蒸腾、汽化作用,津液之清者上输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废水”则通过小便排出体外。

  湿邪可导致哪些疾病和不适症状?正常情况下,在阳气的输布和汽化下,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运行循环不息,当阳气受损不足,不能推动水液代谢时,水湿就会出现停滞现象。譬如,水湿停留于头面,可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头重如裹、脸上长痤疮、舌苔厚腻;泛溢于皮肤肌腠,可见形体肥胖、湿疹反复发作等;留注于四肢关节,则见关节冷痛或红肿热痛、身重困倦、下肢水肿等;停聚于五脏六腑,就会出现咳喘咯痰、食欲不振、胸闷脘痞、大便溏薄或黏腻臭秽、小便清长等症状。可见,湿邪为病,可弥漫于三焦周身各处,无处不到。

  治湿之法,在于一个“动”字,所谓流水不腐,只有使体内津液循环运转不停息,一潭“死水”才能变成活水。“动”的关键是要振奋肺、脾、肾三脏的阳气,气行则湿化,气滞则湿聚。在肺,宜宣通肺气,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在脾,应温运脾阳,使其运化有司,“脾旺则湿自绝”;在肾,则宜温煦肾阳,使其发挥气化作用,对“清中之浊”进行再次“划分”,浊者化为尿液,下输膀胱。除了规范治疗,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防湿、祛湿。外湿,要避开潮湿的生活环境,少涉水淋雨等;除内湿可启动“三驾马车”。

  一是坚持合理运动。湿重之人大多因缺乏运动而阳气不足,“动则生阳”,经常跑步、健走、打球、跳舞、骑车等有氧运动可行气活血、开泄腠理、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水湿从汗和呼吸中排出体外。

  二是饮食祛湿。平时尽量少吃会加重体内“湿气”的食物,如芒果、菠萝、椰菜等,也要少吃生冷、难消化之物,以及反季节的蔬菜水果、肥腻肉类等,可适当摄入薏米、莲子、茯苓、赤小豆、陈皮、山药、五指毛桃等有健脾化湿功效的食物。

  三是艾灸除湿。艾灸有温经散寒、行痹逐湿的功效,对证属寒湿所致的关节冷痛、恶心欲吐、完谷不化等症状者,可行督脉灸,灸关元(肚脐下3寸处)、气海(肚脐正下方1.5寸处)、中脘(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足三里(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丰隆(外膝眼与外踝尖的连线中点处)等穴位。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