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更需要尊重

受访专家: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雪永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肖 蓉本报记者 高 阳
《生命时报》 2023-02-21 第1981期 第1版
随着老年人对精神赡养越来越看重,常回家看看成为子女们尽孝的重要方式。本以为多陪伴照顾就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要,但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老人即使生活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家庭氛围中,依然感到孤独,其中的主要原因竟是缺少尊重。
“废物式养老”与“单向式尽孝”
“今年春节,我们一大家子人终于团聚了,本该欢欢喜喜地过年,却因为我搞得大家都不开心。”70多岁的王老先生落寞地向记者倾诉,过年陪着孙子们玩时,时不时就会被嫌弃几句,“怎么连这种玩具都不会玩”“我们说的这些词你听都听不懂”……
退休这几年,王先生一直想重新找份工作,让自己别与社会脱节。趁过年,子女们都回来,他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没想到遭到全家人一致反对。儿子反问:“家里有吃有喝,又不是养不起您,干嘛出去遭罪?!”女儿来劝:“爸,您腿脚不好,万一工作没干好再把自己伤着了,怎么办?”王先生反驳:“你妈妈能出去跳舞、打牌,我就不能找点事儿做吗?”“你这个岁数出去能干啥?没人敢用你!”老伴儿的一句话让家庭气氛直接降至冰点。王先生说:“外人都觉得我家孩子孝顺,但我清楚,我在家里一点地位都没有,说什么都没人听。”
《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但25.3%子女不想让父母继续受累,认为退休后就应该休息。“吃喝不愁,不用干活,这是很多子女认为的孝顺。但实际上,‘什么都不让老人干’是最大的不尊重。”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肖蓉说,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废物式养老”会让老人感觉“老而无用”,尊重感降低,在社会接触中也更加封闭和孤独。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雪永表示,传统社会环境下,人们维持生产生活主要来自父辈的经验积累,长辈将经验传递给子孙,赢得晚辈的尊重和爱戴。而现代生产关系让父辈的传承关系弱化,对生产资料、财产、经验的依赖性降低。特别是老年人退出职场后,与社会脱离,导致他们没有太多机会了解他人、学习新东西,难以适应社会新变化、新技术,也很难赢得新的尊重。
肖蓉说,有些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经常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妥协和成全;儿女也时常出于“我是为您好”的想法,一厢情愿地为老人安排一切,最后成了“单向式尽孝”。所以,有的老人即便是子孙满堂、家庭和睦,但情感上体会不到被理解、支持、尊重时,心理上便会处于一种被隔离的状态,并感觉孤独。
老人期望六种社会关系
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孤独源于预期和实际社会关系之间的差距。老人感到孤独是因为:一方面老年人想得到尊重,希望有人倾听他们、欣赏他们的故事和经验;另一方面,老人也希望回馈他人和社会。肖蓉表示,随着年龄增长,如果能满足老年人对社会关系的这些期望,他们晚年的孤独感能大大降低。研究人员经过对老年人的长期追踪研究,总结出了他们对社会关系的六种期望:
1.社交接触能近在咫尺
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老人更希望在住所的附近就能有充足的社交关系,朋友会面的成本要尽可能低。例如,出门就可以“约上老友一起遛个弯儿”“跟老同事们一起打牌”等。
2.得到想要的支持
例如,“当我遇到问题时,我可以依靠很多人”,包括日常生活帮助、经济援助、情感支持等。有研究表明,老人的孤独感更多与未满足的支持期望有关,而不是他们实际收到的支持量。这种期待更多是来自心灵需求层面,即“想要”,而不是“拥有”。我国学者曾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老人更多期望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城市老人则相对期望来自友谊的情感支持。
3.保持亲密关系
老年人期望在社会关系中拥有亲密感,他们期望被人爱、接受和理解。例如,老人希望有能让自己敞开心扉的朋友,自己能被理解和倾听等。性亲密关系是老年人经常忽视的一种亲密关系,但它其实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夫妻在情感和性生活上都要和谐。当然,老年人的性并非一定是实质性的,牵手、拥抱、相互爱抚也是性的一种。
4.兴趣培养和分享
老年人期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愉快经历,例如才艺、旅行经历、成功故事等。同时,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参与休闲活动,还可以帮助老人过渡到退休,有利于激活大脑,开拓社交,降低孤独感。
5.为社会创造价值
老年人都期望为子孙后代做出贡献,例如帮助子女带娃、创造艺术品及文学作品、参加志愿服务、分享经验、履新岗位等。研究也表明,参与志愿服务、返聘工作或照顾家人的老年人,少有孤独感,因为在社会中担任有贡献的角色,有助于老年人保持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6.获得礼待和尊重
从微观层面来看,老年人期望他们为家庭做出的贡献、提供的照顾能受到重视,并参与到家庭决策中;从中观层面看,老人希望在邻里间、公共场所或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中,被视为值得尊重、礼貌相待的长者;在宏观层面上,老年人期望在社会决策中得到代表和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层面得到重视。
拓展可能性,重拾晚年尊重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全球58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60%的受访者表示,老年人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在一些低收入国家,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肖蓉说,当老年人孤独成为一种持续或慢性状态时,会对健康寿命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证实,老人持续的孤独感可导致心血管疾病、抑郁症、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并增加死亡风险。
“尊老”,“尊”的到底是什么?张雪永认为,尊重老人,不是尊重他的年纪、地位,本质上是尊重每个人都会老去的事实,理解人到老年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并接纳这种变化。老年人虽然体力等方面有所下降,但仍有继续发光发热的意愿和能力,理应得到认可和尊重,全社会应当形成共识——退休并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止。一方面,老年用工服务市场还需不断完善,老年人劳动权利的保护也应当重视;另一方面,要推动老年大学、适老社区、口袋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让老年人享受更多社交便利和学习机会,满足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需要。此外,社区和街道工作应注重尊重老年人权益,及时征求老年人的意见;积极为老年人创造与年轻人交流的机会,例如组织一些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活动、故事会等。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肖蓉说,子女尽孝一定要注意方式、分寸,让父母感到自己有用,还能给孩子帮忙,而不是一个让人操心的累赘,这才是他们晚年快乐的支柱。子女在多陪伴父母的同时,应多加关注父母的精神世界,多与他们聊聊家常、谈谈新鲜事,鼓励父母拓宽兴趣、结交朋友。
两位专家还建议,走出孤独,老人自己也要坚持学习,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具体做好四点:1.培养爱好,例如学习唱歌、画画、养花草、养宠物等,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社交活动;2.坚持锻炼,去公园散散步,去郊野爬爬山,呼吸新鲜空气,可以让人神清气爽,还能增强免疫力,改善情绪;3.凡事看开,儿孙自有儿孙福,要用积极态度看待事物,对子女的生活多点接纳与包容。4.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或再次就业,在给别人送温暖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快乐与价值感,还能结交新朋友。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