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警惕“好孩子”变冷漠

警惕“好孩子”变冷漠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8-10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重成绩轻视人情 只执行不问对错 警惕“好孩子”变冷漠


  受访专家: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曹永国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 张 侃 □青少年心理顾问 姚春敏

  本报记者 施 婕

  《生命时报》 2023-07-25 第1722期 第15版


  生活工作中我们也许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秉公办事、为人勤奋、有责任感、纪律性强,处处尽显优秀,但为人处世上总缺乏点温度,给人疏远、冷漠的感觉。这些,可能是“好孩子”教育留下的“副作用”。

  在许多人眼里,“好孩子”是优秀、听话的意思,当我们夸孩子“真乖”,是在肯定父母教育得法。然而,一枚硬币有两面,一味强调“听话”也有代价。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曹永国在一篇名为《好孩子:一个被遗忘的道德之隐忧》的文章中提到:我们希望并努力培育“好孩子”,却忽略了这么做可能让孩子变得刻板,缺乏反思精神和同理心,变成冷漠的人。

  按规则做事,对长辈言听计从、不忤逆,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言行得体、优良……听话的好孩子常常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偏爱,拥有更多的奖励和机会。“好孩子”标签似乎成了一张通行证,更受社会青睐,反过来也促使现行教育培养出更多拥有这类特质的孩子。曹永国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一些教育观念和方式共同塑造了“好孩子”,也已成为一种教育共识。

  1.权威教育

  成人多数认为小孩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只有“听我的话”、依附权威才能减少错误、更好地成长。因此,孩子总是被要求听从长辈的安排,他们顺从、执行,不会也不该质疑和反抗。成长,意味着执行权威的安排和规划。不仅中国,美国学者也指出其国内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优秀的绵羊”,听话顺从。


  2.层级教育

  在一所学校里,我们常能看到重点班、普通班,强化班、特长班,学习成绩几乎是唯一的分类标准,这是分类也是分层。这一方面造成教学资源分配不公,一方面也限制了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教育氛围下,贴标签变得更常见,比如学霸、学渣,好学生、差学生。“在中小学,成绩甚至影响交友。成绩好的学生之间会交换电话,但很少和成绩差的同学打交道,因为他们怕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间。” 青少年心理顾问姚春敏说。


  3.同质化竞争

  不论升学、求职,处处是“万人过独木桥”。“优秀”的标准很明确,就是“晋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张侃认为:“内卷教育盛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选拔体系僵化有余,活力不足,不够多元。”经过层层考试和选拔,只有成绩优异的孩子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拿到进入社会理想层级的敲门砖,对善良、慈悲、宽容等道德品质的强调被放到一边。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努力、听话学习成为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唯一的要求,以至于他们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十分单一。


  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实践能带来许多正面影响,例如很多孩子成为了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但这背后也有消极面,一些人努力通过服从来获得“奖励”“认同”,把顺从、听话当成“荣誉”,延误、违背看作“耻辱”,极力按照“理性”做事而克制“感情用事”,这种“规范主义”蕴含着道德隐忧——纪律、规则和命令取代了道德敏感、道德思考和道德责任,具体表现为:

  1.只遵守规定,不质疑规则。这样的孩子很少怀疑一件事“对不对”,更多考虑自己“能不能”。他们只低头做事,不抬头看路,只接受、不表达、不反思,缺乏创新能力,缺少批判精神。

  2.轻视所谓“不优秀”的人。层级教育和单一的评判标准让“好孩子”对那些与自己想法不一样、有着不同兴趣、成绩并不优异的人有着天然的排斥。他们会轻视普通人,甚至认为他们懒惰、越矩、耽误事。这种看待他人的方式也会内化成自我评价标准,比如优秀时感到骄傲、落后时感到自卑。

  3.缺乏同理心。多数好孩子都是勤奋努力的,他们内心坚硬,立场坚定,不会让“情绪”干扰自己的计划。“能不能成事”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多愁善感”是多余的。他们不愿分享心事,也很难理解他人的难处,甚至不在乎别人的脆弱,因此少有团队意识和利他行为。

  4.从“工具”的角度审视他人。在好孩子眼里,他人分为有效、无效,高效、低效。情感、良知、善恶、对错等与个人成就无关的问题,他们无暇也不屑顾及。

  想扭转这一现象,三位专家给出建议:

  树立多元价值观。意识到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人学习成绩不好但可能沟通能力很强,不要因为他人一方面的落后而看低他人,尊重人才的多元性。父母应降低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待,增加包容性,在培养孩子和发展自我方面建立长期眼光,不囿于此时此刻的一个标准。

  鼓励表达。尤其是要从小培养、鼓励孩子遵循内心真实想法进行表达和选择,给他们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间;激发孩子提问,敢于挑战权威观点,同时保护孩子的不同意见,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

  和自己比。少做横向比较,多做纵向比较,才是良性的衡量进步与否的方式。

  承认人的局限性。人必然是有缺点和不足的,但即使是一个脆弱和不完美的人,也值得被爱、被珍惜。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一面,人与人之间才需要互补,才更需要互相尊重、关心和爱护。

  进行感恩教育。培养有情有义的孩子,成人应以身作则,懂得发现和表达感激,对父母、同事、朋友乃至整个社会常报感恩之心,多做换位思考,不仅帮助理解别人处境,也能避免自我中心、利益至上。

  最后,学习和思考是一生的功课,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凡事多质疑多反思,发展批判性思维什么时候都不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