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欠账太多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每年心脏骤停人数超75万例,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比例仅20.3%,患者存活率1.2%
心脏骤停存活率仅1.2%
“心脏骤停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冯广迅介绍,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严重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加重、严重应激或情绪波动等,均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回忆,在几十年的急救职业生涯中,较为常见的是心脏骤停,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此类患者。有一次,他随救护车去北京某农贸市场执行抢救任务,抵达时,一名中年男子已倒地抽搐。他双侧眼球上吊,面色青紫,意识丧失。在迅速对患者检查后,贾大成发现患者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已消失。护士见状立刻跪在地上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而贾大成马上操作除颤仪,随后患者逐渐清醒。紧接着,贾大成让护士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给患者做心电图,结果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由于病情瞬息万变,医护人员立刻将患者抬上救护车。抵达医院后,医生征得家属同意,紧急实施溶栓治疗。约20分钟后,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消失,患者才算死里逃生。
“如同研究结论所说,最终只有少部分患者幸运得救。”冯广迅表示,有的患者在发病后可能都没来得及拨通急救电话;有的拨出急救电话后,未能详细提供地址;有的遇上急救车辆运力不足,或碰到医护、司机出诊路径不熟、交通状况差或不良天气等;患者家属因为不敢或无法按医护人员指导对患者进行紧急心外按压等操作,最终导致遗憾结局的情况也不少。
《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发表的这项新研究,纳入2019~2020年我国25个区域院前急救系统接诊的132262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经院前急救系统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95.7/10万,其中31.8%接受了心肺复苏,主要发生在家中(79.2%)。从救治状况看,急救调度员识别出骤停的占比17.6%,指导心肺复苏实施比例11.5%;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比例为20.3%,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比例不足0.1%;院前急救系统反应时间中位数为12分钟。从患者预后来看,57.3%的患者在现场被宣布死亡,42.7%被转运至急诊;患者存活出院率仅为1.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0.8%。
五大短板亟需弥补
抢救时,对心脏骤停患者使用心肺复苏术或自动体外除颤器至关重要,为何调查中两者实施率如此之低?
急救知识不足。“在我30余年工作经历中,仅四次遇到现场有人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贾大成说,尽管自2010年后,随着公众急救意识提升、网络普及,了解急救知识的人增多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
无法将知识付诸实践。贾大成称,急救看着简单,学起来不难,但真正实际操作很难。很多人即使学过,在实际中也很少运用,原因包括多个方面。一是不愿做,担心实施急救后无法承担后果。二是害怕病人,因为练习用的假人与真人有较大差距,一些人即使面对亲属,也不敢靠近施救。三是紧张、怕做错,或因学习急救后很少有实践机会,而技能生疏不敢操作。
动作不规范。“即便上手了,也有不少人进行了错误急救。”贾大成表示,急救现场往往非常混乱,很多急救者动作不规范。社交媒体上曾有医生分享过一个急救故事,一位家长对有呼吸障碍的孩子进行了错误的胸外按压,导致其肋骨多处骨折、呼吸基本停止,错误急救确实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急救设施不足。贾大成介绍,徒手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低,而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项便携、易操作的心脏急救设备,配备图像和语音提示,非专业人员也能用。如果第一时间给予心脏骤停患者电击除颤,可助其恢复心跳。从全球来看,日本、美国、荷兰除颤器安装率最高,我国目前仅有小部分城市在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配置,学校等配备率低。
医护培训考核体系不完善。贾大成认为,调度员心脏骤停识别率、指导心肺复苏实施比例不高,除了民众表述不清、无法按照指导操作等,不少调度员能力也有待提高。部分调度员实战经验不够,无法精准、耐心地指导他人急救。
急救技能必须不断复训
“急救绝不仅是急救机构的工作,更是全社会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两位专家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树立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急救能力。
加强基础建设和设施配备。冯广迅建议,优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推进急救中心(站)建设,合理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备,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加强科学调度水平,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非常重要。同时应保障救护车辆权利,使其在执行急救任务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到达。
提升公众急救意识。贾大成说,需发动每个人绷紧“院前急救”这根弦。媒体应做好宣传,让民众知晓院前急救重要性、必要性,尤其是家庭急救的重要性,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增强更多人的急救技能。“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公立医院等加强配合,组织开展针对公众的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冯广迅建议,民警、消防人员等重点人群应组织在岗急救培训。一些特殊职业者,如电工、游泳馆救生员、记者也应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在学生中也应普及急救培训,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贾大成认为,应每1~2年进行一次复训,巩固急救知识。“我曾提议,在驾校考试科目中加入急救知识,这样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们只要想考驾照就必须学急救、会急救。”
院前急救欠账太多
受访专家:
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 贾大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 冯广迅
本报记者 牛雨蕾《生命时报》 2024-01-16 第1770期 第2版
心脏骤停存活率仅1.2%
“心脏骤停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冯广迅介绍,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严重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加重、严重应激或情绪波动等,均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回忆,在几十年的急救职业生涯中,较为常见的是心脏骤停,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此类患者。有一次,他随救护车去北京某农贸市场执行抢救任务,抵达时,一名中年男子已倒地抽搐。他双侧眼球上吊,面色青紫,意识丧失。在迅速对患者检查后,贾大成发现患者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已消失。护士见状立刻跪在地上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而贾大成马上操作除颤仪,随后患者逐渐清醒。紧接着,贾大成让护士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给患者做心电图,结果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由于病情瞬息万变,医护人员立刻将患者抬上救护车。抵达医院后,医生征得家属同意,紧急实施溶栓治疗。约20分钟后,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消失,患者才算死里逃生。
“如同研究结论所说,最终只有少部分患者幸运得救。”冯广迅表示,有的患者在发病后可能都没来得及拨通急救电话;有的拨出急救电话后,未能详细提供地址;有的遇上急救车辆运力不足,或碰到医护、司机出诊路径不熟、交通状况差或不良天气等;患者家属因为不敢或无法按医护人员指导对患者进行紧急心外按压等操作,最终导致遗憾结局的情况也不少。
《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发表的这项新研究,纳入2019~2020年我国25个区域院前急救系统接诊的132262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经院前急救系统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95.7/10万,其中31.8%接受了心肺复苏,主要发生在家中(79.2%)。从救治状况看,急救调度员识别出骤停的占比17.6%,指导心肺复苏实施比例11.5%;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比例为20.3%,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比例不足0.1%;院前急救系统反应时间中位数为12分钟。从患者预后来看,57.3%的患者在现场被宣布死亡,42.7%被转运至急诊;患者存活出院率仅为1.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0.8%。
五大短板亟需弥补
抢救时,对心脏骤停患者使用心肺复苏术或自动体外除颤器至关重要,为何调查中两者实施率如此之低?
急救知识不足。“在我30余年工作经历中,仅四次遇到现场有人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贾大成说,尽管自2010年后,随着公众急救意识提升、网络普及,了解急救知识的人增多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
无法将知识付诸实践。贾大成称,急救看着简单,学起来不难,但真正实际操作很难。很多人即使学过,在实际中也很少运用,原因包括多个方面。一是不愿做,担心实施急救后无法承担后果。二是害怕病人,因为练习用的假人与真人有较大差距,一些人即使面对亲属,也不敢靠近施救。三是紧张、怕做错,或因学习急救后很少有实践机会,而技能生疏不敢操作。
动作不规范。“即便上手了,也有不少人进行了错误急救。”贾大成表示,急救现场往往非常混乱,很多急救者动作不规范。社交媒体上曾有医生分享过一个急救故事,一位家长对有呼吸障碍的孩子进行了错误的胸外按压,导致其肋骨多处骨折、呼吸基本停止,错误急救确实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急救设施不足。贾大成介绍,徒手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低,而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项便携、易操作的心脏急救设备,配备图像和语音提示,非专业人员也能用。如果第一时间给予心脏骤停患者电击除颤,可助其恢复心跳。从全球来看,日本、美国、荷兰除颤器安装率最高,我国目前仅有小部分城市在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配置,学校等配备率低。
医护培训考核体系不完善。贾大成认为,调度员心脏骤停识别率、指导心肺复苏实施比例不高,除了民众表述不清、无法按照指导操作等,不少调度员能力也有待提高。部分调度员实战经验不够,无法精准、耐心地指导他人急救。
急救技能必须不断复训
“急救绝不仅是急救机构的工作,更是全社会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两位专家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树立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急救能力。
加强基础建设和设施配备。冯广迅建议,优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推进急救中心(站)建设,合理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备,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加强科学调度水平,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非常重要。同时应保障救护车辆权利,使其在执行急救任务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到达。
提升公众急救意识。贾大成说,需发动每个人绷紧“院前急救”这根弦。媒体应做好宣传,让民众知晓院前急救重要性、必要性,尤其是家庭急救的重要性,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增强更多人的急救技能。“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公立医院等加强配合,组织开展针对公众的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冯广迅建议,民警、消防人员等重点人群应组织在岗急救培训。一些特殊职业者,如电工、游泳馆救生员、记者也应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在学生中也应普及急救培训,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贾大成认为,应每1~2年进行一次复训,巩固急救知识。“我曾提议,在驾校考试科目中加入急救知识,这样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们只要想考驾照就必须学急救、会急救。”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