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医生给熟人看病风险大

医生给熟人看病风险大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2-7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碍于情面诊治不客观 跳过正规程序有隐患 医生给熟人看病风险大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王 岳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金苹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医师王健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陈思畅

  本报记者 高阳
  《生命时报》 2024-01-19 第1771期 第1版

  常言道:“人熟为宝”,讲的是熟人好办事。长久以来,“看病找熟人”成为绝大多数求医者的内心选择,医生更是难以回避熟人相托,这种现象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但近日,《英国医学杂志》发布的指南明确建议:医生尽可能不要向熟人提供医疗服务,否则可能造成误诊等。也就是说,找熟人看病貌似安全可靠,实际可能适得其反。

  超七成人看病想找熟人

  生活中,医生难免会被亲朋好友托关系看病、加号、检查、开药等。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医师王健生说:“病人和家属想找捷径的心情可以理解,尤其托关系插队的情况比较多见。”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金苹日常工作以慢病诊疗和管理为主,熟人通常是希望帮忙加号或开药。“大约一半患者都是熟人介绍来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陈思畅直言,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在全国名列前茅,门诊量和住院压力都很大,很多患者和家属会倾向于找熟人,为的就是“少走弯路”,减少就诊、住院的等待时间。

  《生命时报》近日在微博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仅26%的受访者看病“从来不找熟人”,43%表示“视情况而定”,24%“想找熟人,但托不到关系”,6%“每次都会找熟人”。吉林大学屈英和教授抽样调查了200名临床医生和500名患者,结果相近——“找关系”就医是患者的首选,七成多患者希望通过熟人就医。这种人情难题困扰的不止中国医生,德国一项对1643名外科医生的调查显示,77.6%的人曾为亲友做过手术;美国对1086名儿科医生进行的调查显示,3/4的人曾被要求为亲属开具处方药。

  患者找熟人看病无外乎图个便捷心安,感觉有人“照应一下”心理上就安全了。事实上,熟人诊疗有时效果反而不理想,甚至介绍人也被牵扯其中。网友“土豆丝彭”是位医生,分享了她师兄的经历:“他亲戚家生小孩,就拜托他找个医生做产检。因为是熟人,医生告诉孕妇不用来太勤。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孕晚期胎心没了,孕妇家人接受不了,把医院告了,我师兄也被牵扯进去了。”

  近年来的新闻中,熟人诊疗引发的纠纷并不少。2023年12月,广西一名医生给高中同学父亲看病,却因为一点小事被无理打骂,患者出院后立马翻脸不认人。2022年,安徽省卫健委公布一则处罚,医生刘某某为帮熟人患者省钱,未进行术前检查,造成患者多处感染穿孔,最终因器官衰竭死亡。

  “亲情就医”有一定隐患

  《生命时报》网络调查发现,44%的受访者普遍认为“找熟人看病知根知底,不会过度诊疗”,26%认为“熟人可以开后门,节省时间成本”,24%表示“熟人问诊更仔细,减少误判率”,6%则是“虚荣心作怪,找熟人感觉有面子”。吉林大学屈英和教授的调查显示,近四成患者期待找熟人医生来获得更符合心意的诊疗方案,希望得到的照顾排在前3位的是:对病情、病因、治疗方案说明更详细;诊治更慎重负责;看病、检查和手术优先。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认为,这与我国传统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熟人社会有一定关系,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几乎都无法避免这种社会关系。人们天然地认为,有熟人关系加持,诊疗的准确度、便捷性会更好。“究其根本,还是医患的信任度不够。”在王岳看来,这折射出当下患者对医生存在一定的信任缺失,希望通过熟人关系来弥合。最好的医疗就是同质化医疗,如果无论找哪个医生看病都能获得同等的诊疗服务质量,托熟人看病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陈思畅认为,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医患彼此建立信任是很难的。“在我们这种涉及开颅手术的高风险科室,‘熟人’某种意义上是医患信任感的‘背书’。”内科需要复杂的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也需要较长时间,相当于“开盲盒”;对外科来说,医生和患者都能看到“盒子里是什么”,目标很明确,但想要把病灶拿出来并非易事,需要医患彼此信任才更有胜算。因此,外科医生一般不会拒绝给熟人看病,患者和家属想找特别信任的医生主刀,也属人之常情。“临床感受上,越是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越需要医患信任。有时候为了诊疗和沟通都更加顺畅,我会特意告诉患者‘你是谁介绍来的’,给患者一定的积极心理暗示。这样能够提前积累信任,起到润滑医患关系的作用,让患者对治疗更有信心。”陈思畅说。

  王岳则认为,找熟人没有太大意义,绝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并不会因为熟或不熟,就改变治疗原则和方法。王岳说:“我看病就不找熟人。我给医学生上课时常说,虽然我是你们的老师,但我以后不会找你们看病,我只希望你们对每个病人的水准都是一样的。”记者采访的不少医生也表示,无论对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同等看待。对托关系的病人,无非就是解释得更细一点,话说得更多一点。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表示,是否熟人相托,带来的诊疗差异并不大,那种因为熟人就“特殊对待”的情况,属于个别人的职业素质和医德医风问题。“有时候,正是因为这层熟人关系,出了不少问题。”王岳指出,如果医生和患者都想走捷径,忽略掉一些检查,做了一些不合规的变通,可能存在安全和法律隐患。

  过度诊断或漏诊误诊。上述《英国医学杂志》刊发的文章明确指出,面对熟人,患者可能很难诚实地讲述自己的病史和治疗情况,医生也可能碍于人际关系,不能客观了解患者的需求,导致遗漏检查项目、误诊等。王健生说,有些熟人托关系看病,并非疑难杂症,但为了显示对熟人患者的“关心和重视”,一些医生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小病当成大病治。还有的熟人患者病历资料都没带全,就希望快速得到诊断结果,医生容易忙中出错,遗漏诊疗和检查重点。

  扰乱医院诊疗秩序。张金苹发现:“熟人患者加号后还会希望插队提前看,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这显然有些过分了,其他患者提前很久挂号,插队对他们不公平。对不守规矩的患者,我一般都是按顺序叫号,不会提前给他们看。”还有些患者想要拖熟人越过正规诊疗程序。网友“手札君”是位泌尿科医生,他分享心声:“有的熟人在微信上发几张检查单或影像照片就问我什么病,还有些托熟人既找这个医生又找那个医生,把医生当‘备胎’或‘随时待命回复的工具’,十分不尊重人。”碍于情面,对于熟人不合规的要求,有些医生会被迫接受,例如不挂号直接帮熟人看病、省钱不做检查、帮熟人多开药、不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写门诊病历等,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机构和医生就需要为此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还有医生表示,有时熟人看病后会送礼答谢,不收显得不近人情,收了又可能存在“收红包”的嫌疑。

  无论“医”还是“患”都当有敬畏之心

  不少国家对接诊熟人有着明确规定或提醒。美国医学会指出,医生“通常不应该治疗自己或者直系亲属”。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以为家庭成员开特定的药物。新西兰医学委员会建议,不要向与医生有密切私人关系的任何人提供医疗服务。英国医学会提示,在没有其他医疗资源可用的情况下,不禁止医生为熟人进行治疗;但医生应该谨慎、仔细考虑风险,尽量寻求满足患者需求的可替代方案;如果不得不给熟人看病,请务必保留详细的问诊、治疗记录,把熟人当成素不相识的人来看待。

  王岳认为,国家应持续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大医院可扩大特需门诊,适应患者更多的诊疗需求;同时打击黄牛等干扰诊疗秩序的行为,剔除极少数破坏规则的害群之马,树立医疗公信力。“熟人看病,在所难免,但要注意不能干扰正常诊疗,可以用互联网、AI等先进技术来解决。”王岳建议,升级医院信息系统,利用AI技术避免人情加号,或者在就诊顺序和分配上做一定的调整。当公平的叫号系统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了,很多人情因素不好发挥作用,熟人诊疗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王岳认为,医务人员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位病人,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必须一视同仁,才会提升患者信任度。面对熟人求诊时,陈思畅表示,医生要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专业是否对口,不要碍于情面应承,这是对双方的不负责。如果有困难或者风险很大,更要慎重对待,而非因为是熟人就冒险诊治。

  王岳说,社会文明进步的特征之一,就是从身份走向契约,即从依靠熟人身份逐步转变为依靠契约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无论医还是患,都应该为这种文明进步做出改变,尽量不走熟人“捷径”,尤其在小城市生活的人,更要转变陈旧思想。陈思畅表示,即便托熟人看病,希望介绍人和患者都能提前厘清就医需求,走正常的诊疗流程,遵守诊疗秩序,尊重医生的诊疗时间,不要搪塞或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不要有“特殊对待”的想法。

  医生这个职业需要敬畏之心,张金苹说:“工作20多年我依旧如履薄冰,无论是否熟人来看病,都保持谨慎专业、尽心尽责。”她提醒,医生不能因为是熟人就掉以轻心,更不能轻易省略必要的检查项目;熟人患者要遵守诊疗秩序,不要一味地加塞,按部就班地诊疗才能避免忙中出错,维持诊间和住院良好的环境,有益于每位患者。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