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龄离婚越来越普遍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矛盾累积不愿再煎熬 余生漫长想为自己活 “熟龄离婚”越来越普遍
老年离婚潮不只在我国发生,据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美国每千人的离婚人数,从1981年的5.3人减少到2016年的3.2人,但50岁或以上人口中,离婚率将近翻了一番。意大利婚姻律师学院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地65岁以上人群申请离婚的比率,在过去5年里从13%提高至20%。人均寿命最长的日本,“熟龄离婚”也极为普遍,2020年,结婚超过20年的夫妇离婚比例升至创纪录的21.5%。而韩国,早在2013年,老人离婚率就已超过年轻人。
“按以往的观念,我们通常认为年龄越大,尤其到了老年阶段,越需要家庭的支持及伴侣的陪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郑敏表示,可现在无论是官方披露的具体数据,还是日常婚姻咨询的接待情况,从中都能发现有离婚意愿或行为的老年人比例在逐渐增加。郑敏认为,琐碎矛盾的日积月累、退休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两看相厌、性格差异逐渐显现、被爱被扶持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等,都可能导致老年阶段的婚姻关系走向破裂。此外,外在环境变化也使老年离婚呈现常态化、普遍化的趋势。
首先,平均寿命的延长拓宽了老年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婚姻观,人们为“白头偕老”而无尽忍让的意愿降低了。我国居民平均寿命持续增长,预期到2040年,全国平均寿命将达81.9岁。“‘老年’这个词正被重新定义,现在60岁的人依旧不‘老’,他们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郑敏表示,大部分人进入老年阶段,没有工作的羁绊,注意力全面转向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倘若两个人在生活细节、家庭事务方面积累了一些长期矛盾,老年婚姻生活便可能变得漫长而煎熬。“随着自己待在家里的时间变长,‘积怨已久’的老人可能会想,余生还有这么久,何必在这种双方对立、彼此消耗的状态下度过。”这也促使人们开始倾向摆脱常年不顺遂的婚姻关系,寄希望于在接下来的人生阶段探索新的可能。
其次,离婚、老年离婚的日益常见,让社会对离婚家庭、离婚人士的偏见有所改善,不愿凑活的老人越来越多。“从前,人们尤其是女性,可能会担心离婚后被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无形中就为自己设置了枷锁。哪怕长期不幸福,也倾向于维持婚姻关系。”郑敏表示,但现在,社会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整体环境更加开放、包容,老人们不必因为担心面子或别人的看法,而去压抑真实的情感需求或对长期的婚姻痛苦视而不见。“因此,那些在婚姻中付出、承担、受到伤害较多的一方,有可能就会选择离开,重新寻找后半生的活法。”郑敏说道。
再者,当物质条件已经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越来越多人将家庭生活中相互关心、彼此照顾、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家务、获得情绪价值等精神需求放在首位。老人们在婚姻关系中,也开始由“利他”向“悦己”转变。郑敏表示,夫妻应当是共同协作、彼此帮衬的,如果长期无法进入这种良性婚姻状态,老人们可能就会开始渴望“独立”。“有些人早期考虑到子女,担心离婚影响他们的成长,便选择忍受婚姻的不快,维持家庭‘完整’。到了老年阶段,孩子都已长大独立,维持婚姻的纽带离开了家,老年人便开始重视自己的真实需要,追求自我满足。”郑敏补充解释,老年阶段的自我意识不会减弱,反而会随着人生终点的临近越来越强,这个阶段离婚的老人,很多就是为了重新掌控生活、过好余下人生而脱离婚姻桎梏的。
离婚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但不可否认的是,离婚对各方来说也是巨大打击。真正分开之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复杂、沉重的现实问题。如独身一人带来的孤单感、经济问题、家人团聚时的尴尬等。此外,绝大部分老人有慢病,若离婚后独居,没有重组家庭,其健康照护是一大难题。
相守一生仍是我们对婚姻最本能、真挚的期待,为了不让婚姻走向破裂,郑敏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挽救。
提早树立经营意识。老年离婚通常不是由单一事件引起,而是两人经年累月渐行渐远的结果。不要等到问题显现才开始想着修复,应该从步入婚姻生活开始,就注意经营和维护家庭中的两性关系。主动建立良性互动、共同承担家庭琐碎事物、积极沟通、给予伴侣需要的关怀与疼爱,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矛盾的累积。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对日积月累的琐碎矛盾感到身心疲惫、难以承受没有温暖的婚姻关系、不知如何与伴侣相处、在离异和留守的选择中徘徊……年迈的老人如果没有心力应对这些问题,亲近的人又无法理性干预时,不妨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调解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建议进行婚姻家庭心理咨询,请心理专家介入帮助。
社会亲友予以关注。澳大利亚老年人公司调查发现,子女离家、退休后自身社会角色转变等,会让老人心态骤然变化,容易激化婚姻矛盾。因此,社会各界和周围亲友,尤其是子女,应充分关注这一时期老人的变化,助其度过适应期,有助平稳回归家庭生活。
受访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郑 敏
本报记者 钟财芬《生命时报》 2024-01-19 第1771期 第14版
老年离婚潮不只在我国发生,据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美国每千人的离婚人数,从1981年的5.3人减少到2016年的3.2人,但50岁或以上人口中,离婚率将近翻了一番。意大利婚姻律师学院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地65岁以上人群申请离婚的比率,在过去5年里从13%提高至20%。人均寿命最长的日本,“熟龄离婚”也极为普遍,2020年,结婚超过20年的夫妇离婚比例升至创纪录的21.5%。而韩国,早在2013年,老人离婚率就已超过年轻人。
“按以往的观念,我们通常认为年龄越大,尤其到了老年阶段,越需要家庭的支持及伴侣的陪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郑敏表示,可现在无论是官方披露的具体数据,还是日常婚姻咨询的接待情况,从中都能发现有离婚意愿或行为的老年人比例在逐渐增加。郑敏认为,琐碎矛盾的日积月累、退休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两看相厌、性格差异逐渐显现、被爱被扶持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等,都可能导致老年阶段的婚姻关系走向破裂。此外,外在环境变化也使老年离婚呈现常态化、普遍化的趋势。
首先,平均寿命的延长拓宽了老年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婚姻观,人们为“白头偕老”而无尽忍让的意愿降低了。我国居民平均寿命持续增长,预期到2040年,全国平均寿命将达81.9岁。“‘老年’这个词正被重新定义,现在60岁的人依旧不‘老’,他们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郑敏表示,大部分人进入老年阶段,没有工作的羁绊,注意力全面转向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倘若两个人在生活细节、家庭事务方面积累了一些长期矛盾,老年婚姻生活便可能变得漫长而煎熬。“随着自己待在家里的时间变长,‘积怨已久’的老人可能会想,余生还有这么久,何必在这种双方对立、彼此消耗的状态下度过。”这也促使人们开始倾向摆脱常年不顺遂的婚姻关系,寄希望于在接下来的人生阶段探索新的可能。
其次,离婚、老年离婚的日益常见,让社会对离婚家庭、离婚人士的偏见有所改善,不愿凑活的老人越来越多。“从前,人们尤其是女性,可能会担心离婚后被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无形中就为自己设置了枷锁。哪怕长期不幸福,也倾向于维持婚姻关系。”郑敏表示,但现在,社会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整体环境更加开放、包容,老人们不必因为担心面子或别人的看法,而去压抑真实的情感需求或对长期的婚姻痛苦视而不见。“因此,那些在婚姻中付出、承担、受到伤害较多的一方,有可能就会选择离开,重新寻找后半生的活法。”郑敏说道。
再者,当物质条件已经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越来越多人将家庭生活中相互关心、彼此照顾、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家务、获得情绪价值等精神需求放在首位。老人们在婚姻关系中,也开始由“利他”向“悦己”转变。郑敏表示,夫妻应当是共同协作、彼此帮衬的,如果长期无法进入这种良性婚姻状态,老人们可能就会开始渴望“独立”。“有些人早期考虑到子女,担心离婚影响他们的成长,便选择忍受婚姻的不快,维持家庭‘完整’。到了老年阶段,孩子都已长大独立,维持婚姻的纽带离开了家,老年人便开始重视自己的真实需要,追求自我满足。”郑敏补充解释,老年阶段的自我意识不会减弱,反而会随着人生终点的临近越来越强,这个阶段离婚的老人,很多就是为了重新掌控生活、过好余下人生而脱离婚姻桎梏的。
离婚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但不可否认的是,离婚对各方来说也是巨大打击。真正分开之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复杂、沉重的现实问题。如独身一人带来的孤单感、经济问题、家人团聚时的尴尬等。此外,绝大部分老人有慢病,若离婚后独居,没有重组家庭,其健康照护是一大难题。
相守一生仍是我们对婚姻最本能、真挚的期待,为了不让婚姻走向破裂,郑敏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挽救。
提早树立经营意识。老年离婚通常不是由单一事件引起,而是两人经年累月渐行渐远的结果。不要等到问题显现才开始想着修复,应该从步入婚姻生活开始,就注意经营和维护家庭中的两性关系。主动建立良性互动、共同承担家庭琐碎事物、积极沟通、给予伴侣需要的关怀与疼爱,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矛盾的累积。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对日积月累的琐碎矛盾感到身心疲惫、难以承受没有温暖的婚姻关系、不知如何与伴侣相处、在离异和留守的选择中徘徊……年迈的老人如果没有心力应对这些问题,亲近的人又无法理性干预时,不妨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调解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建议进行婚姻家庭心理咨询,请心理专家介入帮助。
社会亲友予以关注。澳大利亚老年人公司调查发现,子女离家、退休后自身社会角色转变等,会让老人心态骤然变化,容易激化婚姻矛盾。因此,社会各界和周围亲友,尤其是子女,应充分关注这一时期老人的变化,助其度过适应期,有助平稳回归家庭生活。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最新文章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