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父母不要逃避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觉得丢人耽搁诊治 怕误功课擅自减药 孩子抑郁,父母不要逃避
这样的情况在门诊十分常见:小孩子往往能够坦然地看病,父母或其他长辈却别别扭扭,觉得踏进了精神专科医院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既尴尬又丢脸。很多孩子抑郁后,都是自己主动和父母说要来看精神科门诊,父母这才发现孩子有些异样。无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抗拒去医院,其根本在于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且对精神心理问题、精神病院抱有耻感。
精神疾病被污名化,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说到精神疾病,很多人联想到的就是“疯子”,表现为各种紊乱荒谬的言语,离奇怪诞的行为。但其实,这些一般只是重性精神疾病的症状,而重性精神病也只是精神障碍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患者是内心烦恼痛苦,言行上却和常人无异。当下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不仅服务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也服务于有其他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群体,比如焦虑抑郁、失眠,或有婚姻情感烦恼的来访者。很多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没有与时俱进,对精神病人、精神病院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偏见依然严重。我们在临床上不止一次听到患者或家属对看病有抵触,“要不是没办法,谁来这种破地方!”
出于这种偏见,许多家长对心理疾病有着强烈病耻感,抗拒接受孩子患有心理疾病的真相,甚至自我欺骗,将孩子的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合理化为“青春期叛逆”“玻璃心”,或者“犯懒,逃避学业”等。有的家长由于不愿面对孩子的精神问题,反复寻找所谓的病因而耽误治疗。比如一对父母认为孩子情绪不好是因为两年前表白一个同学被拒绝了,继而劝导孩子如何处理早恋的问题。其实,即使找到抑郁焦虑所谓的诱发因素,对此时此刻解决问题并无太大的意义。就像失火之后,当务之急是灭火,而不是寻找纵火者。
因家长的病耻感而耽误孩子治疗的悲剧非常多见。曾有家长不情不愿地带孩子来就诊,才从医生口中得知孩子有自杀想法,他们仍不上心,以为就是一时想不开。直到让孩子住院后,医生给家长拍了几张孩子手臂大腿上几十条刀割伤痕,患者家属才惊觉孩子是真的病了,那一刻才掩面哭泣,自责不已。有的家长对精神科药物也有很大误解,认为吃药会让人变傻,于是拒绝给孩子服药,想着寻找别的“捷径”,如给孩子换个环境、出去旅游放松或者找人给做心理疏导等。最后耽误了很多时间,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让病情加重。
家长对孩子精神问题的轻视还会干预医生的治疗,妨碍孩子的康复。比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病情严重明明需要住院,家长首先想到的却是住院就不能上学,会影响学习成绩,为此予以拒绝。有的即使住院了,也希望孩子把书本带进病房。一些自以为是的家长,看到孩子服药后有困倦思睡的副作用,觉得影响了听课或写作业,会擅自让孩子减药、停药。这些家长不明白,如果抑郁焦虑得不到真正缓解,孩子的心理功能是无力支撑他完成学业的。就像一个受伤的运动员,在康复之前,是无法完成日常训练的。
好在现在很多中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较高,就像能够接受感冒发烧一样,坦然接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他们大多不抗拒去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不拒绝医生的诊断,治疗的依从性也很好,这令人非常欣慰。在这一点上,反倒是一些家长真的需要更新观念、转变看法,要明白这种疾病虽然称作心理疾病,似乎是心理脆弱造成的,但本质上是大脑病了,接受专业的治疗就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家长就不会误解生病的孩子,也不会耽误他们的治疗。那些开明的家长,由于理解和支持孩子就诊,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最后的疗效往往较好。
如果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碍,父母最该做的就是配合医生的诊疗方案,此外,要多给予孩子理解、关心、支持和陪伴。在居家治疗和康复上,适当带孩子去做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如晒太阳、散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外界保持必要的联系等;协助孩子作息规律,让他们不熬夜,维持生物节律的稳定;还有就是督促孩子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去门诊复查。只要坚持下来,孩子的心理状态大部分能日趋改善,恢复健康。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生命时报》 2024-03-01 第1780期 第15版
这样的情况在门诊十分常见:小孩子往往能够坦然地看病,父母或其他长辈却别别扭扭,觉得踏进了精神专科医院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既尴尬又丢脸。很多孩子抑郁后,都是自己主动和父母说要来看精神科门诊,父母这才发现孩子有些异样。无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抗拒去医院,其根本在于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且对精神心理问题、精神病院抱有耻感。
精神疾病被污名化,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说到精神疾病,很多人联想到的就是“疯子”,表现为各种紊乱荒谬的言语,离奇怪诞的行为。但其实,这些一般只是重性精神疾病的症状,而重性精神病也只是精神障碍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患者是内心烦恼痛苦,言行上却和常人无异。当下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不仅服务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也服务于有其他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群体,比如焦虑抑郁、失眠,或有婚姻情感烦恼的来访者。很多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没有与时俱进,对精神病人、精神病院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偏见依然严重。我们在临床上不止一次听到患者或家属对看病有抵触,“要不是没办法,谁来这种破地方!”
出于这种偏见,许多家长对心理疾病有着强烈病耻感,抗拒接受孩子患有心理疾病的真相,甚至自我欺骗,将孩子的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合理化为“青春期叛逆”“玻璃心”,或者“犯懒,逃避学业”等。有的家长由于不愿面对孩子的精神问题,反复寻找所谓的病因而耽误治疗。比如一对父母认为孩子情绪不好是因为两年前表白一个同学被拒绝了,继而劝导孩子如何处理早恋的问题。其实,即使找到抑郁焦虑所谓的诱发因素,对此时此刻解决问题并无太大的意义。就像失火之后,当务之急是灭火,而不是寻找纵火者。
因家长的病耻感而耽误孩子治疗的悲剧非常多见。曾有家长不情不愿地带孩子来就诊,才从医生口中得知孩子有自杀想法,他们仍不上心,以为就是一时想不开。直到让孩子住院后,医生给家长拍了几张孩子手臂大腿上几十条刀割伤痕,患者家属才惊觉孩子是真的病了,那一刻才掩面哭泣,自责不已。有的家长对精神科药物也有很大误解,认为吃药会让人变傻,于是拒绝给孩子服药,想着寻找别的“捷径”,如给孩子换个环境、出去旅游放松或者找人给做心理疏导等。最后耽误了很多时间,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让病情加重。
家长对孩子精神问题的轻视还会干预医生的治疗,妨碍孩子的康复。比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病情严重明明需要住院,家长首先想到的却是住院就不能上学,会影响学习成绩,为此予以拒绝。有的即使住院了,也希望孩子把书本带进病房。一些自以为是的家长,看到孩子服药后有困倦思睡的副作用,觉得影响了听课或写作业,会擅自让孩子减药、停药。这些家长不明白,如果抑郁焦虑得不到真正缓解,孩子的心理功能是无力支撑他完成学业的。就像一个受伤的运动员,在康复之前,是无法完成日常训练的。
好在现在很多中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较高,就像能够接受感冒发烧一样,坦然接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他们大多不抗拒去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不拒绝医生的诊断,治疗的依从性也很好,这令人非常欣慰。在这一点上,反倒是一些家长真的需要更新观念、转变看法,要明白这种疾病虽然称作心理疾病,似乎是心理脆弱造成的,但本质上是大脑病了,接受专业的治疗就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家长就不会误解生病的孩子,也不会耽误他们的治疗。那些开明的家长,由于理解和支持孩子就诊,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最后的疗效往往较好。
如果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碍,父母最该做的就是配合医生的诊疗方案,此外,要多给予孩子理解、关心、支持和陪伴。在居家治疗和康复上,适当带孩子去做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如晒太阳、散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外界保持必要的联系等;协助孩子作息规律,让他们不熬夜,维持生物节律的稳定;还有就是督促孩子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去门诊复查。只要坚持下来,孩子的心理状态大部分能日趋改善,恢复健康。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仅两成中风患者能3小时就医04-12
- [事件]放低语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别人提建议我为何发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饭”并非人人适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补钙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岁时最挑食04-10
- [事件]气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