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先健脾 再祛湿 后疏肝

先健脾 再祛湿 后疏肝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5-18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调补气血有顺序 先健脾 再祛湿 后疏肝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胥丽霞

  《生命时报》 2024-04-23 第1794期 第8版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个基本物质,缺一不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相互捆绑,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好兄弟。因此,调补气血是大有讲究的。

  气,是一种有活力的精微物质,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能温养机体、抵御外邪入侵、参与脏腑的新陈代谢。血,是流动于血管内的红色液体,有营养、滋润等作用,能濡养脏腑形体经络和骨窍,还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具体到两者关系,一方面,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液的化生以气作为物质基础;血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循行还需要气的固摄,临床中发生大出血时经常用大剂量补气药物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血能养气、载气。气的充盛及发挥功能离不开血液濡养,血足才能气旺。气贮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靠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因此,《素问·调经论》有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调和气血之间的关系,使其恢复平衡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法则之一。一般来说,病在气分,气虚者宜补气,临床常用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病在血分,血虚者宜补血,以四物汤(熟地、赤芍、当归、川芎)为基础方;气血同病者,用八珍汤(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味。另外,在调补气血方面,还要讲究顺序。

  第一步,先健脾。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是先天之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营养物质)。前者与先天禀赋有关,后者则全都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的消化吸收。水谷之精化气生血后,经由脏腑的宣发布散等运行至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调补气血最重要的在于调和脾胃。若脾运化转输的功能和胃受纳腐熟的功能失常,就无法将五谷杂粮转化为身体所需营养物质,直接影响气血化生。临床常见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者,长期营养不良导致气血化生匮乏,从而形成一系列气血亏虚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气短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爪甲色淡、头晕目眩等,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过少、闭经甚至不孕等。

  第二步,再祛湿。健脾和胃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祛湿。湿为“阴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多源于久居湿地、淋雨涉水等,内湿则是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造成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湿从内生。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无论内湿还是外湿,困阻脾阳,造成湿气不化,运化失司,循环往复,时间长了就会酿成痰湿、痰饮、湿毒等,壅滞于脏腑、肌肤等,引起咳喘、打嗝、呕吐、眩晕、湿疹、带下病等。因此,对于有湿邪困脾表现者,健脾的同时还要用茯苓、白术、车前子等中药祛除湿邪,才能有利于脾气健运、脾阳恢复。

  第三步,后疏肝。按照五行相克关系,肝(木)过旺则克伐脾(土),如果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导致脾失健运。临床上常见患者因受刺激或焦虑抑郁,出现食欲欠佳、胃胀便溏等脾胃不和症状,继而影响气血化生和运行。在维持血液正常运行方面,肝脾是相辅相成的。脾主统血,使血行脉中不外溢,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如果肝脾失和,就会造成血行失常,引起出血。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