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警惕短视频占领大脑

警惕短视频占领大脑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8-29 21:46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减少人际交往 削弱理性判断 导致焦虑抑郁 警惕短视频占领大脑


  受访专家: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 汤永隆

  本报记者 田雨汀
  《生命时报》 2024-07-30 第1820期 第1版

  时长从几秒到几分钟,短视频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紧张刺激的情节和方便快捷的互动迅速风靡全球,也不知不觉耗掉了人们不少时间。近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学院一项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喜欢刷短视频,近七成人认为自己过度刷短视频,且年龄越小,越喜欢刷。许多人戏称自己“中了短视频的毒”,打开软件后就完全停不下来,每天不刷就浑身难受,好像“魂都丢了”。专家表示,过度沉迷短视频,可能演变成网络成瘾等问题,任由短视频慢慢“吃掉”你的大脑。

  沉迷短视频让身心受伤

  上班族小李每天通勤需要换乘多种交通工具,可不论是进地铁还是上公交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耳机、打开短视频。即使摩肩接踵,小李也要腾出一只手来刷视频,即使骑着自行车,他也是边骑边看。直到有一天,“砰”地一声,他一边走路一边看搞笑视频,结果撞上电线杆,额头上的包肿了两个月。

  15岁的小宇刚上高一,一放学回家,他就坐在椅子上刷视频,有时边写作业边看,晚上还会躲在被窝里刷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困得只能上课时补觉。高一课程紧张,不出两个月,他的成绩便一落千丈,从班级前10掉到倒数第2。小宇坦言,这段时间上课经常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有时他还会把手机藏在课桌抽屉里,上课时偷偷看几眼。长时间低头看手机,让他年纪轻轻就开始肩颈背痛了。

  不少老年人也是短视频的“重度沉迷用户”。61岁的张阿姨退休后爱上了养动物和美食制作的短视频,渐渐地,她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连吃饭、睡前都在刷视频。一天下来,张阿姨经常抱怨眼睛疲劳、干涩,一到晚上就看不清,有时还会流泪。原本喜欢与邻居聊天的她,现在只有买菜时才肯下楼活动,平时总是窝在家里刷视频。

  针对以上现象,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对我国1163名17~29岁大学生做了调查统计,以评估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短视频成瘾对无聊感、悲伤情绪、食欲变化等抑郁症状有明显影响。该结果目前已发布在英国心理学期刊《计算机与人类行为》上。今年4月,四川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在该期刊发文指出,社交媒体信息的干扰会改变大脑负责视觉功能的部分,使注意力分散、妨碍信息记忆,可能对大脑功能造成长期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生活质量。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门诊遇到的患者中,因沉迷刷短视频而带来负面影响的并不少见,最常见的群体就是青少年和上班族。有些青少年因为刷视频上瘾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入睡,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这种睡眠延迟最大的危害就是增加了抑郁症风险。”宋崇升说,有研究显示,早睡早起1小时,能大大降低抑郁症风险。如果一个人将凌晨1点睡觉提前到晚12点睡觉,且睡眠时长不变,可减少23%的抑郁症风险;如果提前到晚11点睡觉,能减少40%抑郁症风险。

  信息茧房多方位攻陷大脑

  专家们表示,短视频让人沉迷,与其“设计机制”关系密切。应用程序会根据个人的喜好,不断向其推送被关注类型的视频。“如同吃瓜子效应,每一个瓜子都美味可口,人就会不自觉的重复,结果就会一直吃而停不下来。”宋崇升说,不同的短视频,持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人的行为由此得到奖赏并强化,慢慢地大脑就会被短视频“攻陷”。

  分散注意力。大脑天生容易走神,短视频内容碎片化,通过快速切换的内容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对大脑而言是一种短暂、快速且过度的刺激。当人习惯后,会本能地倾向于接受碎片化、强刺激信息,以达到“即时满足”,对于阅读、学习等刺激性差的活动,自然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

  损伤修复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对自然节律的适应性表现。按时进入休息状态的大脑,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清除大脑中的垃圾、修复损害等。睡前或熬夜刷视频,会干扰正常生物节律,影响正常的内分泌过程。有些人看短视频时会习惯性吃零食,加上久坐不动,易消化不良,导致脂肪堆积。长期盯着手机屏幕,会让眼睛产生干涩、疼痛等症状,诱发干眼症,并导致视力下降。

  削弱判断力。短视频大多数以单纯的娱乐为目的,降低大脑深入思考和长时思考能力;带有偏向性的推送,会让用户进入“信息茧房”,让人更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从而摒弃理性;短视频中狂轰乱炸式的带货营销,也可能让人出现非理性、冲动性消费。

  减少社交力。短视频还会让人将兴趣集中于手机,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安全感,减少对真实世界探索的兴趣,削弱人际交往的动力。这样长期自我封闭,会加重内心矛盾和压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影响思考力。短视频中展现了不同阶层和人群的生活,内容真假难辨,过度沉迷可导致“上行比较”的心理问题,即频繁将自己的社会地位、能力与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影响对自我的客观认知,进而产生挫败感、心理落差、不满等情绪,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

  另外,许多内容惊奇或发起挑战的短视频,会让观众跟风模仿,安全隐患巨大。2018年,武汉一父亲带两岁女儿模仿视频中的互动翻跟头,导致女儿头部着地,脊髓严重受损;2019年,山东两名未成年女孩模仿视频,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引起爆炸,致一死一伤。

  当然,刷短视频并非一无是处。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表示,看视频是大脑提取信息、加工认知的过程,内容指向性较强的、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的短视频,信息量大,能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知识,对大脑来说利大于弊。例如,学生观看10~15分钟一集的视频,学习趣味科普或解题思路,可提高知识获取效率,带来的就是正向刺激。

  合理规划,健康观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人们难以完全抛弃手机,回归“原始”。宋崇升表示,观看短视频应注意自控,合理、健康地使用手机前提是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避免将注意力单纯地放在手机上,才能远离短视频成瘾。

  选择优质内容。汤永隆认为,短视频和手机中,不只有娱乐和社交,还包含了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家长绝不能让短视频做“电子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所在,科学引导孩子观看积极向上、激发思考能力的视频,可以共同制定一个观看规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控制使用时长。成年人要主动有意识地控制使用时间。可以为短视频应用设置不同的使用时间,比如每30分钟就弹出提醒或自动退出,强制自己暂时休息、远离手机。设置晚间就寝提醒,到某个时间点,手机就提示该睡觉了,防止过度沉迷。此外,还可以给自己“定规矩”,比如,睡前将手机放在卧室外,刷手机最晚不超过晚上12点,早上起床后绝对不刷视频等。

  规划闲暇时间。让自己忙起来,忘掉手机。比如优先安排待办事项、做家务、运动等,完成之后,再看手机。不看手机的时候,尽量将手机放在视野之外,以减少被信息打断的频率。不论男女老少,都应放下手机,选择运动、画画、园艺、阅读等其他休闲活动,能帮助提高专注力,降低对短视频的依赖。老人多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多参与社区活动或兴趣小组。

  经常自我复盘。沉迷刷短视频的人,可以统计一下每天刷视频用掉了多少时间,有多少内容是能获益的、记得住的,有多少是蜻蜓点水、过目就忘的,有多少是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内容。复盘之后就会发现,有多少时间白白浪费在刷短视频上。

  最后,专家提醒,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存在短视频成瘾严重,并影响了日常的工作、学习而无法自我调整,建议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向擅长网络成瘾治疗的专科医生寻求帮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