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疾病根源跑不出五脏

疾病根源跑不出五脏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10-11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因风而起要治肝 火灼生疮需清心 疾病根源跑不出五脏


  广东省佛山复星禅诚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 朱巧玲

  《生命时报》 2024-09-20 第1834期 第8版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结局的机制。治病时,找准病机能提高疗效。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各种“病之机要”的详细阐述,看似繁琐,但归纳起来不外是五脏(心、肝、脾、肺、肾)病机,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初步判断。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眩指眩晕、肢体震颤、拘挛抽搐等,病因为风。中医认为,肝脏实体属阴,但其功能属阳,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动主升发,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病则易动风。此外,肝还主藏血,若肝血耗伤太过,不能敛阳,阳气会浮动而化风,故血虚易生风生燥。无论是热极生风、肝阳化风的实证,还是血虚生风的虚证,皆属肝病化风的病理范畴。这就提示我们,治疗眩晕、肢体震颤、拘挛抽搐等因“风”而起的疾病,皆要从肝入手。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引指筋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屈伸等症,病因为寒。中医认为,肾为封藏之本,内藏元阳,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肾在五行中属水,与四季中的冬季相通,有“寒水之脏”之称,故肾病多从寒化生。无论寒邪侵袭,使脉体紧绷,还是精血不足,脉道不充,均可表现出腠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的空隙)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拘挛、气血凝滞不利等。因此,治疗这类疾病应从肾脏入手,以温阳散寒、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为法,当肾阳充足、血行得畅,关节就会通利。

  诸气膹(音fèn)郁,皆属于肺。所谓膹郁,是指呼吸气促、喘息不已、胸闷痞满等症状,病因为气。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主气、主肃降、司呼吸,其肃降作用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及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以滋养其他脏腑,同时将水液代谢中较浊的部分下输膀胱。外邪侵袭肺,或痰浊内阻、肝火犯肺等内因,均可导致肺的肃降功能失职。当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壅盛不下,就会出现胸中塞闷、呼吸急促、咳逆上气等,甚至喘息不能平卧。因此治疗这类问题应从肺论治,外邪犯肺,宜疏风宣肺;痰浊内阻,可化痰解痉;肝火犯肺,则要清肝泻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肿”在全身皮肤,医者望诊可见,“满”则是患者的自觉不适症状(比如腹胀等),病因为湿。脾脏属太阴经,属阴中至阴,喜温燥而恶寒湿,主运化水湿。脾位于人体中焦,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皆以脾为枢纽。若长时间暴饮暴食、过食寒凉生冷、思虑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水湿泛滥,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需要注意的是,虽把胀满病机首责于脾,但肺主通调水道,肾为水脏,故水湿停滞也与肺、肾相关。三焦失利,皆可致水道不通,不仅仅局限于脾。治疗上,若脾阳不足,应健脾化湿;若肺失宣发,宜宣肺利水;若肾阳虚衰,要温肾利水。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皮肤有疔痈疮疖(脓肿溃烂的疾病),微痒红肿,甚至灼热而痛,出现溃破、脓点等症状,病因为火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在五行中属火,乃君火所居。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热邪内生等均会使心火亢盛,热得轻则痒、热得重则痛。故凡痛痒的皮肤疾患,多由阳毒热证引起,血受火灼,火郁肌肉营血之中,腐而成脓,进而生疮疡。治疗心火炽盛,以清热泻火、养阴安神为法,多用清泄心火、凉血消痈之剂。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