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要建监测标准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全球40多位科学家联名呼吁 室内空气要建监测标准
人的一生大约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但相比室外,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往往更难被察觉,污染物来源复杂,也更容易累积。室内污染物的暴露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问题等,是病态建筑综合征(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办公症状)的重要诱因。
目前,一些国家已针对部分室内空气污染物出台了推荐标准,但基本都处于建议阶段,而非立法强制执行。作为前述呼吁文章的主要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要茂盛指出,建立室内污染物监测标准的必要性日益显著,特别是在密闭且人群密集的公共建筑中。
文章建议,公共场所室内应将PM2.5的浓度基准值控制在15微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控制在800ppm(分率单位,为百万分之一)以下,一氧化碳浓度保持在10毫克/立方米以下,而通风率保持在14升/秒/人(每人每秒的新风量)。
对此,要茂盛教授解释说,室内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人类呼吸和燃烧设备,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其浓度会迅速升高,导致居住者头晕、乏力,甚至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现有技术已能对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经济高效的实时监测,传感器与建筑通风系统相结合,自动调节空气流通,就能让二氧化碳保持在健康水平。
PM2.5颗粒物能够深入肺部,甚至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导致哮喘、肺病及心血管问题等。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烧、烹饪、吸烟,以及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渗入。但目前PM2.5的监控相对复杂,市面上的设备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此外,要在室内有效控制PM2.5,还需要高效的空气净化设备和良好的通风系统,如此高昂的成本和定期维护使得普及存在一定困难。
室内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烧不完全的设备,如家用取暖器、烹饪用具,以及室外进入的汽车尾气。虽然市场上已有相对成熟的监测设备,如一氧化碳报警器,但普及率在老旧建筑和低收入家庭中仍然较低。
要茂盛教授表示,室内污染物监测标准制定后的实施,也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老旧建筑改造难度大。许多老旧建筑缺乏有效的通风和污染控制系统,其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新建筑则应从设计阶段开始考虑空气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问题,避免未来出现改造和维护难题。
其次,政策支持是关键。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短期投入成本不菲,建设和维护符合新标准的建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责任。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激励或将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减轻企业和公众的经济负担。此外,相关通风指标、污染物指标等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将成为未来标准落实的基础。
长期来看,这一举措会为公众健康、社会福祉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现在投入或许可能远小于没有标准带来的疾病负担。而且,室内空气标准的制定实施,还将为城市建设和现代生活提供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生物气溶胶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常务副理事长 要茂盛
本报特约记者 王 灵《生命时报》 2024-10-22 第1841期 第11版
人的一生大约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但相比室外,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往往更难被察觉,污染物来源复杂,也更容易累积。室内污染物的暴露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问题等,是病态建筑综合征(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办公症状)的重要诱因。
目前,一些国家已针对部分室内空气污染物出台了推荐标准,但基本都处于建议阶段,而非立法强制执行。作为前述呼吁文章的主要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要茂盛指出,建立室内污染物监测标准的必要性日益显著,特别是在密闭且人群密集的公共建筑中。
文章建议,公共场所室内应将PM2.5的浓度基准值控制在15微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碳的浓度值控制在800ppm(分率单位,为百万分之一)以下,一氧化碳浓度保持在10毫克/立方米以下,而通风率保持在14升/秒/人(每人每秒的新风量)。
对此,要茂盛教授解释说,室内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人类呼吸和燃烧设备,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其浓度会迅速升高,导致居住者头晕、乏力,甚至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现有技术已能对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经济高效的实时监测,传感器与建筑通风系统相结合,自动调节空气流通,就能让二氧化碳保持在健康水平。
PM2.5颗粒物能够深入肺部,甚至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导致哮喘、肺病及心血管问题等。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烧、烹饪、吸烟,以及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渗入。但目前PM2.5的监控相对复杂,市面上的设备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此外,要在室内有效控制PM2.5,还需要高效的空气净化设备和良好的通风系统,如此高昂的成本和定期维护使得普及存在一定困难。
室内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烧不完全的设备,如家用取暖器、烹饪用具,以及室外进入的汽车尾气。虽然市场上已有相对成熟的监测设备,如一氧化碳报警器,但普及率在老旧建筑和低收入家庭中仍然较低。
要茂盛教授表示,室内污染物监测标准制定后的实施,也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老旧建筑改造难度大。许多老旧建筑缺乏有效的通风和污染控制系统,其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新建筑则应从设计阶段开始考虑空气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问题,避免未来出现改造和维护难题。
其次,政策支持是关键。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短期投入成本不菲,建设和维护符合新标准的建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责任。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激励或将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减轻企业和公众的经济负担。此外,相关通风指标、污染物指标等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将成为未来标准落实的基础。
长期来看,这一举措会为公众健康、社会福祉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现在投入或许可能远小于没有标准带来的疾病负担。而且,室内空气标准的制定实施,还将为城市建设和现代生活提供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测血压要因人选法12-04
- [事件]美最新研究发现练嗅觉增记忆12-04
- [事件]为啥看完所有消息才踏实12-04
- [事件]常吃甜食 抑郁风险增27%12-03
- [事件]孩子为啥厌学?12-03
- [事件]警惕那些温柔的烫伤12-03
- [事件]中医眼里的健康标准12-02
- [事件]指标大起大落更伤血管12-02
最新文章
- [事件]测血压要因人选法12-04
- [事件]美最新研究发现练嗅觉增记忆12-04
- [事件]为啥看完所有消息才踏实12-04
- [事件]常吃甜食 抑郁风险增27%12-03
- [事件]孩子为啥厌学?12-03
- [事件]警惕那些温柔的烫伤12-03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13移精变气论...12-02
- [事件]中医眼里的健康标准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