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休耻感”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没事干有压力 放假了焦虑多 很多人有“休耻感”
论文指出,休息不耐受是指人们在休息时经常感到羞愧、内疚,为了逃避这种负面情绪,于是在本该放松的时间继续工作或学习。这么做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出,但代价是巨大的——身心疲惫、幸福感下降。休息、娱乐是人的本性,可为什么有些人无法享受休息状态?论文作者给出了四个原因。
事没做完。无法完全放松的首要原因,是有“心头大石”未解决。对负责任的人来讲,如果工作、作业没做完,就会觉得自己不应该休息;即便休息了,也会时刻担心事情无法顺利完成、完成得不够好,于是感到焦虑紧张。“事没做完”也分情况,一是客观上任务没完成,二是自我要求过高,自认为有很多该做的没做,后者更易产生休耻感。
停不下来。有些人在工作、学习上近乎处于强迫状态,出于惯性,他们即使在休息时,也无法清空脑袋,持续地思考单位、学校的事。这种强迫可能来源于对职业的追求、热爱,也有可能是为了逃避闲暇,不愿面对孤独、迷茫、家庭纷争等,而刻意让自己保持忙碌。
害怕落后。不停赶路是怕被别人比下去。为了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一些人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甚至休息时内心也不得安宁,觉得要是自己放松了,别人还在努力,自己就会错失很多机会。
认为“休息可耻”。不敢享受闲适,与现代社会过于强调努力的精英文化有关。想象一下,要是别人问你现在做什么,你一定更愿意说“我在忙”而不是“我躺着呢”。因为你下意识地认为工作光荣、休息可耻。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家乔纳森·格舒尼指出,以前,“有闲阶级”是贵族,而现在,忙碌成了身份的象征。很多人把“忙工作”当成荣耀,人们不自觉地认为忙碌者“道德上更令人钦佩”,却不管他实际产出情况如何、心理状态如何。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坚信只有不断工作才能体现价值,而休息是浪费时间或不负责任的。
在追逐效率的时代,休耻感鞭笞着我们做更多的事,确实可能带来更好的绩效,获得社会更多的赞美和认可。但经常感到“休耻”,意味着人的精神心理一直处于高压、紧绷状态,会损害免疫力、注意力、情绪等方面的健康,长此以往可能发展出身心问题。另外,轻视休息的人,生活的其他方面肯定平衡得不好,比如他们会在学习、工作中过度努力,而无视家庭、人际、健康等本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他们也放弃了艺术、锻炼、自我愉悦等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整体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可见,休耻心过重的人,工作累,不工作也累。理想的、可持续的生活工作状态应该是张弛有度的,对于一放松就内疚的人,不妨通过以下方法来重拾休息的能力。
“休息是必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像再怎么激进、努力的人也需要睡觉一样,放假、休闲是保障体力、脑力和心理健康的必要措施,不能认为其可有可无。运动学中有一个超量恢复理论,指的是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后,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能量补充,可让身体机能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原先水平。因此,休息是十分重要且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提醒自己“休息并不可耻”。
多点自我关怀。有时候,就算知道休息是必要的,负罪感也会不受控地在安逸时刻涌上心头。此时要展开善意的自我对话,让自己放下内疚和焦虑。就像你看到没日没夜工作的同事会提醒他“多休息”一样,你也要这样对待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做好了该做的事,我应该休息”“我需要放松一下来恢复元气”等。休息不是懒惰、逃避,它是你辛苦劳作后应得的,你可以问心无愧地享受这份宁静。
保持内心秩序。要做到劳逸结合,自己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日程安排,明确工作与休息的界限,平衡好两方面的节奏,避免工作侵占休息时间。尤其是不要和其他人比,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在学习就感到内疚自责,而应坚持自己的节奏,保持内心秩序,养成稳定、健康、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活模式。
寻求社会支持。如果上述方法都不奏效,就要向外寻求资源来帮助自己。建议多靠近那些能够坦然放松、休息的家人、朋友。在他们的支持和带领下,你也许能够慢慢脱离不良的观念和不安的情绪。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赖巧珍
《生命时报》 2024-10-22 第1841期 第15版
论文指出,休息不耐受是指人们在休息时经常感到羞愧、内疚,为了逃避这种负面情绪,于是在本该放松的时间继续工作或学习。这么做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出,但代价是巨大的——身心疲惫、幸福感下降。休息、娱乐是人的本性,可为什么有些人无法享受休息状态?论文作者给出了四个原因。
事没做完。无法完全放松的首要原因,是有“心头大石”未解决。对负责任的人来讲,如果工作、作业没做完,就会觉得自己不应该休息;即便休息了,也会时刻担心事情无法顺利完成、完成得不够好,于是感到焦虑紧张。“事没做完”也分情况,一是客观上任务没完成,二是自我要求过高,自认为有很多该做的没做,后者更易产生休耻感。
停不下来。有些人在工作、学习上近乎处于强迫状态,出于惯性,他们即使在休息时,也无法清空脑袋,持续地思考单位、学校的事。这种强迫可能来源于对职业的追求、热爱,也有可能是为了逃避闲暇,不愿面对孤独、迷茫、家庭纷争等,而刻意让自己保持忙碌。
害怕落后。不停赶路是怕被别人比下去。为了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一些人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甚至休息时内心也不得安宁,觉得要是自己放松了,别人还在努力,自己就会错失很多机会。
认为“休息可耻”。不敢享受闲适,与现代社会过于强调努力的精英文化有关。想象一下,要是别人问你现在做什么,你一定更愿意说“我在忙”而不是“我躺着呢”。因为你下意识地认为工作光荣、休息可耻。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家乔纳森·格舒尼指出,以前,“有闲阶级”是贵族,而现在,忙碌成了身份的象征。很多人把“忙工作”当成荣耀,人们不自觉地认为忙碌者“道德上更令人钦佩”,却不管他实际产出情况如何、心理状态如何。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坚信只有不断工作才能体现价值,而休息是浪费时间或不负责任的。
在追逐效率的时代,休耻感鞭笞着我们做更多的事,确实可能带来更好的绩效,获得社会更多的赞美和认可。但经常感到“休耻”,意味着人的精神心理一直处于高压、紧绷状态,会损害免疫力、注意力、情绪等方面的健康,长此以往可能发展出身心问题。另外,轻视休息的人,生活的其他方面肯定平衡得不好,比如他们会在学习、工作中过度努力,而无视家庭、人际、健康等本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他们也放弃了艺术、锻炼、自我愉悦等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整体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可见,休耻心过重的人,工作累,不工作也累。理想的、可持续的生活工作状态应该是张弛有度的,对于一放松就内疚的人,不妨通过以下方法来重拾休息的能力。
“休息是必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像再怎么激进、努力的人也需要睡觉一样,放假、休闲是保障体力、脑力和心理健康的必要措施,不能认为其可有可无。运动学中有一个超量恢复理论,指的是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后,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能量补充,可让身体机能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原先水平。因此,休息是十分重要且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提醒自己“休息并不可耻”。
多点自我关怀。有时候,就算知道休息是必要的,负罪感也会不受控地在安逸时刻涌上心头。此时要展开善意的自我对话,让自己放下内疚和焦虑。就像你看到没日没夜工作的同事会提醒他“多休息”一样,你也要这样对待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做好了该做的事,我应该休息”“我需要放松一下来恢复元气”等。休息不是懒惰、逃避,它是你辛苦劳作后应得的,你可以问心无愧地享受这份宁静。
保持内心秩序。要做到劳逸结合,自己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日程安排,明确工作与休息的界限,平衡好两方面的节奏,避免工作侵占休息时间。尤其是不要和其他人比,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在学习就感到内疚自责,而应坚持自己的节奏,保持内心秩序,养成稳定、健康、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活模式。
寻求社会支持。如果上述方法都不奏效,就要向外寻求资源来帮助自己。建议多靠近那些能够坦然放松、休息的家人、朋友。在他们的支持和带领下,你也许能够慢慢脱离不良的观念和不安的情绪。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测血压要因人选法12-04
- [事件]美最新研究发现练嗅觉增记忆12-04
- [事件]为啥看完所有消息才踏实12-04
- [事件]常吃甜食 抑郁风险增27%12-03
- [事件]孩子为啥厌学?12-03
- [事件]警惕那些温柔的烫伤12-03
- [事件]中医眼里的健康标准12-02
- [事件]指标大起大落更伤血管12-02
最新文章
- [事件]测血压要因人选法12-04
- [事件]美最新研究发现练嗅觉增记忆12-04
- [事件]为啥看完所有消息才踏实12-04
- [事件]常吃甜食 抑郁风险增27%12-03
- [事件]孩子为啥厌学?12-03
- [事件]警惕那些温柔的烫伤12-03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13移精变气论...12-02
- [事件]中医眼里的健康标准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