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吃饭状态看出内心

吃饭状态看出内心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1-25 00:01
    【byb.cn 】(来源:)嗜辣压力大 暴食因不安 分享者开朗 吃饭状态看出内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淑君

  《生命时报》 2025-01-14 第1865期 第15版


  有句话说,“你过得好不好,看你吃饭的样子就知道了”。虽然略显夸张,但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的进食状态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绪、个性、经历甚至心理疾病等方面的信息:

  吃得很快——个性急躁。吃饭速度与个性有一定关系。比如A型性格者比较急躁,做事急于求成,目的性和计划性都比较强。他们把吃饭当作任务,希望早点吃完去做别的事,所以进食速度比较快。而B型性格者做事节奏较慢,没有太强的时间观念,也没有太多功利心,倾向于享受生活,吃饭也极具仪式感,慢条斯理。当然,吃饭速度也受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影响:特别忙碌、休息时间短的人倾向于速战速决,而比较闲适、注重养生、胃口小的人会放慢速度。

  独自用餐——享受独处。有些人总是一个人吃饭,可能不是因为个性孤僻没有饭搭子,而是更希望在安静的环境中用餐,享受独处的时光。这种习惯往往与内向、独立、追求平静的个性特点有关;有些也受成长经历影响,比如在童年时期就经常独自用餐;还有的是轻微“社恐”,和大家一起吃饭时感到不自在……但如果以前经常和朋友、同事聚餐,最近却独来独往,就要有所警惕,这可能是情绪低落甚至是抑郁导致的远离社交,不能放任不管。遭遇情绪挫折时,建议最好和亲友多走动,一起聚聚会、吃吃饭,把苦闷倾诉出来,得到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对恢复状态很有帮助。

  喜欢吃辣——良性自虐。受地域、文化、家庭饮食习惯影响,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但有的人在某段时期内会特别爱吃重口味食物,就可能与情绪状态有关。比如一些人越吃越辣,就是通过“良性自虐”的方式宣泄压力。辣是一种痛觉,但这种痛苦不会让人受到实质性的伤害,因此是“良性”的。相反,辣味能刺激出欣快感和爽感,帮助人们释放压力、缓解情绪;“辣出眼泪”正好能让自己趁机哭出来;而且心情不好时,胃口也不好,辣味食品则容易刺激食欲,让我们至少保持足够的能量摄入。虽然用吃辣来调节情绪很方便,但也要讲究个度,否则有损健康。建议通过其他健康方式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如运动、冥想、聊天或艺术疗法等;同时积极寻找和解决情绪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平复下来。

  暴饮暴食——情绪性进食。吃,对身心来说是一种奖励,让人感觉安全、舒适、满足。如果一个人安全感、价值感稀缺,就可能大吃特吃,以此来填补自己。在不饿的情况下,控制不住地大量进食,伴随焦虑、不安、空虚和不满,就属于情绪性进食,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不懂得处理负面情绪、只把饮食当快乐来源、近期精神压力过大、童年遭遇过忽视和冷漠等,都是情绪性进食的成因。如果情况比较持久且严重,建议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

  讨厌吃饭——神经性厌食。与情绪性进食相反的,是神经性厌食,这类人对食物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恶。他们对吃饭有恐惧、焦虑心理,觉得这会让自己变胖、变难看。这种行为在青春期女性中更常见,因为她们对自己的身材形象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体型抱有异常的羞耻感或焦虑。由于吃得太少,这类患者骨瘦如柴,还常会出现肠胃不适、便秘、闭经、晕厥、心悸、气短等躯体问题。建议轻症患者要调整审美观,学会欣赏自己的身体,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特且值得尊重的,避免过度关注体重和外貌,多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内心。同时,逐步尝试接受多样化的食物,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果症状严重,应尽早就医治疗。

  非常护食——边界感强。人们对食物的占有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性。比如有的人非常护食,不喜欢与他人分享,甚至为了占有食物而尽快地把食物全吞下肚。这可能与他们边界感、领地感较强有关。比如童年时期经历过食物短缺或与他人争夺食物的情况,导致对“自己的东西”具有强烈占有欲。而有的人非常喜欢分享食物,经常热情地向周围的人“投喂”。他们的性格一般较为开朗热情,具有利他动机和开放心态,认为分享是美德,也是快乐的源泉。

  偶尔分享食物能增进与他人的关系和友谊,无意识护食但又希望给人留下友善印象的人,不妨通过参与聚餐、野餐等活动来培养分享的习惯和心态。而喜欢分享的人,可能也要适度,留意和尊重别人的边界感,有的人可能不习惯甚至不喜欢被频繁“投喂”。所以,如果别人谢绝了你的食物,就不要硬塞。

  吃饭局促——社交敏感。一群人吃饭时,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喜欢躲在一旁安静、沉默、小心翼翼地进食,他们在其他场合中也显得局促不安,这类人可能是对社交过于敏感。一方面,他们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点负面评价都会让他们压力山大,所以喜欢躲起来。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评价也低,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自卑感让他们总是低头哈腰、默不作声。所有社交焦虑都能用“实战”解决,多出席人多的场合、多准备些话题、多锻炼闲聊的能力,能有效提升交流能力和信心。

  当然,以上这些解读只能涵盖部分人,是帮助我们了解自我和他人的一个线索,切不要随意对号入座、过度贴标签。识人不能只靠吃饭这一单一维度,还是应以实际相处的全面感受为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