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人少做六件事
![byb.cn](images/lq_doc_line.gif)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不随便承诺 不强迫诉说 不制止哭泣 安慰人少做六件事
不轻易许下无法兑现的承诺。处于负面情绪中的人,往往不够理智,可能期望我们提供超出能力范围的帮助。但每个人的资源有限,有些事我们确实力不能及,比如帮他挽回一段破裂的关系。假装能够帮忙,虽能短暂给予希望,却可能给对方带来更大的失望与痛苦。即便某些事情在能力范围内,但若违背了亲人、朋友、同事相处的界限,导致关系失衡,亦不宜轻易答应。例如,同事请求你帮忙撰写一份令其痛苦的文件,你虽为同行、有能力完成,但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此时,当个老好人勉强答应是不明智的,过度给予可能造成过度依赖,长此以往,不仅同事的难题没解决,你们的关系还可能变得岌岌可危。提供帮助时,最好明确自己能办到的程度和范围,既部分解决对方的难题又不让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不强迫对方倾诉。面对朋友的沉默,我们或许急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但若对方不愿开口,就不要强迫。可能他尚未做好心理准备,不愿暴露脆弱的一面。一方面,有的人觉得诉说痛苦是很脆弱的表现,他们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无能;另一方面,一些人在回忆过往时,痛苦会卷土重来,所以闭口不谈。此时,我们应管住好奇心,不要追问不休。拍拍对方的肩膀,默默地陪伴,就是最大的支持。
不要打断,少说多听。如果对方愿意开口,我们应全神贯注地倾听,避免一边刷手机一边听。适当的回应,如“嗯”“这样啊”等短句,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关注。要忍住打断对方、给出建议的冲动。对充满负能量的人而言,倾诉本身就是释放,也是重新理解问题、整理思路的过程,我们作为外人不需要提供过多建议,以免干扰他们的判断和决策。
不妨碍对方的情绪表达。处于激动状态的人可能会嚎啕大哭,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劝“别哭了”“没事的”,这其实很不妥。虽然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勇敢、不准哭,但从生理和心理角度看,哭泣并非都是脆弱的表现,而是情绪的释放、信号的传递。一场痛哭或许无法解决具体问题,却能疏解情绪;哭泣也能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和共情,减少对当事人的指摘,换来心理压力的降低,这些对受伤者情绪的恢复都是有益的;而且,对方愿意在我们面前展现脆弱,是对我们的信任。有时,人只需要痛哭一场,就能冷静下来、想明白。作为安慰者,我们默默陪伴即可。当然,也不要一味鼓励对方“哭出来就好了”“叫出来宣泄一顿”等,让他的情绪自然流露,就是一种体贴。
不要同情要共情。人们常常混淆共情与同情。前者是理解对方,感同身受,为对方提供情绪支撑,双方是平等的;而后者是对他人的苦难、不幸表示关怀,透露可怜之情,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可能会伤人自尊。朋友对我们有情感上的需求,并不代表他就是弱者;对方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很多时候也谈不上不幸。作为安慰者,我们和他们是平等的,不要用居高临下、施舍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们。尤其不要指指点点,说“你应该……”“早就说过……,怎么就是不听”等,会让对方更难受和抗拒。
不说“你比别人好多了”这类话。心情不好便是不好,无须成为全世界最不幸的人才有资格感到痛苦。感觉糟糕未必与现实直接相关,更可能是因为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即便我们认为朋友的实际状况并不差,也不要说“你这已经够好了”,这无疑是在暗示他们:你不该有坏情绪,你不配痛苦。如果是出于好心,想通过说“这不是什么坏事”或“有人比你还差”来让对方感觉良好,也要有所斟酌。若事情引发了对方的强烈情绪,那么对他来说,这件事就是大事。我们应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待情绪风暴过后,可以再一起分析情况,换个思路看待困境,这样易于对方接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 葵
《生命时报》 2025-01-17 第1866期 第15版
不轻易许下无法兑现的承诺。处于负面情绪中的人,往往不够理智,可能期望我们提供超出能力范围的帮助。但每个人的资源有限,有些事我们确实力不能及,比如帮他挽回一段破裂的关系。假装能够帮忙,虽能短暂给予希望,却可能给对方带来更大的失望与痛苦。即便某些事情在能力范围内,但若违背了亲人、朋友、同事相处的界限,导致关系失衡,亦不宜轻易答应。例如,同事请求你帮忙撰写一份令其痛苦的文件,你虽为同行、有能力完成,但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此时,当个老好人勉强答应是不明智的,过度给予可能造成过度依赖,长此以往,不仅同事的难题没解决,你们的关系还可能变得岌岌可危。提供帮助时,最好明确自己能办到的程度和范围,既部分解决对方的难题又不让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不强迫对方倾诉。面对朋友的沉默,我们或许急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但若对方不愿开口,就不要强迫。可能他尚未做好心理准备,不愿暴露脆弱的一面。一方面,有的人觉得诉说痛苦是很脆弱的表现,他们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无能;另一方面,一些人在回忆过往时,痛苦会卷土重来,所以闭口不谈。此时,我们应管住好奇心,不要追问不休。拍拍对方的肩膀,默默地陪伴,就是最大的支持。
不要打断,少说多听。如果对方愿意开口,我们应全神贯注地倾听,避免一边刷手机一边听。适当的回应,如“嗯”“这样啊”等短句,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关注。要忍住打断对方、给出建议的冲动。对充满负能量的人而言,倾诉本身就是释放,也是重新理解问题、整理思路的过程,我们作为外人不需要提供过多建议,以免干扰他们的判断和决策。
不妨碍对方的情绪表达。处于激动状态的人可能会嚎啕大哭,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劝“别哭了”“没事的”,这其实很不妥。虽然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勇敢、不准哭,但从生理和心理角度看,哭泣并非都是脆弱的表现,而是情绪的释放、信号的传递。一场痛哭或许无法解决具体问题,却能疏解情绪;哭泣也能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和共情,减少对当事人的指摘,换来心理压力的降低,这些对受伤者情绪的恢复都是有益的;而且,对方愿意在我们面前展现脆弱,是对我们的信任。有时,人只需要痛哭一场,就能冷静下来、想明白。作为安慰者,我们默默陪伴即可。当然,也不要一味鼓励对方“哭出来就好了”“叫出来宣泄一顿”等,让他的情绪自然流露,就是一种体贴。
不要同情要共情。人们常常混淆共情与同情。前者是理解对方,感同身受,为对方提供情绪支撑,双方是平等的;而后者是对他人的苦难、不幸表示关怀,透露可怜之情,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可能会伤人自尊。朋友对我们有情感上的需求,并不代表他就是弱者;对方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很多时候也谈不上不幸。作为安慰者,我们和他们是平等的,不要用居高临下、施舍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们。尤其不要指指点点,说“你应该……”“早就说过……,怎么就是不听”等,会让对方更难受和抗拒。
不说“你比别人好多了”这类话。心情不好便是不好,无须成为全世界最不幸的人才有资格感到痛苦。感觉糟糕未必与现实直接相关,更可能是因为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即便我们认为朋友的实际状况并不差,也不要说“你这已经够好了”,这无疑是在暗示他们:你不该有坏情绪,你不配痛苦。如果是出于好心,想通过说“这不是什么坏事”或“有人比你还差”来让对方感觉良好,也要有所斟酌。若事情引发了对方的强烈情绪,那么对他来说,这件事就是大事。我们应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待情绪风暴过后,可以再一起分析情况,换个思路看待困境,这样易于对方接受。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感冒后为何会尿频02-11
- [事件]花眼不再是老年病02-11
- [事件]很多小痛是心病情绪的表现02-11
- [事件]安慰人少做六件事02-10
- [事件]贪吃山楂柿子 胃肠易生结石02-10
- [事件]面包糕点为何不再使用这种添...02-10
- [事件]情到浓时为何呻吟02-09
- [事件]阴茎老不用也会“废”02-09
最新文章
- [事件]感冒后为何会尿频02-11
- [事件]花眼不再是老年病02-11
- [事件]很多小痛是心病情绪的表现02-11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0三部九候论...02-10
- [事件]安慰人少做六件事02-10
- [事件]贪吃山楂柿子 胃肠易生结石02-10
- [事件]面包糕点为何不再使用这种添...02-10
- [事件]情到浓时为何呻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