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脑腐化成了流行病

脑腐化成了流行病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2-23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信息过载注意力差 内容单调形成偏见 脑腐化成了流行病


  受访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室平台主任 喻国明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生命时报》 2025-01-24 第1868期 第15版


  频繁刷手机正伤害着全世界的大脑。2024年末,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化”列为年度词汇,指“一个人的精神或认知水平在过度消费网络低质量或碎片化内容后恶化”。出版社统计,从2023年到2024年,该词的使用频率增加了230%,反映了人们对过度消费网络内容的担忧。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室平台主任喻国明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脑腐化一词形象地反映了大脑功能退化的模样,表现为认知失衡、缺乏独立思考、难以处理对立信息,容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还有情绪疲劳、社交障碍等。这种状态绝不是小范围流行,牛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安德鲁·普日贝尔斯基说:“脑腐化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症状。”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和浏览碎片化信息是大脑逐渐腐坏的主要原因。喻国明分析了以下几点:

  信息过载增加大脑压力。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当代人脑的结构和容量与古人并无差别,但所承受的信息压力是古人的成百上千倍。过载的信息会增加人们筛选信息的困难、分散注意力、降低决策能力,使得脑子变笨。

  智能推荐让人脑“营养不良”。现在多数网络平台会基于用户个体信息、行为习惯等数据,智能推荐符合其需求和偏好的内容。长期强迫用户“消费”单调、同质内容,虽然降低了选择成本,但同时也剥夺了公众选择信息的主动性,加剧了认知偏见和思维僵化,让人走入“信息茧房”。喻国明称:“人脑的信息消费也像菜谱一样,应该多元化、丰富化,否则就会‘营养不良’,脑力就会衰退。”

  短视频让脑子变“浅薄”。系统性的文字内容更易引发深度思考,更能锻炼逻辑、理性的“长链”思维方式。而碎片化的短视频内容则易激发情绪,给人带来感官冲击,会让人们通过简单、标签化的“短链”思维模式进行判断、行动。长期看短而碎的东西,人脑就会惰于思考,习惯性地让情绪牵着鼻子走,认知也会越来越浅薄。

  喻国明认为,脑腐化成了流行病病,这对个体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脑腐化剥夺个体认知后,会让大脑逐渐“沦为他人观点的跑马场”,丧失自主性,变得焦虑、易怒、浮躁,严重的可导致抑郁症、焦虑症、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理性思考缺失、认知与思维逐渐极端化,仇恨、消极的负面情绪的蔓延、传播会加剧,让不同群体间形成壁垒,各界矛盾激化,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伤害与误导。

  要止住脑腐化的蔓延,全社会都需要努力。平台方要做出改变,从算法层面打破信息茧房,为用户进行“对比性推送”,即让用户有机会了解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观点;媒体方面,要成为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的平衡者,不要夸大渲染,当社会哭的时候,不要让社会哭出沮丧,当社会笑的时候,不要让社会笑出狂妄。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对自己负责。

  第一要保持开放心态、主动拓宽认知边界。刷手机时,要有意识地去接触不同观点、文化和思想,避免依赖单一来源或仅接收平台推荐的内容。还应该通过阅读经典书籍、参与讨论或学习新知识来拓宽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打破固有的思维。

  第二要定期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和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对网络上的观点不要照单全收。应通过逻辑分析和证据支持,形成独立的判断。

  第三要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减少焦虑与压力,提升情绪稳定性,避免情绪化决策。在网络上发言时,避免使用极端化或情绪化的言论与表达。尝试用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健康地表达观点,促进和谐的讨论氛围。

  第四要积极参与线下的社交活动。减少对虚拟社交的依赖,以现实生活为重。多与朋友、家人、同事面对面交流,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结;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现实的沟通、合作能力;从亲人处获取情感支持与直面困难的能量。

  第五是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化解“戾气”。每天7~8小时的优质睡眠、富含营养的食物、每周至少150分钟的运动等,规律的生活不仅能带来健康的身体,还能保养大脑,避免它被极端信息带偏,有助化解“戾气”。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