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者卢春玲看中国医改!
【分页导航】
健康时报记者:新医改推行以来,中国政府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开了不少药方,比如预约挂号、首诊进社区等。您怎么看待这些措施?
卢春玲:在“医药分开”等硬骨头被啃下来前,一些决策者将眼光投向一些“小”措施,也可以促进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公平性,缓解看病难,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比如,北京要求大医院专家一年有15天在社区医院门诊,这个举措就可以缓解专家号一票难求的现状。北京推广预约挂号,免除了百姓排队挂号之苦,从经济效益上看,如果挂一个号平均需两小时,一年门诊人次有一亿,就可为社会节约两亿小时。这些社会收益也是评估医改的重要部分。
健康时报记者:但中国老百姓似乎没有感觉到这些便利。2011年两会前,人民网做了一项调查,25万参与者,60%表示“没有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变化”。您认为,这是为什么?
卢春玲: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到现在是第三年,时间太短,有些政策还没能落实,所以感觉到的变化不明显。目前进行的医改在中国卫生体制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全球视角看,韩国走得较快,也用了二十多年才达到全民医保。美国从老年保健计划的提出到生效,历时20年。英国花了近60年的时间达到今天的水平,就诊时间过长等难题仍然存在。
健康时报记者:您的观点是,中国医改政策是对的,只是落实起来需要时间?
卢春玲:没错。中国在短期内达到医疗保险人均覆盖90%以上,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这么多年的医改经历充分显示了中国雄厚的“政治资本”。如果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最后体系比较有效率的话,老百姓得益是切身的。
分页导航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最新文章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