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2-2-13 09:04
【分页导航】


  【原文】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点评


  ①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始起,开始,初起;刺,针刺,这里应该是指刮痧;


  ②其盛,可待衰而已:待衰,等待其衰退;


  ③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是病邪浮浅,病位在表;,是顺病势向外发泄。意思是病邪浮浅的表证,可以用向外发泄的“解表法”从汗解除;重,指病在里,病邪内结;减,指用泻下或其它攻削的方法治疗。例如腹中瘀血结块,当用“破血消症”药攻削,使它逐渐消除;,是病邪将尽而正气未恢复;,是扶助正气,使正气旺盛而病邪尽去。例如水肿病用逐水药后,肿势大体消退,可改用温阳健脾,如胃苓汤(苍尤、厚朴、陈皮、甘草、桂枝、白朮、猪苓、茯苓、泽泻),以加强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消除余肿。


  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指形体虚弱之人;补之以味,用厚味补益。


  ⑤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指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凡停留在这些部位的痰涎食积等有害异物,可用“吐法”把它消除。,在这里特指吐法;,是指在下的病邪;,指用通利二便的方法,使病邪从下而出;竭之,指让病邪枯竭;中满,指气阻滞于内而胸腹胀满;,是指调利其气,使胀闷消失。例如气与痰湿阻滞中脘,胸腹胀满,可用“和胃理气”法。或饮食积滞而引起脘腹胀痛,可采用“消导”之剂。


  ⑥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渍形,治疗学术语。指用汤液或熏蒸浸渍取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表证,用此法以散邪气;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在这里,栗悍者,指慓悍,指邪气急猛而言。对于邪气急猛的病证,采用适当措施,以遏其势,以缓其急,待病势收敛,病情缓解后,再审因论治。“”,有制止,抑制之意。《尔雅·释话》:“按,止也”。“”,有收取,抓捕之意。《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收字注:“收,取也”。《说文》:“收,捕也”。在这里,“收”引伸为“攻”解;实者,指实症。


  ⑦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这里的,指患病的人体;


  ⑧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掣引,有导引、挽回、升提之义。由于气虚的形成各有不同,故治疗时,有缓中补虚、甘缓调理、辛温升提、苦辛开泄等等不同治疗虚证之法。一般而言,对气虚欲脱之危重病人,应当峻补,对元气虽虚,但病邪未尽,不任重补者,当用缓补,即用“掣引”之法。


  【整段翻译】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实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