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目前社区门诊普遍存在“三低”

目前社区门诊普遍存在“三低”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09-4-27 10:46
【分页导航】

 

  实行社区医疗首诊制是出路

  东莞在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之初,有关方面就已预测到其即将面临的窘境,以至于卫生部门所提出的站点建设目标在当年底并没有真正实现(去年6月底,东莞社保部门提供的一份资料中显示,原定10月前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370余个,最终全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只有318个)。

  显然,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东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所以在启动之初就遭遇难产,以及其难免陷入服务和经营的双重尴尬,其中原因很多。因此,在思考社区门诊未来出路的同时,国内相关城市的一些做法有借鉴之处。

  首诊制有可操作性、服务性

  与大医院相比,社区卫生服务站因其相关方面的劣势,往往会面临就诊率不高、运营不济等问题。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地区,为解决这一问题,尝试实行了社区医疗首诊制,即老百姓生病后要先去看社区医生,社区医生解决不了才能转诊到大医院。

  不过,记者也发现,能够实行社区医疗首诊制的地区其最重要的保障是,所辖社区的医护水准以及其服务项目较完备。而且,不少地区也只是局部试运营,有些还只是局限于一些特定慢性病项目。结合东莞自身的特点,实行专项医疗服务社区首诊制是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因为,东莞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对象是工业区里的工人,多表现为一些常见的慢性职业病,其检查、预防和康复服务可以形成专业化。

  而社保部门曾表示,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社保,真正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建立社区首诊制度。据介绍,在一些西方国家这一点还被纳入了法律,并始终与个人的保险相联系。

  贴近市民做厂医家医

  社区医疗的实力不如大型医院,或许是市民优先选择大医院的重要因素,但也并非是社区医院遇冷的全部原因。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市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程度不高,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与特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运营。

  在人们普遍的认识中,社区医疗是以其贴近居民、方便快捷为主要特点的。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受制于一些体制和观念性的因素影响。例如,社保报销“一卡通”和跨区域就诊等问题长期没能得到制度保障,使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看起来离居民很近,其实很远。

  对此,国内有些城市提出了将社区医疗发展成为“家庭医生”的发展思路。其大意就是要让社区医疗充分发挥其长处,贴近居民。在某种程度上,使社区医疗“家庭医生”化,其中针对慢性病的治疗已经在很多地区得到施行。同样,针对东莞地区的特点,社区医疗也可以尝试发展“工厂医生”化和“家庭医生”化。

 

  理顺关系落实双向转诊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市民在社区医疗机构看病往往会遭遇转诊难问题。那么,在东莞哪些疾病达到了规定是可以转诊的?卫生部门有关负责人说,一般疾病超出了卫生社区服务机构诊疗范围就可以转诊,而一些专科疾病比如结核病等,因为是需要转到专科医院治疗,则相对复杂。一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有些社区医疗机构是有转诊指标的。

  与此同时,从大医院转回社区门诊的机制也没有真正落实。不少在大医院诊治几近康复的病人,其后期康复工作完全可以到社区进行,但并没有真正转回社区。这一方面占用了大医院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使社区门诊的康复功能无法展开。对此,北京、南京等城市已经在大医院和社区门诊中严格规范了双向转诊制度,使两者之间理顺了彼此的承接关系,更好地实现了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