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农民工为何偏爱黑诊所?
几天前,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一家温泉工作的农民工胡树雨得了重感冒,他在附近一家私人诊所花了不到3元钱买的退烧药,吃后休息了两天,病好了。像胡师傅这样的打工者一般感冒发烧实在扛不过去了,才会就近找私人诊所瞧瞧。因而,在这个打工者聚集的村庄周围,私人诊所不止一二家,口碑好的诊所价格不贵,生意也都不错。
在丰台区潘家庙村,一条胡同口的电线杆上用醒目的红油漆刷了一个十字,箭头指示着方向。笔者顺着箭头走上百米拐弯后再走一段,红十字又出现在眼前一排平房的墙面上,上面写着“有事请先打电话”和一个手机号。
拨通号码,走出一位“便衣大夫”,将笔者带进一间屋子。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内,摆放着一张单人床、两个旧沙发和一个玻璃柜台,里面的一些空药盒和沙发旁两个放吊瓶的输液架,似乎就是这家个人诊所的全部家当。这里开的药都是散装,不见市面上的正规包装,很难得知其进药渠道。
且不说大夫的看病水准如何,这样的医疗环境和设备实在令人难消隐忧。笔者在这家隐蔽的诊所停留期间,没有见到有患者来求医,询问后才了解到,只有到了晚上,这里才有病人。
在丰台区马家楼的城乡接合处,有一些特殊的诊所白天收起招牌、挂上帘子,到华灯初上时才开门看病。笔者了解到,这些偷偷摸摸营业的“夜诊所”是“黑诊所”遭到严打整治后的产物,实质换汤不换药。
据介绍,“夜诊所”的顾客群相对固定,都是在周围租房子的住户,大多是外地农村的来京打工者。他们能找到夜诊所看病,基本是靠邻居朋友的“口口相传”或通过同乡介绍“慕名而来”。
“白天要打工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大医院咱可看不起,小诊所便宜又方便”。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的老刘说,他媳妇现在附近的市场摆地摊卖菜,夫妻两人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在租房周围的“夜诊所”看。在他们眼里,去诊所看病怎么也比自己去药店买药来得专业、放心。这份盲目的信任助长了“夜诊所”的不规范经营,使其有了屡禁不止的市场空间。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